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成一棵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1 09:06: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长成一棵树
                               特级教师:闫学
    2002年秋天,我被评为特级教师。这一年,我32岁,刚满11年教龄。
    当电视台的记者看到他们的采访对象时,他们惊讶的目光在我的脸上停留了很久。也许我应该头发斑白、看上去满腹经纶才对,可眼前这个女人却怎么看也不像个特级教师。于是,在他们的眼里,我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
    但我却不是一个特殊的女人。我爱不着边际地幻想,爱吃水果,爱变着法儿地换衣服打扮自己,而且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养成了不化妆不出门的习惯。这使我感到自己很有些女人的虚荣心。但我又不是一个自甘“低俗”的女人,于是我也爱书,爱写作。我写作的内容首先是教育教学类的散文和随笔,其次就是一些信马由缰似的心情文字了。有一段时间,我做了一个文学网站的版主,我写的一篇散文创下了日点击量超过1000次的记录。
    在我的文章中不止一次出现过的一个意象是树。我爱树。在我的眼里,树是一种风华,是灵性,是踏实,是活力,是美,是坚韧。所以,我渴望长成一棵树。讲述朱自清先生的美文《匆匆》的时候,我曾经为了让那些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真正体会到时光的匆匆而煞费脑筋,后来也是一棵树帮了忙:教学楼前面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枝桠一直伸到三楼以上。早春时节,我曾经让孩子们观察过这些枝桠,那时树枝上刚刚发出了鹅黄的小芽,一个个小芽胖胖的,仔细一瞧,还有一层白白的绒毛,让人想起新生的婴儿。不知什么时候,这些小芽芽已经长大了,变绿了,满树的绿叶仿佛在提醒人们:春天马上就要过去了。
    我的脑海中忽然闪过这样一个念头:这不就是时光的匆匆吗?让学生观察这些树叶的变化来体会时光的匆匆流逝不是很好吗?
    于是,那节课的导入就成了这样:“同学们,请你们看看窗外的这棵梧桐树,还记得前些日子闫老师让你们观察这棵梧桐树的情景吗?那时的梧桐树叶是什么样子的?现在你再看看又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看看窗外纷纷举手发言。
    “是啊,在不知不觉中,窗外的梧桐树叶已经长大了,变绿了。这就是时光的匆匆啊!”
    我这个细腻而敏感的女人,我比我的学生们更早地开始感叹时光的匆匆流逝,但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却忘记了。也许是那一茬茬相继离我而去的学生,也许是那些记录自己跋涉足迹的不眠之夜,抑或是一节成功或是失败的公开课,一个孩子纯美的微笑……这些像一颗颗莹洁的珍珠串起了一个个平凡的日子,使这些逝去的岁月变得那么美好,温馨,甚至充满不曾意料的深意。夜阑人静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地把这串珠链捧在手里,反复欣赏,细细玩味,每一颗珠子都是一个故事,一首诗,一个童话……
随风播种
    一粒小小的种子落了下来。有风吹过,要么植根土壤,要么流浪远方。种子别无选择,它将自己埋在土壤中,汲取生存必需的养份。
    1991年7月,我从济南大学中文系毕业了。阴差阳错,我被分配到章丘市实验小学。大学生教小学,这在当时看来是一件稀罕事,因此我的到来引起了学校所有老师的关注。上班伊始,我便被委以重任:执教三年级语文,并担任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但他们很快就发现,眼前这个个子高高的姑娘总是那么沉默寡言,一副满腹心事的样子。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此时的我内心是多么不情愿!看到昔日的同窗都已分到了中学任教,有的转行去了机关,只有我一个人被分到了小学,孤独和委屈,又加工作的压力,我的心情黯淡到了极点。我惆怅,我哀怨,我愤懑。接着在学校举办的“新教师汇报课”上,我又尝到了失败的滋味。那天我上《寓言两则》这一课,还记得讲的是“掩耳盗铃”和“守株待兔”,不到二十分钟,我就把事先备好的环节全部上完了,剩下的二十分钟我无事可干。那节课我究竟是怎么下来的,现在已经记不清了(抑或是我的潜意识里不愿想起那令人难堪的一幕吧!),只记得下课时前来听课的教导主任和市教研员那充满失望的目光。这目光使我终生难忘。同时,这目光又深深地刺激了我:我就不信我当不了一个好教师!从那时候开始,生性好强的我暗暗下了决心:既然我不能选择环境,那就让我在现有的环境中生根发芽!
