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 年 非 常 语 文 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6 15:49: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十 年 非 常 语 文 梦
■湖南  吴春来



吴春来,笔名“洞庭一扁舟”,《中国教师报》“阳光教师”,第二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基本功现场授课二等奖获得者。倡导“乐—帮—导—让”四字教学经,追求“入心”的语文课堂。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等杂志发表专业论文四十余篇。著有《议论文写作五步联想法》《十年非常语文梦:孤舟话语》。





筑梦,逐梦,一梦十年。

大学四年,当别人沉浸在风花雪月中享受爱情的酸甜时,我在图书馆埋头苦读;当室友外出娱乐玩耍时,我在自修室写读书笔记。我天资愚笨,常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来激励自己勤奋苦学。印象最深刻的,是离开母校前往老家邮寄的十六箱书,那是求学路上积攒下来的精神财富,也开启了我的语文教育梦最美的序幕。



心之忧矣



走过的路,有平坦,亦有坎坷。

那一夜,月辉静静地落在校园。那一夜,很多学生在流泪。那一夜,有学生深深给我鞠躬。那一夜,有学生给我发来这样的短信:“您说得真对。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教育的失败,人性的丧失,您是真正值得尊敬的教育者。来哥,今天懂语文爱语文爱生命的人都落泪了,我们真的舍不得你。”

那一夜,我挥泪告别了高372班的学生,他们是一群奥赛班(重点班)的学生。语文课的45分钟曾是他们欢笑的时光,他们紧绷的神经会放松许多,我用激情澎湃的语气给他们讲解人生的意蕴和道理,引领他们走向文学语言的殿堂。我试图用才情与执着,用激情与幽默感染每一位学生,他们每天也期待着我的微笑,期待着我的语文课。

然而,2011年12月1日,班主任召开班会,他的高分才是硬道理、语文就是做题目的教育思想,让学生们不知所措。他们内心对语文的狂热和对我的崇拜被颠覆。那一夜,我选择了离开,去教普通班。但学生的依依不舍令我忧伤不已。

在我们身边,总能看见一些老师从高一开始就实行题海战术,字音、字形、成语、病句等高考习题被搬进了课堂,学生也将语文当成是辨别几个错别字,改几道病句题……作文教学亦然,从高一开始,老师就狂轰滥炸地训练高考作文的写法,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仿佛作文就是技巧的宠儿。诸如此类的教学,语文的精魂何在?学生的发展何在?

教育的对象是人,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精神和思想的人。学生不是机器,不是摆设,不是傀儡。当学生被当成做题的机器时,我们的语文教育开始沦落。学生们没有了阅读,没有了文学,没有了人文精神的滋养,辨认错别字、辨析成语、做几道语文选择题、写几篇高考应试作文,就是他们全部的语文课。就这样,他们开始佝偻着脊背,接受老师的“神圣”指引。他们开始宁愿听信老师,也不愿相信自己,把自己彻彻底底地交给了学校,交给了老师,交给了高考。他们开始习惯跪拜,跪拜成了一种忠诚的姿势。

但语文学习,是不需要跪着的。宇宙莽莽,英雄辈出。千古风流人物,皆以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卓立于世。不幸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堂被老师肢解得七零八落,作者没有了生命,学生没有了生命,老师也没有了生命,他们成了文字的奴隶、思想的俘虏。基于此,我提出了“我的生命语文”观——上课,上的是生命。用老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唤起学生生命的体验,语文课堂才能实现生命的狂欢。上课,要生动,要入心,要自然,要大气,不要拘泥于技巧,要营造课堂的气场,让学生置身于生命的方舟,尽情遨游在文学与人生的海洋。

我一直在这样的语文教学观下追寻自己的语文教育梦,并以优异的成绩证明了自己。一位2007年毕业的学生在我的博客留言:

