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中国法帖全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6 15:1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中国法帖全集》
当物理学发展到如此现代的今天,人们会不会忘记曾经为此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欧姆、牛顿等重要定律呢?显然不会,因为作为经典的定律不仅在物理学上有着其他定律无法取代的作用,而且至今仍在为涉足这一领域的每一位输送着智慧和规则,毫无疑问,他的魅力是无穷的。
越来越发达与逼真的印刷术,使许多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像真的一样放在眼前,这可能比欧姆定律来得直接,让你赏心悦目的同时,又有点意乱情迷,或许这正是科学与艺术不同之处吧。但有一点却不容忽视,即作为科学的真与作为艺术的美,其终极关怀上显然是相同的,在科学的道路上离不开经典,在艺术的道路上也同样离不开经典。
当我把十八册《中国法帖全集》一本一本铺满我书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页一页地翻看;当我一行一行地品读,一字一字地咀嚼;一遍一遍,一遍又一遍。我似乎忽然知道了什么是无知,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放弃与背叛经典,无异于买椟还珠。
一千多年前,当然没有今天的四色印刷机,但正是这没有为我们留下了今天的有。较之墨迹,刻帖有着另一种意韵,宋拓的、元拓的、明拓的,等等,仿佛一帧帧鲜活美好的图画,更为可贵的是在这些“图画”中,有许多是我们的墨迹所没有的。
刻帖者起初或许只作为一种能使佳作广为流布的手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技术的完善,其散发出了谁也挡不住的自身魅力,她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现已佚失作品的形态(如本丛帖中的《铁汉楼帖》、《有美堂帖》等,不胜枚举),同时也使我们欣赏到了一种纯粹的传播文化的方法。这一点,即使是今天高明的印刷术也无法比拟的。
试想,我们在欣赏《兰亭序》真迹(摹本)的同时,也在欣赏刻帖的《兰亭序》;我们在欣赏苏、黄、米真迹的同时,也在欣赏《东坡苏公帖》、《郁孤台帖》、《清芬阁米帖》,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清新与古朴、毫里毕现与欲说还休,百分之百与百分之七八十,这会勾起你多少无穷的思考,这又会引出你多少妙不可言的想像呢!经典的魅力就在于你每接触一次都会产生一次新的想像与思考。在书法学习上,墨迹与刻帖都不例外。
自宋以降,《阁帖》就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书法学习者,当这些书法学习者成了一代宗师的时候,新的“阁帖”又诞生了。
让我们稍稍作些回忆。苏、黄、米、蔡、赵孟兆页 等自不必说。董其昌到了80多岁还在临习《阁帖》,王铎更是终身受益于《阁帖》,不用说行、楷、草体了,在清人未兴访碑之前,看一看明人的篆隶作品,也无不是从《阁帖》中寻得益处的。
记得数年前,我有幸在北京图书馆(今更名为国家图书馆)抚看宋拓《大观帖》时,心中的那份激动至今想起仍不能平静,后来又在故宫及历史博物馆的各类展览中相继品读了宋、元、明、清各类原拓刻帖,无形中便对刻帖产生了一份情感,有时看到一种新的好的刻帖,甚至只是短短的数行,也会激情飞扬。为此,我曾幻想过,如果有一天能有一套完整的《刻帖》问世多好啊!但这也只是想一想,因为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需要的是谨严与识见。
我是幸运的,当新世纪刚刚来到不久的现在,我的梦想便实现了。于是我想,这种幸运绝不属于我一人,他属于每一位对书法充满幻想的朋友。
当很多人仍在纷纷出版着出版了无数次的墨迹经典时,湖北美术出版社一口气推出了十八卷本(每卷有350余页)的《中国法帖全集》,称得上书法出版物的一次超越,印刷精美,自不必说,单是这样细致的梳理与科学谨严的体例,便是史无前例,容庚只是作了《丛帖目》,而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丛帖集,不仅是集,而且全是清一色的经典之集,每一刻帖就宛若一个美妙无穷的镜头,这样流畅优美地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部史无前例的“书法电影”,蒙太奇在此处可谓用到了极致。
我相信,每一位热爱书法的朋友都会热爱这部“电影”的,因为她确实是一部经典的串联。