    调整了心态,我对自身状况进行了细细分析:我讲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具备良好的知识功底,写一手漂亮的文章……我唯一缺乏的是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和实实在在的实践经验。于是,我给自己制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有时我与孔子、苏霍姆林斯基进行对话,聆听大师的教诲,在疑惑与顿悟中提升自己;有时我又沉浸在张爱玲、曹雪芹的世界里,让纯文学书籍为精神打底;有时我也拿起各类教育教学刊物,随手翻上几页,这使我始终处于信息的前沿;还有的时候,我会坐在电脑前面,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所思所想,偶尔也在诗歌和散文的天地里散散步……而那块藏在办公室角落里的小黑板,则成了我专门练粉笔字和简笔画的至爱宝贝。就这样,我的工作逐步有了起色,我上的教研课也受到了大家的好评。我知道,我正在慢慢走出这片心灵的沼泽。
春苗破土
    有一天,一颗毛茸茸的小芽从土壤中探出了脑袋。它的目光充满了新奇与渴望。于是,阳光灿烂时,它感到了快乐;细雨绵绵时,它看见了诗意。
    1992年5月,学校举办一年一度的教学年会,我被确定为授课教师。因为我校是全市唯一的市属小学,到时前来听课的老师和领导都很多,所以我校的教学年会实际上相当于全市的小学教学年会。对于刚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我来说,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首先,确定课题就颇费了一番功夫。我知道对我这样的青年教师而言,执教这样的公开课最保险的就是选择大家比较熟悉的课文,像《狐狸和乌鸦》、《会摇尾巴的狼》之类,各种教案和图片资料很多,许多老师都曾经上过公开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备课也相对容易。但也许是出于对文学的爱好,也许是出于自己不服输的性格特点,我毅然选择了老舍先生的散文《猫》。这篇文章承袭了老舍先生语言明白流畅、生动活泼的特点,韵味十足,激起了我的创作欲望——我觉得每教一篇课文对教师来说都是一次对文章的再创作。于是,在一片疑虑的目光中,我开始了我的再创作。每一个环节都细细推敲,每一句话语都反复斟酌。有时山重水复,有时柳暗花明。凭借着自身扎实的语文功底,凭借着一遍遍的不懈尝试,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猫》一课的教学大获成功,一时间好评如潮,我因此在我市教学界崭露头角。           
    多年之后的今天,当大家对这类公开课的教学众说纷纭的时候,我依然觉得,对一个青年教师而言,对自己的课这样反复地尝试、修改,也就是现在大家深恶痛绝的“试讲”,不但不应该去除,而且还应该成为每一个青年教师必修的功课。一个青年教师,需要这样的操练,在这种看似枯燥、磨人的操练中,他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得到了夯实,他的一系列关于教育教学的疑虑和想象也得到了验证。实事求是地说,我自身的成长离不开这一次次的操练!
    在这之后,我又多次执教各级公开课,均获得一等奖或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经受风雨
    冷雨中,小树在风中沉默,柔嫩的枝条选择了坚韧和承受。多年之后它才明白,生命的美丽往往需要风雨的洗礼。
    不能奢望每一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1997,是我不愿提起的一段灰色时光。好强而单纯的我,看不惯现实中的不平之事,更不能忍受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正待遇,我因此得罪了当时的学校领导,被排挤出学校骨干教师的队伍。面对权势,我不肯低头,但我却不得不选择了沉默。三年多的时间,我不被允许上公开课,也没有机会参加学校以上任何级别的教研活动。我成了学校里一个灰溜溜的可有可无的人。三年多的时间,这对于一个正在成长阶段的青年教师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回首那段往事,我依然忍不住泪湿。但艰难的处境却未能使我的内心沉沦,我一直在鼓励自己,我必须争口气!不让我上公开课,却不能阻止我在课堂上进行教育教学探索;不让我参加更高级别的教研活动,却不能妨碍我拿起自己的笔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收获。我读啊,写啊,随着一篇篇教育教学论文的发表和获奖,谁也无法忽略我的价值和存在。几年过去了,我的教育教学成绩更加优异,我依然青春焕发!