我依然记得您说过的话,我们放弃的是平时小考的成绩,收获的是高考的成功!您是对的,您的眼光超出了那些平庸的老师,您在最后的战役中收获了成功!您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所有您的学生!我记得一句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平时,苦了您了,背负了那么多的压力和不理解。但是,我想您一直都是不屑的,对吗?作为老师众多学生中的一个,在高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不是班主任,而是您。是您,让我爱上语文。

依然记得高一全班盼望着上语文课的情形。这在高中很不寻常吧。呵呵,是您让我们在枯燥的学习中领略到文学的美妙。这给我们带来了乐趣和学习的信心。也是您,让我爱上了老师这个职业。四川师范大学,这是我将要就读的学校。我希望有一天能和您一样,站在讲台上意气风发,指点江山!

我时常劝慰自己,坚守吧,只有孤独地坚守,才能寻找回那一片神圣的语文乐土。



我歌且谣



语文是什么?在一千个语文老师的心里可能会有一千种答案。在我心里,语文,它是清风明月的诗意人生,它是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它是诗人出塞的豪情,它是剑客跃马的痴狂,它是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它是仰天出门的洒脱心性,它是精神的图腾,它是生命的吟唱。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常常引导学生通过咀嚼品味语言文字的方式,感悟作者丰沛的情感,走进作者复杂的内心,触摸生命的体温,引发情感与思想的共鸣,带着学生迈进语文美妙的世界,最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坚持开展系列语文活动。坚持课前五分钟演讲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勇敢地登上讲台,去施展自己的才华。记得一位姓杨的学生,生性内向、不善言辞,第一次上台时,傻傻地站在讲台上说不出话来。后来,我经常鼓励他,给他发言的机会,也给他指出弱点,提示方向,几个月后的一节语文课上,他自信地登上了讲台,激情澎湃地谈论班上的有关情况,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一节晚自习课后,他递给我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老师,认识您,真好。收到纸条的我,也想,有这样的学生,真好。

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天,我就让他们每人准备一个周记本,写时不受文体、字数限制,自由写作,放心写作,把写作的权利真正交还给他们。周记,也是我跟学生情感交流的桥梁,读着他们真诚的有喜亦有忧的文字,从中感受到语文老师那份独有的快乐。

我和学生一起创办了班刊《雏凤清声》,将有思想、有个性的文章刊登出来,让大家共同学习,欣赏。每当学生有所进步时,我会在“编后语”写下诸如此类的话:“读着唐艳珍同学如水般的文字,我很欣慰,因了她的进步,因了她对文学的热爱。套用他人一句话,你们若进步,便是晴天。”

一位考上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来信对我说:

三年了,您于我而言,亦师亦友。记得高一时您把我的周记本上的一首诗印发给全班同学,从那时起,我爱上了语文,尽管我学的是理科,可文字是我最大的爱好。高中三年,您是我最敬爱的老师,以后仍是。现在我毕业了,再也不会有人来让我写高考作文了,但是我仍深爱着文字。偶尔写写,想起您的谆谆教诲,心中谢意难以言表。

读到这样的文字,深感欣慰。我的周记教学已经超越了教学本身,不是吗?

每月,召开读书报告会。当认识到读书对学生的重要性后,每周的语文晚自习辅导,我都要求学生不做题,专心读书,平常也会摘选报刊上的精美散文印发给他们阅读、品赏。在我的建议下,学生成立了班级图书馆,每人至少购买一本图书,放在班级图书馆里交流阅读。由于学生喜欢上了阅读,读书报告会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有的学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的学生本色质朴、有条有理,有的学生温文尔雅、处乱不惊,有的学生慷慨激昂、意气风发。一次读书报告会上,有个女生这样说道:

曾感伤于“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无奈,也曾惊叹于“不是人间富贵花”的高洁。他的才情、诗意,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一个不渴慕布衣清欢,一个只思冰天雪地、三秋落叶的柔情似水的才子,又怎会在意仕途的不顺?又怎去渴求那所谓的荣华富贵?在我看来,他拥有一颗如雪的心,即使处在一个集富贵与荣华、显赫与威望的家族之中,他依旧保留着那份高洁的情怀——一种不流世俗、与世无争的情怀。《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这本书,讲述了纳兰容若不凡的一生,作者用禅意、空灵、优美的文字,勾勒出一个至情至性的才子,将他的生平娓娓道来。

