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的面条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 20:1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的面条文化
来源: 大公报(艾京 撰)  

中国的面条文化

在众多中国食品中,有不少传统的面食品已列入世界饮食文化的行列,如饺子、包子、面条等,其中面条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世界的饮食文化中,几乎处处都能见到面条的踪迹。在意大利,每人每年消费面条大约三十公斤,被称为「通心粉」的意式美食,正是当年马可波罗游中国回到意大利时介绍给当地的老百姓,并成了意大利的品牌食品的。日本的面条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在日本也叫「拉面」,显然是由汉语译音过来的。印度尼西亚人管面条叫「mi」,是从闽南语「面」借译过来的,印度尼西亚有一种著名的叫「梭多面」,它实际上是一种牛肉(或鸡肉)汤面再掺上印度尼西亚特有的甜酱油、白醋及辣酱的小吃,吃起来又甜又酸又辣,相当惹味。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面条的老家就在中国,远在汉代就出现了类似今天中国北方人常吃的「面片儿」。由于面条要在热汤里煮一煮,因此人们称它为「汤饼」。到了南北朝,人们吃的面条的种类也多了起来。在《齐民要术》一古书中就提到面条的不同吃法和叫法:「水引」、「博饨」等。所谓「水引」是将与筷子大小相同的面条放进热水煮熟来吃,而「博饨」则今天人们吃的「片儿汤」。到了隋唐五代,面条的吃法更加五花八门了,如过水的冷面;韧度很强,被人谑称可以当系鞋带的面条。在宋、元两个朝代,人们吃面条的花样更多了,这时还发明了可以贮藏一段时间的干挂面,而在南宋的临安(今杭州)更可在市面上吃到牛羊肉的卤面。

面条在人们喜庆宴席上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民间的食俗更是如此。春节是咱们中华民族最重要、也最隆重的节日,一到春节的除夕,固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饺子,然而山西、陕西许多农村则在除夕晚上家家?出又长又宽的面条图个「长长久久」的吉利,而京津一带的老百姓则在农历年初二「龙抬头」那一天,全家围在一桌吃面条而未能免俗。面条在人生的礼仪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山西一些地区,婚后第三日,新人双双回家时,岳母照理以面相待,祝愿两口子日后拴在一起,和和美美过日子。在祝寿宴和弥月宴上,象征「长寿」的面条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肴。

面条作为中国北方居民的主食,从餐厅到一般平民百姓,制作面条方法及吃法的花样之繁多,堪称世界一流。我们通常称之为拉面的,也叫抻面,北方的家庭主妇一般都懂得抻面的方法,而兰州一带在和面时,就会掺上稀盐水和兰州特有的蓬灰碱,令面条吃起来筋道又韧软。在北方的农村人们吃面条又是另一番景象,大部分农村家庭都备有?面的工具。架放锅上的?床子,是一根木头上挖个圆坑,坑底钉一块扎满小眼儿的铜板,将面团一压,面条便从小眼儿挤出来。

客家人擀面条手法更是一绝,用大圆木杈入墙洞,以全身的压力将面团压成薄片,以特殊的大刀切成细面条,吃时配上葱花、猪熟油、鱼露和胡椒,这就是客家人有名的腌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1 20:34 , Processed in 0.89227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