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学”在农村地区既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务工大军”纷纷外出,虽带走了一部分孩子,却留下的是一部分“留守孩子”和大量的“留守老人”,“双留”(留守老人和留守孩子)成了农村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这道风景之所以“亮丽”,关键在于他们的“弱势”,但又是地方的“生力军”。因此,“小班化教学”的“生命体征”就越来越凸显。它,对农村一线教师来说,既是一个减负的机遇,也是一个时代的挑战,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一、师资队伍“良莠不齐”。边远的农村条件毕竟还是比较艰苦,纵有“梧桐树”也难以留住“金凤凰”。新出来的教师即使无奈之下到了农村,也只是把农村学校当做一时的“跳板”,老教师,还姑且不谈年龄大,只看两点就可想而知:一是职业倦怠早已显露无遗,二是来源的渠道各不相同,功底参差不齐。 二、教师事务“不堪重负”。留任在农村的一线教师,多数是“全承包”,还有部分教师不是“跨班、跨级任教”就是“跨学科任教”,教师“专业化”纯属纸上谈兵,还要负责学生的“生活起居”,更要做“兼职护理”。试想:人非圣贤呀!精力和体力、耐力和学识毕竟是有限的,能有充足的心思和时空去做好方方面面的常务工作吗? 三、家校联动“举步维艰”。家校联动、协同育人是抓好“小班化教学”的必要举措,然而,在农村学校“三留一体”(留守孩子、留守老人和留守教师)的情况下,家庭教育“苍白无力”,留守孩子“逍遥自在”,学校教育“时常返生”,真可谓:志不同道不合!“留守老人”推诿责任,“留守孩子”不思进取,“留守孩子”的父母期望过高,农村教师“苦不堪言”、常成“负心人”,家校不但无“合力”,反而观点、育人方式方法时常冲突,导致“留守孩子”越来越“畸形”。家校联动错位,严重制约“小班化教学”的进程。 四、设施设备“简而无用”。“小班化教学”需要一些必要的“辅助设备”,原因在于要学好现行的教材,育出可持续发展的有用之才,就必须借助各种媒介摄取大量的信息。可是,现实的农村学校:多媒体、网络、图书等不可能室室满足,学生手中除了教材,顶多也只不过有点“工具书”。同时,现行的绝大部分教师也是“高科技文盲”,根本也“玩不转”高科技媒介,即使学校已经拥有的点儿教学辅助设备也多数是“闲置品”。 农村学校的现实的确让人担忧,长此以往,随着务工父母“盲目追求优质的思想”的不断升华,恐怕农村学校的“小班化教学”将会越来越“精瘦”,甚至演绎“无班化教学”的悲剧。笔者认为,要缓解这一不良现实,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争取政府的投入;二是争取主管部门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三是激活农村教师的斗志;四是农村教师要勇于
“担当”;五是齐心协力抓实外宣,争取社会和家庭的“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