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表达本位:让儿童心灵阐释语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8 19:2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表达本位:让儿童心灵阐释语文作者:曾扬明
表达本位:让儿童心灵阐释语文
福建   曾扬明
表达,源于人的“心灵”
“表达本位”不是“写作本位”,“表达本位”不是只学表达,而是以儿童为中心,立足语文学科的特质,重新构建课程内容。此文感谢《师道》杂志李淳老师!
儿童学语文,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有人担心,这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作为语文学科,容易失去语文的“味”,因为,儿童的精神建设,不是语文学科所能完成得了的。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作为语文教学,直面语言文字,如果只是把文字当作枯燥的符号,不能在儿童心里发生意义,这样的教与学,还有效吗?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就在于语言文字要能在儿童心里产生意义,滋养儿童的心灵,然后在儿童的心里构建一种精神。如此,语文教学,便要从儿童心理出发,从儿童精神出发,打好儿童精神的底子的同时,学习语言。我们提出的以“表达为本位”的教学思路,正是构建儿童精神上的语文,最终培养学生的言语素养。
表达什么意思?很多人会快速反应:表达就是“说”与“写”,即用口说或用文字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就是表达。其实,这种理解忽视了儿童“听”与“读”的心理,任何场景的“听”与“读”,都会让儿童产生表达的欲望,只不过或隐或显。就语文课的阅读教学,面对当前的文选型教材,从“表达”一词的内涵来说,有两个层面:
    ◆ 阅读中对言语意义的表达,这种阅读称之为“表达式”阅读。
    ◆ 阅读后对“世界”理解的表达,这种阅读称之为“全语言”阅读。
    第一个层面:我们中国最早出现文字,目的就是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也就是说文字本身就是表达的符号,且文字源于人的心灵。什么是“表达式”阅读?即阅读者通过透视人(作者或主人公)的心灵,破译文字的情感密码,最终实现表达(包括想法),这表达或内隐或外显,体现儿童的主体性。
    第二个层面:“全语言”并非我生造概念,它是国际知名的语言教育学者肯·古德曼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在读写活动中,老师最该问的是,意义表达了吗?理解了吗?同时,要鼓励孩子自己读写的过程中,问相同的问题。可见,阅读要营造一个真实的读写情境场,儿童依文本产生的意义,结合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然后表达自己。
   从课程层面和教学层面,“表达”又有另外两层意思:
◆    阅读——发现表达“秘妙”
阅读,是一种发现。不管阅读什么,首先是关注的是其表达内容。当前,阅读的信息量很大,环境文字,如街头广告;职业文字,如报告;信息文字,如报纸上的宣传信息。阅读时,我们都要关注文字的秘妙,即哪些字,哪些词表达了什么信息。如果放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关注作者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或意图。
◆    随笔—— 自我言说“秘妙”
    言说,表达自我。懂得表达了什么,更要关注的是作者怎么表达,这已成为共识。其实,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文本作者或主人的精神世界,从精神世界出发思考:作者为何这样表达?要是我,会如何表达?把我的表达和作者的表达进行比较,哪些语言是我们要汲取的,再适当创设情境,在改变语境中让学生随笔练习。这样,从作者的心灵角度阅读转换为从儿童心灵的角度来阅读,抒发儿童自己拥有的“言语秘妙”。当然,儿童拥有言语“秘妙”是要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这正是以“表达为本位”教学的最终目标。
以“表达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它有没有明显的特征?有!但只能从形式去考证,初步梳理如下:
一是“精神”中语文的存在。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从语文课程的历史变迁来,经历了百年的演绎,人们对语文本体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为修己、修德到为功名,再到为生活,现在又从知识本位转化为能力本位,素养本位。以“表达为本位”的语文教学从人的精神出发,唤醒人的心灵,感受周边的一切事物,再以文字或语言诉诸于表达。
二是言语“秘妙”的发现。每个文本暗藏着表达者的个人情感、修养、价值观。阅读教学中,作为执教老师的职责就是要引导学生破译作者的言语情感密码。王国维先生是这样解释“秘妙”的:“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
潘新和先生有一段话耐人寻味,他说:阅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重点就是对“秘妙”的寻获与品味,不仅知其然,而且还希望能知其所以然。比较而言,从阅读中发现“秘妙”容易些,只要读得多了,善于揣摩,并懂得特定文体、语境的奥秘,也就有可能寻觅出其中的“秘妙”。而要将阅读中寻获的“秘妙”转换到写作中是很困难的,梁启超先生说写作所能教人的是规矩,不能使人巧,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秘妙就是“巧”,如何写出“秘妙”这是无法直接传授的。但是梁先生说的也不全对,只要学生从阅读教学中悟到写作要追求“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秘妙”,就使学生接近“巧”了。
三是以表达实践为重心。过去,我们的语文课堂主要是以“教课文”为主,以“表达为本位”的阅读教学,“教课文”转为以学生为主的“语文学习活动”。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课文中规范的语言,通过模仿或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表达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应该确认这样一种信念: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说话能力或是写作能力,都必须通过学生个体亲身参与的相关的活动才能真正获得。可见,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亲历言语表达。
“表达为本位”的教学,教什么?