(作者:周祥林 摘自《书法报》2002.10.7


《中国法帖全集》,一道极好的主食

湖北美术出版社集国内外宋刻、宋拓孤本、珍本、善本法帖之大成,出此历代丛帖之煌煌巨制,实乃书界一件大善事。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代有佳作问世,而欲流布四海,传之后世,惟有赖于摹勒,由是法帖之刻应时而生。自唐《弘文馆帖》肇其端,宋《淳化阁帖》称其美,自是以降,直至明清,或勒于石,或刻于板,刻帖当不下千种。
后世学者常思集历代法帖而刻之,因时代所限,终难臻于完美,如宋太宗命王著摹勒上板的《淳化阁帖》,初拓之时,唯亲王与大臣初登二府者始各赐一本。此板后遭火,人间更难得之。其后历代佳刻,或入内府,或藏民间,自然搜求困难。后世学者往往据辗转翻刻之本而重刻,其重量可想而知,故后人便有“名虽羲献,面目全非”之慨叹。
今日出版社虽同样受各种条件所限,毕竟可广搜天下公私之藏,细加遴选,并以现代印刷技术影印出版,此正是远胜古人处。
而历代丛帖虽时有散佚,传之今世,以笔者之寡闻,亦不下数百种,若悉数影印出版,将不堪重负,也无此必要。首先,不少名作一帖互见。如《淳化阁帖》之《晋武帝书省启帖》,不但宋《汝帖》、《大观贴》中有之,明《宝贤堂帖》、《玉烟堂帖》中也有之。再如王羲之书《诸丛帖》,不仅唐时《弘文馆帖》(即《十七帖》)中已有,宋《淳化阁帖》、《大观帖》、《明清堂帖》中有之,明《宝贤堂集古法帖》、《戏鸿堂法书》、《郁冈斋墨妙》,清《快雪堂法书》、《景苏园法帖》中皆有之。而如王献之《二十八日帖》,更同时见于十多种丛帖中。此外,尚有真伪相杂、良莠不分等现象。至于一帖以多种版本流行,《兰亭序》最为典型。此帖因唐太宗所好,有多种临摹本,此后又有各种石刻、木刻本。而即便同一版本之系统至后世亦支系庞大,如“定武本”宋时薛向父子即藏有200本,宋理宗内府有170本,贾似道800本,游似100本。故湖北美术出版社以宋刻、宋拓为主干汇编此集,便极有学术眼光。
明清人所刻近世法帖,虽无真赝之虞,然其墨迹随处可见,则摹勒之作用相对较弱。故明清部分丛帖,湖北美术出版社多以选印之法,或为补宋刻之未备也。此正体现其经济头脑。
说到刻本,自然会想起宋人米芾“石刻不必学”的告诫,所谓“自书使人刻上,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法帖摹勒上石,要使与真迹毫发毕肖自然困难,但其毕竟不同于一般碑碣造像,法帖多由良工所为。试将有关墨迹本与刻本相较,其佳刻可谓“下真迹一等”。此类法帖,当是研习古人书的极好材料。何况一些早期法帖仅存于刻本,便是刻本的最大优点。而不少名帖又属首次公开发表,以全集出版的意义更非同一般。
学习书法,依沙孟海先生的《碑与帖》所言,“除临摹古代名迹而外,一般说来,没有其他方法。所谓继承传统,就是要我们吸收古代名迹的长处,在摹习基础上孕育变化,开创新风格。”这继承创新的老话,如今听来似有些厌烦,但古来成大家者哪个走的不是这条路。而今虽有不少人从甲金竹帛文字及其他所谓民间书法吸取营养,但若食而不化,也不见得能有多少创新成就,重要的是能否从古人书中得到启发与得到何种启发。
今日之人食不厌精,山珍野味,生猛海鲜,酒席花样不断翻新,然无论吃与不吃,必定有一道主食。平日家居,亦必定以主食为主。《中国法帖全集》正是一道极好的主食。

(作者:王宏理
摘自《书法报》2002.7.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20:26 , Processed in 0.1137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