    我的处境真正出现转机纯属偶然。1996年初冬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吃饭,学校的一个青年教师忽然气喘吁吁地跑到了我家,要我马上回学校准备上课。原来济南市教研室的领导和章丘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下午要来学校检查工作,其中的一项活动就是听课。这次检查是突击性的,学校里没有做任何准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准备出一节高水平的课,谁有这个把握呢?于是我就这样被再次推到了前台。
    那天,我没有丝毫的紧张,几年来的沉寂反而给我增加了知识积淀,磨练了不畏困难的意志。那天我上的是《琥珀》一课,从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发言,从听课领导和老师们赞许的目光,从那种来自自己内心的无比愉悦的舒畅感,我知道,我成功了。济南市教研室的专家热情地握住我的手,问我:“小闫老师平时就这样上课吗?”那位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据说他曾经也是教师)毫不吝惜夸赞的语言,他说:“这是我听到的最好的一节课!”
    晚上回到家里,我的眼泪终于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我知道,我终于从沉寂中走出来了!
命运多么会捉弄人啊!几年以后,我也走上了学校领导者的岗位。在从事繁忙的教育教学的同时,我思考较多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人本管理”,如何对待教师,尤其是那些心地单纯、充满朝气的青年教师。好多问题我依然没有答案,我依然还在探索。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决不让我的经历在任何一个老师身上重演!也许我的力量很微薄,但我必须作出自己的努力。
听课之后没有多久,学校的领导班子作了调整,我遇到了术红霞校长,一个心地善良而又富有开拓精神的女人。她毅然顶住重重压力,大胆地起用了我。于是,我彻底走出了阴霾,走向了一片无比开阔明朗的天地。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09:06:53 | 只看该作者
旁逸斜出
    风雨过后,树依然伫立在风中。它渴望长大,而且正在长大。它的根须深植在土壤中,它变得更加美丽和强壮。
    从1997年开始,我参加了一系列学校和上级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均获得优异成绩。
    97年5月,我承担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全国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这是一项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手段,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极具前瞻性的重要课题。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接触计算机,接触网络。97年12月,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四结合”经验交流会在武汉召开。当时,我校还没有摄像机,更没有音像编辑设备,术校长出面请来了电视台的摄影记者给我的课录像。由于摄影记者对教学特点不够熟悉,因此在录制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与之交流、切磋。一节课录完了,摄影记者累得满头大汗,忍不住感叹道:“从来没见过像你这样认真、这样精益求精的人。”
    艰苦的探索换来了相应的回报:在这次交流会上,我的录像课和论文均获得了国家级优秀试验成果奖,而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的教学开始变得异彩纷呈:
    在学习了《趵突泉》这篇课文后,我发现学生对趵突泉以及姿态各异的小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索性开设了网上阅读课。学生登录有关趵突泉的网站,兴致勃勃地交流着各自的新发现:
    “老师,我知道了金线泉名字的来历!传说谁看到了泉水中的金线,谁就能走好运!”
    “老师,我知道乾隆皇帝还用趵突泉的水泡茶喝呢!”
    “老师,我还知道有好多诗人写过赞美趵突泉的诗呢!我念一首你听好吗?”
    大多数时候,我的课堂没有网络的支持,但我用投入、机智、微笑、鼓励和如溪水般潺潺流淌的话语,使课堂依旧精彩不断。瞧瞧孩子们对鲁肃这个人物的点评吧:
    “我觉得鲁肃并不忠厚老实!”充满自信的声音。
班里顿时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声音传来的方向。我也感到意外,多少年了,对鲁肃这个人物的看法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没想到现在竟有人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
    “请说下去!”我微笑着冲他点点头。
    “鲁肃本是周瑜的大将,理应听从周瑜的安排。可他竟然瞒着周瑜偷偷地帮助诸葛亮,使得周瑜的计划最后落空。如果没有鲁肃的帮助,诸葛亮能借箭成功吗?所以对东吴和周瑜来说,鲁肃并不忠厚老实!”