我们提“表达本位”,其中的“本位”意在“中心”或“主体”。表达为本位,就是以表达为主体或中心的语文教学。可见,“表达为本位”的语文教学不是抛弃阅读来谈写作,而是阅读中学表达,阅读中擅于表达。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两者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文本要表达的精神出发,从儿童的心灵出发,解决为什么要读,为什么要写的问题。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是当今语文研究的热点。正因为这样,以“表达为本位”的教学和以“阅读理解为本位”的教学有明显的区别,教学内容选择犹其重要,必须拿出来讨论。
一是从文体个性出发选择教学内容。阅读教学中,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个性,就是同一文体不同文章也会有不同,从哲学上来说,这就事物的共性与个性。我们在教学中,一是依文体共性教给表达的知识让学生学会阅读,说明文体,教学生认识说明的抒情性与生动性,可以与科学说明文进行比较;文学文体,教最感动的言语因子,顺着感动的因子,让学生以对生命的理解,积累富有灵气的言语。
二是从言语个性出发选择教学内容。课文中,有些言语非常有个性,突显出其作者表达的特点,独显言语魅力。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桥》,其言语为何都采用短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描写我的母亲工作的句子为何用倒装的修辞?这些富有个性的言语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不是教言语表达知识,而是将人物的精神与言语表达相结合,感受表达出来的情感,或延着情感,体会表达的妙处。
三是从言语实践的着落点出发选择教学内容。以词语教学为例,“表达本位”的教学,除了品位其情感内涵外,重在不同情境中真实运用。温加宝总理曾听北京某小学一语文教师的课时曾谈到:说明文在语文教学中,提出讲述自然知识的同时,更重要是要教学生语文知识,应该把表达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中心要围绕语文,表达要多讲,词语解释上也要多讲其他用法。如讲 “安然无恙”“藕断丝连”,都是可以扩展运用的。可见,我们老师要做言语实践活动的策划者。
“表达为本位”教学,怎么教?
“表达为本位”的教学,拿阅读教学为来谈,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教学策略,一个是表达式阅读,一个是“全语言”实践。前者主要是直面文本,后者主要是直面儿童。
一、“表达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从人的心灵出发,基本程序为:(1)学生阅读中,感受主人公的精神或作者要表达的情感。(2)文本所蕴含的精神或情感,要是我们,会如何表达。(3)猜读:文本是如何表达的?(4)认真阅读文本,看文本表达的特别处在哪?“表达式”阅读和我们平常的“理解式”阅读区别大,如,阅读理解中的批注式阅读,批出读者的感受,这是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解本位阅读。如果采取表达式阅读,可以提倡随笔式批注,如读一篇文章中的人物,写一句你认为可以概括这个人物的“名言”,再从课文中找出论据,读者与作者、文本主人公三者相遇。        
二、“全语言”实践
“全语言”的“全”即注重整体,放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的语境上来理解,实际上是“身临其境式”地参与听说读写事件。当我们面对文选型教材时,就得依文本特点,创造情境,从儿童的心灵出发,去整体实践。
1.改变语境。应该说,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表达。教师要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变“读”为“写”的教学,设计出从易到难的角度多变的教学内容,要靠我们的老师多角度地利用课文,巧妙地利用教材本身含有的材料,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进行大量的思维训练。这些都需要一种教学智慧。
2.改变文体。教材中的选文都是经典的范文,并不一定要死死照仿课文的结构去练习。我们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如果换一种思维对待文本,也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改换结构就是其中的一种很好的策略。改换结构可以把原有总分结构的文章改为分总结构的文章,也可把原有的几个故事的文章改为一个故事的文章;还可把原有的从概括到具体的表达方式改为从具体到概括的表达形式等多种形式练习。
“表达为本位”的语文教学,在实践中,还可在不同层面摸索。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表达主要体现在随文练笔,且多为“细”“碎”,缺乏整体性。不是说细节性练笔没有效果,而是说这样的练笔只停留在写话的基础上,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写作构思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是情境性原则。儿童的思维本身具有形象性特点,他们的表达一般依赖一定的情境。任何言语表达,都有一定的情境,便于儿童乐于表达。
     三是游戏性原则。游戏是儿童的象征,游戏是儿童的精神,儿童喜欢在游戏中学习。以上几种策略中,儿童都在活动中练笔,轻松,没有压力。