读书报告会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语文靠的是长期的积累。我带的班,学生的语文成绩一直居于年级前列。



磨砺人生



时常想起这样一则寓言:广场地板和英雄雕像均出自同一座大理石山冈,地板对雕像说:“瞧,人们在你面前顶礼膜拜,多么风光!而我却被人们踩在脚下,默默无闻。”雕像说:“谁叫你当初不经过工匠的雕刻呢?”其实,一个人的成长也是需要工匠来雕刻的,不过工匠不是他人,而是自己。十年里,不断磨砺着自己,虽然孤独、寂寞、痛楚、忧伤时时向我袭来,但我深知,坚守,唯有坚守,才能在磨砺中浴火重生。

语文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一有时间,我就在书房练习朗诵和演讲,气息吞吐、共鸣掌控、吐字归音、姿态表达,和着文字跳跃的生命音符,享受着文字平平仄仄的韵律之美,陶醉在声音的世界里。在要求学生写作时,我会下水示范,平时也坚持文学创作,散文《故乡》曾被拟作河北版八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题,多首诗歌在山西综合广播播出。

十年里,几乎每个学期我都会上公开课,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皆坦然面对,当做磨砺自己的一次机会。每一堂公开课,我都会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的是模仿,有的是创新,彰显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记得一次执教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语文教研组长如是评价:

春来君出道才四年,俨然有大家之势,在临时改变听课地点而教室多媒体又突发故障的情况下,处乱不惊,应付自如,特别是上课忽而行云流水,继之跌宕流转,转瞬匠心巧运,最后开合有致,可谓亮点频仍:课前五分钟让两名学生自由演讲,不是作秀,而是一以贯之;老师的朗诵金声玉振,真正把握了苏词激越奔放、磅礴慷慨的特点,几令人心荡神飞,诚进乎技矣。

正是因为勇于挑战,敢于展示,2012年我终于登上了全国教学比赛的大舞台,收获了一份成功的喜悦。

工作十年,一直在应试教育的痛苦中反抗,在反抗中涅槃。教学上,我倡导“乐—帮—导—让”四字教学经,践行“我的生命语文”观,追求“入心”的语文课堂,主张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关注学生的心灵与思想。在鼓励学生多阅读的同时,自己也潜心读书,涉猎教育学、哲学、史学、美学、语言学、逻辑学等书籍六百余本,有的虽是囫囵吞枣,却也受益匪浅。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于读书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在课后反思自己的缺点,我常把这些认识与反思整理成文字,仅2011年、2012年,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教研文章十余篇。一次参加湖南省优质课观摩会,语文特级教师、炎陵一中副校长唐巨南先生赞誉道:“湖南有两位很厉害的青年教师,吴春来老师就是其中一位啊!”唐校长的一番话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一种职业的幸福感涌上心头。其实,每一次阅读、每一次思考,都是一次人生的打磨,人生就在这样的磨砺中,晶莹剔透,光彩熠熠。



追梦依然



十年了,世事变迁,不变的是我的一颗赤子之心、一腔语文情怀。

奔走于追梦的路途上,沐浴着诸多前辈的教诲与关怀、引导与鼓励,还有中华语文网上那些默默关注我的师友们,不知有多少感谢的话在我的心中涌动。

流年碎影,放不下的是语文;岁月沧桑,不会老去的是梦想。曹雪芹一部《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我的十年,删删补补、磕磕绊绊,谁又解其中之味呢?但愿我的十年展开了我真纯天然的风采,在他人心中能留下清丽明净的涟漪。

十年后的我,仍在追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7 23:22 , Processed in 1.15004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