    话音刚落,立刻有人反驳:
    “难道鲁肃帮助周瑜陷害诸葛亮,最后将诸葛亮置于死地才算是忠厚老实吗?”
    “难道鲁肃让周瑜害人的计划实现了,使东吴和蜀国的关系闹僵才算是忠厚老实吗?”
    “鲁肃帮助诸葛亮恰恰是顾全大局的表现啊!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尊敬吗?”
    “……”
    “可是,一个人背叛了自己的国家,怎么说也算不上什么好汉!”
每逢这样的时刻,我就深深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含义。这帮小家伙,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而且他们渴望自由地表达。而我,为自己能给他们提供这种自由而自豪和快乐。
    为了顺应孩子们爱玩、爱独出心裁的天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学语文、在活动中爱语文,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也是近年来我一直在探索的一个主题。我班学生数高达74人,开展活动有一定难度。但我仍然克服困难,带领学生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古诗文诵读、创作连环画、自编作文选、自办手抄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争当小导游等等,深受学生的喜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位家长高兴地对我说:“孩子过去不爱学语文,可是现在天天盼着上语文课!”孩子们天天盼着上语文课,还有比这更宝贵的奖赏吗?
渴望参天
    树渴望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而且,树从不讳言它的野心,那就是——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看尽雾霭流岚,阅遍世间风雨。其时,它也变成了风景。
    2000年10月,我作为章丘市唯一的小学教师代表,来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了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多少次,我和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骨干教师一起,沿着华师大丽娃河畔那条长满芭蕉与垂柳的小路走向课堂,聆听各位著名的教育教学专家精彩纷呈的演讲;多少次,在华灯初上的傍晚,我们在丽娃河畔的石凳上交流、讨论,也争辩。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发生了可喜的转变,我们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点滴做法在讨论中交融,在争辩中升华。还记得在上海著名的“避风塘”茶吧,与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来自河南的骨干教师武凤霞、河北的柴东升一起亲切交谈的情景。我感到了自己的差距,也看到了自己的优势。我变得更加自信,我的方向更加明确。在华师大老师的帮助下,我在以往进行“四结合”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研究课题——《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返回学校后,我开始了艰苦而扎实的试验。一年之后,这一课题在全国骨干教师课题答辩中获得优异成绩,并获得国家级优秀试验成果一等奖,被邀请在全国会议上作了专题发言。
    2002年3月,我开始走上学校领导岗位。我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在一线教学。我所执教的班里学生数曾经高达82人!即使是现在,当我开始全面主持学校教导处工作时,我依然不曾离开教学一线。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和老师们一起,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学期初,我们进行了备课改革:针对以往备课高耗低效、教师孤军奋战的缺点,我们建立了“高效、共享、反思”的新型备课方式,倡导教师分工协作,重点突破备出精品,集体交流实现智慧共享,并注重教后反思,要求课课反思,时时反思,将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精彩的、引人深思的教学片断,以案例的形式如实记录、整理,逐渐提高反思能力,形成反思习惯。学期结束后,举办优秀案例评选,所有案例将与教学设计一起汇总,成为学科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帮助教师澄清案例撰写的一些误区,我专门进行了有关案例的教研讲座,并把自己撰写的案例进行了宣读,请老师们进行研讨。针对学校部分教师疏于学习的状况,我们又多次举办“学习沙龙”和“青年教师读书论坛”,指导教师学习教育名家名著、现代教育理论,交流学习经验,探索自身发展之路。
    与此同时,我的事业也攀上了一个又一个高峰。2002年秋天,经过层层选拔,经过紧张的说课与答辩,我被评为特级教师,成为目前山东省年龄最小、教龄最短的特级教师。我的事迹也先后在各种媒体上进行了报道。
    在应邀作过一次次事迹报告之后,在获得掌声和鲜花的同时,我却渐渐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我依然渴望成长啊!这使我时时充满了紧迫感,我常常焦躁不安。
    我再一次想到了树。一棵树的生长离不开土地,而我的土地就是教育教学!那么,只要我的根还在土壤之中,我就没有理由不再生长!
    是树,就不会拒绝生长;而且,那个枝繁叶茂的梦想永远具有诱惑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02:40 , Processed in 0.25465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