四是探究性原则。探究性学习就是针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如探究原文的主人公,探究原文的表达形式。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19:43:08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言语智慧:让表达的思维在儿童心中怒放作者:曾扬明
言语智慧:让表达的思维在儿童心中怒放
——听曾扬明老师《跨越百年的美丽》有感
重庆    代安荣
语言表达与思维怒放,应是成功的语文课的两个基本标准。最近,听了曾扬明老师执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整堂课彰显了以思维为主线,并串起了整个课堂的灵动。这样的课,别开生面,没有字词句单调的解读,更没有教师割裂式的分析,有的是教师设定的思维串,在探究中走进作者的心,走进作者创设的那个文学世界,彰显真正的生命课堂,享受真正的思维的狂欢。
一、让汉字来说话:细节迸出言语的智慧
语文课,到底要怎么上?教无定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教师有不同的理解和课堂思维;拥有不同教育理想追求的教师对课堂的理解不一样。但是,不论什么课,既要坚持传递知识,又要坚持思维训练,这才是教育的根本。很多人在研究爱因斯坦为什么会由一个大家都不看好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学会了思考的方法和树立了思考的习惯,这一点从三根小板凳等故事中可以看出他不仅有自己的思想,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最早,我们的小学就是汉字学,特别是当前,不少教师忽视了汉字教学,不懂汉字也能表达情感,近年来,曾扬明老师就致力于汉字学的研究,课堂上让汉字学会说话,让汉字的表达融入言语,《跨越百年的美丽》,正是这样一堂精彩的课堂:
【案例一】:【跨越百年的美丽】片段
师:“熏”字什么旁
生:四点底
师:是吗,四点底有的同学说四点水,对吗?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齐)四点底是在底下,四点水是在旁边
师:也不叫四点底,水火不相溶,它是火字的变形,火字旁。请看看(出示“熏”的演化:)最左边的像什么
生:火炉
师:是吗?
生:像酒精灯,
师:那不叫酒精灯,那叫什么?同学们,告诉你们那是烟囱,烟筒,下面烧着火,明白吗?读一遍这个“熏”
生:(齐读)“熏”
师:这个四点底是火字的变形,你们还记得哪些字有四点底的吗?
生:照、黑
……
师:煎熬都是四点底呀,同学们,你能躺在火上被火煎熬吗?
生:不能
师:这种煎熬难过不难过,就像被火烤一样。同学们,这就是中国汉字的文化,里面有两点看到了吗?(生:看到)那两点能写作横吗?那是烟囱的污垢。(生笑)知道吗
生:知道
师:烟囱都有污垢了,玛丽居里,她怎么样?在烟熏火燎中工作,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
师:“烟熏火燎”给你什么感觉?
曾老师对小学生对“熏”字进行这样的诠释,完全没有对生字生硬的讲解,但对字的读音、构成、意义、组词等内容却潜移默化的进行渗透骄傲与,生动形象而且有趣,更重要的是效果非常好。同时,教师在引领学生认识的过程中,不仅有语言表达,还有思维训练,更重要的通过这样的认知教学,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度解读,即对“熏”的诠释,则是引导学生对居里夫人艰苦动作环境的教育引导,从而升华居里夫人美的内涵,升华这跨越百年美丽的真正精神内涵。这样的教学,就做到了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语言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在生动形象中达成教育效果。
尽管,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进行这样的思维培养和引领有一定的难度,毕竟很多学生对字词句等都还要教师进行不厌其烦的讲解,但是,曾扬明老师却在这个基础上大胆而勇敢的迈出了另外一步,不仅致力于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而且还真正探索语文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积极探寻一条快乐高效的课堂模式。
二、让思维去“跳舞”:“表达”喷出言语的真谛
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教学活动是最基本的保证条件。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最根本的因素在于教师恰当的设问,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语言环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跨越百年的美丽》正是执教者创设了恰当的语言环境和思维命题,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案例二】:【跨越百年的美丽】片段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提的问题,镭和美丽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我在读这篇课文时,课文有9个地方写带有镭的句子。打开课本,快速的读,找一找,哪些句子带有“镭”字。并把这些句子标上序号。听清楚要求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快速地默读,轻轻地标上句号
(生边读边在书上做标注)
师:快的同学标完了,慢的同学继续。第一句,谁来?
