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里那些无用的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6 05:2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学里那些无用的课
作者:吴澧



一位初二学生的家长鲍先生投书某报,《中小学课本中能不能少些无用的知识》。说学的知识无用,不自今日始。远在孔夫子时代,就有人责问子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也不单是国人的困惑。拙文《奥巴马的“科技兴国”》(见2011年12月15日南方周末“自由谈”)曾提到: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位民选学区委员……说数学是造成中学生辍学的首要罪魁,其实那些题目测试的知识,在工作中都是用不到的”。既然古今中外一直在批评学非致用,按黑格尔讲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辩证智慧,这学非致用必有其存在理由——这不是说教学不应改革,而是说教学改革要有持久成效,必须考虑这些理由。

    首先,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一群前程莫测的孩子。你不知道他们将来会成为什么人,将来的北京市长或许和将来在北京车站乞讨的人同一课桌。鲍先生说英语学得太多:“一个外国的语言工具,让全民从小学就开始学,不仅学语法还学说、写、逗、唱,不仅学语言还学西方文化。”在车站乞讨的人,确实不用学外语。但北京市长要按江泽民同志的建议,领导干部“需要努力学习外语”;而且不能等到当了市长再学,那就太晚了,舌头已经硬了。他需要自幼学起。学生前程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必然要学大量的将来必然“无用”的知识。按美国人的说法,中小学就是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在学校提供的五花八门课程里,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天赋或自赋的长处。
    如果学生前程可预测,那就可以执行非常实用的因材施教。看着能读大学的,放入升学班;看着一般的,放入技工班,学些金工电工实用技艺;看着比较差的,放入粗工班,每天练身体,中学“毕业”后去建筑工地扛水泥。国家因此可节省大量教育经费。难的是:家长答应不答应?就连粗工班的家长也会说:“我家孩子读书是差点,但人老实,听话。就是扛三年水泥,也会被选为人大代表。要讨论领导报告,要写提案,还是要有文化。让他进升学班吧。”
    其二,不但学生前程无法预测,社会发展也是很难预测的。专教“有用”的知识,不是没试过,“文革”就是不远前车。那时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本人数学课上学过计算挖渠道的土方,根据身长和腰围估计公猪出肉量的近似公式,等等。但是,中学毕业后,同学里几乎没人用过这些知识。真正要计算的是每月该还的房贷。中学里从来没教过这类题目。结果还是应用那些似乎无用的数学基本原理——先用等比级数求和公式,再用对数——顺利解决。懂得基本原理就不怕具体问题,反正万变不离其宗。这比算什么人民公社社员发扬“大寨精神”寒冬腊月修梯田开垦多少新面积,有用多了。
    其实,彻底的生活真实是很难编进课本的。高中数学教师曾说,文革时,他去省城听华罗庚先生作数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报告。华先生讲:一些地方的农民,计算任意四边形田地面积,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相乘再除2,这是不对的。教师画了个任意四边形,从两个顶点向一条对角线分别作了两条高。数学好的同学看着就笑了。不是笑老乡算法错误,而是笑华老被蒙了。该图表明,那个“算法”给出的面积偏大(因为两条高的和不可能大于另一条对角线的长度)。而农民接受了三年大饥荒惨痛教训,只会少报耕地面积少交粮,那有多报的?农村工作文件里,对此还有专门名词,叫作“瞒产私分”。测量时如何作手脚,这种性命换来的知识,课本怎么教你?还是教基本原理比较稳妥。
    第三,知识是可以转移的,其用处需要学生自己开发。英语确实对很多人无用,但外语要让学生理解,课本里必有大量语言交流技巧。比如代换练习,通过同义词或同类词的代换,让学生体会词义和句型。这一技巧就是可转移的。电话有噪声,对方没听清,很多人会重复一遍。重复到第三次,喉咙就响起来了,语气就不耐烦了。更好的做法是代换,将一两个关键词换成同义词,用不同方式表达同样意思,让对方在互相印证中拼出全本。双方都不必发火,社会就和谐一些了。
    英语课反正总是要上的,与其抱怨,还不如从“无用”的知识里找出有用的精髓。工作之后,单词忘了就忘了,语法忘了也算了。只要灵活运用那些贯穿在英语课本里的语言交流技巧,你想不升主管都很难。
    中小学的“无用”知识,不学是下策;学得有效率,才是上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0 14:09 , Processed in 0.10212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