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扇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1 09:2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扇门
魏亚军
听了 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指导课《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很有收获,觉得一扇门在我眼前打开了。
作文指导课上教师的位置
教师首先应是链接者,激活孩子的生活体验,给写作和生活作个链接。让孩子有的说并乐于说,激发孩子最本真的语言,说自己的话(那往往是出乎预料的而又是最生动的语言)于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先引入两段文字,体会有声有色,既要写看到的,又要写听到的,文章才会有声有色,使人身临其境。然后提供写作素材:观看有声有色的公园景色视频;提供三组象声词(第一组是轰隆隆、呼呼、哗啦啦,第二组是咯咯、嘿嘿、嘻嘻,第三组是啪、呜呜、啪、扑哧),这些词,这些音像像个链接点,一下子激活了孩子们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孩子的想象,激起了孩子们表达的愿望。在后来的交流环节也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生活体验是多么的丰富多彩,是多么的充满个性特征。教师的任务就是恰当切入,激活想象。
其次教师是技术支持者。在选好题材准备作文时,于老师说了一句话“好题为一半”,就是这简单的支持,孩子们回报了意外的惊喜《公园似天堂》《风雨雷电交响曲》《童年的欢笑》《吓我一跳》《“啪”的故事》等;在完成文章后,于老师又引用了作家的名言“再念,再念,再念”“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只言片语,却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作用,孩子们用15分钟写作,却用了13分钟改作文,在交流展示中,可以看出经过几次改动,文章通顺、流畅,语病很少了。适当适时的技术支持是教师的任务,也是一门艺术。
最后教师还应是欣赏者。欣赏自己的学生,衷心欣赏他们的大作。交流展示环节,于老师采用了一种崭新的评价方式:凡是有声有色,写了看到的又写了听到的为合格作品,在此基础上做到语句具体通顺为优秀作品,优秀作品可以打100分,在此基础上为每处优点有加分。有的孩子朗读自己的作品很好加了10分,有的孩子开头、结尾相照应加10分,有的运用了排比、对仗加10分,有的故事情节好加40分,每一个小小的优点都被老师津津乐道,都被放大了,孩子们兴趣盎然,课堂上仿佛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习作指导。不牵强、生硬,自然简洁,而又效果显著。
做个链接者、支持者、欣赏者,让作文教学更轻松,更实效,更生动。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09:27:10 | 只看该作者

名家效应
刘丽
终于有机会聆听了 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也终于有机会领略了大师授课的风采。其中,以下几点感受颇深:
1、“好题文一半”
这是于永正老师在上作文课时,学生给文章命题之前提醒学生的话,于是根据“轰隆隆  呼呼  哗啦哗啦”这些拟声词编写的文章题目《公园似天堂》《风雨雷电交响曲》《老天的眼泪》,根据“咯咯  嘿嘿  嘻嘻”编写的文章题目《童年的欢笑》,根据“啪  呜呜  啪  扑哧”编写的文章题目《吓我一跳》《“啪”》《“啪”的故事》,便产生了。一句话竟带给我们这么大的惊喜。
听着这些引人入胜的题目,不禁产生马上读读原文的欲望。我们不得不为这些孩子折服,也不得不为于老师精彩的话语所折服。
在最后的朗读作文环节,于老师让所有的学生都报了自己习作的题目,然后采用了“大家对哪一个题目感兴趣,就请哪个同学先读”的方法再一次印证了“好题文一半”。
2、“再念,再念,再念”
学生习作之后,于老师并没有马上拿过来一一批阅、一一修改,而是用了大作家的话“再念,再念,再念”,鼓励学生自己阅读修改。
他让学生出声地朗读自己的文章,在不断朗读地过程中寻找错误(错别字、标点、不通顺的句子)、改正不足。其间,于老师又不断用叶圣陶老先生的话“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语言大师贾志敏老先生的话“三分写七分读”来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读好的愿望,达到改好的目的。
这次习作,孩子们写作文用了15分钟,而改作文竟然用了13分钟。接下来读作文时,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习作大部分语句通顺流畅,表情达意自然真诚,错误明显很少。
3、“评出方向,评出办法,评出兴趣,评出干劲”
这,就是于老师的评价思想。于是,在学生读文章时便出现了以下的一幕:“读得优美,加10分”“最后一段篇末点题,加10分”“前两句对仗,加10分”“前三句排比,加10分”“会读、会抒情,加10分”,当学生捧着120分,甚至140分的作文回到座位上,他们习作的兴趣,习作的干劲溢于言表。
老师用“把闪光点放大的方法”,用叶圣陶先生“多就少改”的理念,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与干劲,使学生爱上习作、乐于习作。
课堂上,于老师多次重复知名作家的话“好题文一半”“再念,再念,再念”“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三分写七分读”,从而产生名家效应。最后,孩子们终于以120分、130分,甚至140分的成绩成了一次“名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7 21:45 , Processed in 0.08515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