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科书是时代希望的种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2 15:45: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科书是时代希望的种子
 2013年07月02日 作者:吴小鸥   

写在《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出版之际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近期已由湖南教育出版社推出。全书分为上下两册,这套书是在石鸥教授个人30余年全力收集散落在民间的1万余册中小学教科书的基础上,协同我们教科书研究团队,历经8年多积学渐思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该书采取系统分析和重点深入研究相结合的基本思路,以时间发展为脉络,动态、系统、实证地阐明鸦片战争至今教科书编辑出版的时代背景、编审制度、主要机构、编撰群体、内容概要、形式体例等方面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科书发展的特点,以期探求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国近现代教科书是一个随着“历史的视界”的拓展而需要不断解读的主题,其发展经历过艰难的移植、激烈的碰撞及其更多别具匠心的创造。《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上册)论述了1840-1949年教科书发展过程,有“国门开放与西学教科书之引进(1840-1896)、中国近现代教科书之开端(1897-1911)、中国现代教科书之定型(1912-1927)、教科书审定制度的确立和特色教科书(1903-1927)、教科书的模式化时期(1927-1937)、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教科书(1937-1949)、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教科书(1927-1949)”七章。《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下册)论述了1949-2010年教科书发展过程,有“新中国初期的教科书(1949-1957)、教科书的放权探索与品质提升(1958-1966)、新中国教科书之变异(1966-1976)、教科书的恢复与发展(1976-1986)、教科书多样化的制度启动与实践探索(1986-2000)、教科书的繁荣发展时期(2000-2010)、少数民族文字教科书的发展”七章。

  作为本书的作者之一,在每一次小心翼翼的翻阅已经泛黄、薄脆的近现代中小学教科书时,笔者常常惊叹于其荟萃如此众多社会精英与学界名流,震撼于其从形式到内容对儿童生活与儿童心理的关注,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创新和对现代文明之汲汲以求,从《国文》到《国语》到《语文》、从《修身》到《公民》到《社会》、从《格致》到《理科》到《科学》……一行行文字、一幅幅插图甚至一个个术语符号,为我们拾起悠长岁月中一段远去的记忆。穿越岁月的风雨、动荡、喧嚣与浮华,这些教科书以相对凝定的视角,承载着不同时代的希望与梦想,有目的传承和嬗递不同价值取向的知识,标示出对特定生活世界的文化的深邃反省、思索和忠实记录。

  任何形式的聚焦,都是为了凸显历史场景中不同社会生活历程、人物的生存状态,勾勒出悠长岁月中民众记忆里的中国社会图景。我们试图在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寻找沟通的津梁,在“史”与“论”之间、在承传与创新之间找到最佳学术支点。一百余年来,中华民族到底发生了多大的变化,究竟怎样实现从沉沦到复兴的伟业,《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让教科书自己述说不同时代一些行将远去的信息,一些昭示和影响了后人的言行和思想,展示一代又一代人不同的人生理想及时代希望,探寻教科书变革的动因和她完整的历史。

  虽然时代的不断变迁决定了中心与边缘、强势与弱势,为凸显教科书编撰者群体作为时代卓尔不群的知识分子“会通以求超胜”的漫漫求索,我们对于教科书作者的求学背景、文化品质、有代表性的教科书课文形式内容等进行了较为详尽分析,以鲜活的教科书文本还原历史现场,希望教科书研究见人、见事、见物,希望为当今教科书的发展提供固有的学术平台、使其能够逻辑继续,希望全社会关注教科书这一文本的生命力,不断为培养现代人做贡献。(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吴小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17:33 , Processed in 0.09744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