生: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
……
师:第九句
生: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
开篇点题,作者提出“谁能用一个概括你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总体上把握文章,不仅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训练学生的语言概况能力。接着,作者采取对比手法,提出“梁衡老师写的角度和我们说的一样吗?”引导学生展开对全文深入细致的思考和品评。这样一来,就把教学课堂自主权自动的由教师转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断完成对文章的理解,让思维成为师生主体地位的自然转换,自然流畅。整个过程不仅有语言表达,也有思维引领,彰显曾老师的教育主张,达成教育目的,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怒放和学习的愉悦。
【案例三】:【跨越百年的美丽】片段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很快地找出这九句,这九句话有什么秘密呢?同学们,这里面隐含着他表达的秘密。我称它为言语秘密。读吧,快点快点,连起来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读)
师:你发现什么?课文九句话就散落在字里行间。你发现了什么?学语文就要善于发现,(生举手)请你。
生:我认为这九句话可以看出居里发现镭,研究镭、修补镭的全过程
师:对呀,这么长的文章,读懂了这九话就读懂了居里。这是你的发现。还有谁有发现?
生:我觉得这九句话就像一个提纲,整篇课文就围绕着这九句话来叙述描写
师:也不叫整篇文章围绕着这九句话来写,梁衡老师写这九句话的时候,他没有这么想。
……
师:同学们,读好这九句话,认认真真地品,我相信就能读懂他的秘妙,这堂课很难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走进玛丽居里提炼镭的故事。快去找找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哪一个片断写居里夫人提炼镭的故事。(生自读后交流)
曾老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镭和美丽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展开对镭元素对居里夫人美丽的侵蚀,但却阻挡不住这跨越百年的美丽,升华主体。学生则在这样的感悟中把握全文,在享受快乐中得到智慧的启迪。整个课堂,都是教师提出关键性的问题,然后师生展开智者的对话,在对话中完成教学。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中,学生想不参与都难。这彰显的正是思维教学的美丽,正是思维引导的必然结果。
曾老师提出的两个关键问题,串起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和把握。曾老师提出“镭和美丽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自主探究,找出教师需要学生找到的九句话,而这9句话正是居里发现镭、研究镭、修补镭的全过程,基本上就对全文形成了一个比较整体的把握。整个过程都是老师设计思路,设计核心问题,然后围绕核心为题设置问题串,形成思维流,编织成一堂美丽的课题,师生进行智慧的对话和交流,师生在交流过程中实现教与学的目的,并且氛围和谐、效果好,潜移默化渗透教育,引领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去品读课文,在品读课文中认识美,赏析美。
三、让好课出思想:“表达本位”叹出语文的本质
最近,数所世界名校的网上公开课受到国内大学生欢迎,尤其是哈佛的讨论课更加精彩,在讨论课上,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大家在讨论中,能相互学到很多知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这是国外著名学府的课,也是很多学生喜欢的课,以至于很多国内大学新生看了之后都发出感叹自己以前上的不是大学。
教育的本质就在于要抓住核心。曾扬明“以语言表达”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的根本在于抓住表达和思维这两个核心,以训练学生表达为抓手、以培养思维为红线,在传承古今中外各种先进文化和知识的过程中,把人性的思维之光熔铸在里面,才能真正落实培养人的这个重要责任。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擎起教育的高度,充分焕发思维之光和人性之美。
曾扬明老师的课正暗合了这一点,并且,他在国内小学语文界旗帜鲜明的提出“以语言表达”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这是一种自觉的、自发的新课改意识,而且,这样的课改意识别那些所谓的课改模式更加有效,更深入人心,更能引导小学生享受课堂的美、抓住语文教育的本质,引领孩子在文学的世界里自由畅游和翱翔,学到真实的知识和本领,学会自己的思考能力。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实现的“自主合作探究”,完全打破那种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教育模式,实现了学生和教师双主体地位的教育模式,真实达成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感和愉悦。因此,这样的课堂,毕竟影响现在僵硬的各大课改模式,毕竟影响新课程改革。
顾明远说:“作为教师来讲,最重要的是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真正能做到这一点,我想,他就称得上是教育家。”顾明远说的是对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做到这些基本要求,就算一个教育家教师。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要做到话里面的内涵,不是很容易。曾扬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正在成长的年轻教育家,用自己的思想、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也促进了自己内涵的提升和教育品质的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1 21:48 , Processed in 0.11519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