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由两种写作教学看写作教学面临的真正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6 14:08: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要好好学习,批判性地解读! 原文地址:由两种写作教学看写作教学面临的真正问题作者:全祥贵
由两种写作教学看写作教学面临的真正问题
珠海市教研中心容理诚
近来,“为生命写作”和“为生存写作”的所谓“两种作文教学”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讨论。笔者也为此思考了一番。

写作,从来都是为生存,为生活,为生命的。生存、生活合为一体为“生活”,是生命的通俗表述,而“生命”则显得抽象而深刻。有趣的是,大陆1979年版的《辞海》没有“生命”的词条,台湾1984年版的《当代国语大辞典》没有“生活”的词条。

事实上,我国的中小学一直就存在着主要两种内容形式的作文教学,一是基础性的,以学习写作记叙文、议论文及文学类等文体的写作教学;一是实用文体的写作教学。所谓“为生命的写作”“表达自我的写作”“学会鉴赏和艺术表达,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写作”大致属于前者,而“为生存写作”“基于交流的写作”“为‘有效率的交流’,完成‘基础表达’任务的写作”大致属于后者。词语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写作教学的形式、内容和性质,也未必产生创新与革命。事实上,大多数新的理念只不过是老思想的重新组合。所以,戈登·德莱顿说:“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当然,我们还可以把写作教学分为三种、四种、五种——只要有利于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只要服务于学生现在与将来的生活。

批评中学毕业生不会写实用文,以此证明中学毕业生写作素养低、学校教学质量差的声音,十几年来不绝于耳,其责任,主要在考试。中考、高考是指挥棒,而考什么就教什么,一直以来就是中学写作教学无奈的现实。其实,让学生掌握几种实用文体的格式,学会写几种常见的实用文,绝非难事。所以,如何让考试评价为学生将来的生活服务而不是为考试服务,是考试评价改革的当务之急。

从另一方面讲,如果我们中小学的写作教学不能让学生明白写作是为了自己将来的生活,那么,写作教学的动力、效率从何而来?由此可见,写作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写作教学为什么?”的问题。

既然写作教学是为了学生将来的生活与发展,就要充分尊重学生写作的“个性化行为”。 而当前,实际上已长达半个多世纪,写作教学的最大弊端仍然是专制性和共性化,写作教学如此,阅读教学更是如此。为什么在语文课堂上的阅读与写作,教学效果“少慢差废”的状况总是改变不了?我想,问题出在我们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上。譬如阅读,“国文本是读的学科”(叶圣陶),阅读本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我们却总是以老师为中心,用老师的讲来替代学生读的感受,以老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多角度的解读。如此,一千个读者,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了。再如作文,本来也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但在教学中,写作却往往被简单地模式化——统一格式、统一主题、统一材料。如此,学生只能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地表达了。我以为,如果我们不尊重学生读和写的权利,不珍惜学生读和写的感受,老师又不为学生营造读与写的时间和空间,不建立师生之间平等的教学关系,我们便无法走出当前的困境。其实,学生们学习的地方是学堂而不是讲堂,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明白的道理。所以,写作教学、阅读教学的真正出路在于民主性和个性化

谁都知道,阅读(包括无字的阅读),是写作积累的唯一途径,没有阅读积累,写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专制共性的阅读却将阅读变成了老师讲学生听的阅读,老师写学生抄的阅读,老师划学生背的阅读;变成了只知道听、抄、背的“复习”的阅读。如此,如何完成阅读积累的任务?其实,阅读,是不存在复习的,每一次新的阅读,都是一次崭新的感悟。阅读,需要亲历,需要个性化。什么是个性化的阅读?个性化的阅读是指在一种安全自由的环境和心态下的自主、独立、各取所需、发现探究的阅读,是一种走进作品,与作者直面对话的阅读,是一种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阅读。读到《愚公移山》,他会感受到愚公坚韧不拔的意志,也会质疑愚公移山是否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读到“头悬梁,椎刺骨”,他会感动于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也会提出“疲劳状态下的学习是否是高效率的学习”的问题;读到朱自清,他清楚朱自清是一个反抗黑暗社会的“民主战士”,亦是一个“浆声灯影”中的风流才子;读到毕加索,他知道这是一个伟大的画家,也是一个有许多缺点的人。他思考牛顿,他怀疑爱因斯坦……对每一篇文章,他都能够去感受,去思想,那怕答案与别人不同,与别人相同。不迷信名人,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他的格言是:“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但是,这样的阅读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何其少也!
同样,作文(除一些实用文外),也是不存在复习的,每一次新的作文,都是一次崭新的创作。遗憾的是,许多学生从小学一直到高考中的作文,竟然都在重复过去的故事。我不同意把学生的作文称为 “习作”“练笔”,因为这并不利于激励学生写好作文。爱因斯坦小时候曾制作了一个丑陋的小板凳,在他看来,其实就是一项伟大的创作。如果学生将每一次新的作文都视为崭新的创作,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是充满个性从而不同凡响的了。这就是“激励”发挥的作用。什么是个性化写作?个性化写作就是在安全自由的环境和心态下,独立的、自主的、真情实感的,在立意、拟题、选材、结构、手法方面都彰显个性,富有创意的写作。如果是虚情假意,如果材料明明有多个角度可以立意却限制为一个立意,如果只规定用主题明确的相同材料,如果只允许用相同的结构,如果只按照一种模式……那么,就成为专制与共性的作文了。这样的作文,一定是与“精彩”无缘的了。或者是重复过去的故事,或者是人云亦云,这就是中小学写作教学的现状。如学生高考作文使用的材料,只知道引用政治人物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只知道引用英雄人物如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只知道引用文学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只知道引用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只知道引用教师推荐的人物,如“感动中国的十个人物”等等。总是在讲老师要求的、他人讲过的、其实并不熟悉的“别人”,就是不讲清晰而真实的“自己”: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同学、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所爱——周杰伦、贝克汉姆、姚明、哈利波特……

专制性和共性化的阅读写作教学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灵性和成为人才的可能性,因为人才构成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个性和独立的思想,而当下阅读写作教学最缺失的正是个性和独立的思想。如此,我们只能培养出没有道德标准、没有文化积累、没有写作素养,只有虚情假意,投机取巧,只讲假话、空话、大话、套话类似于当年的红卫兵的当代网络和非网络的“愤青”或“庸人”了。

阅读积累,是写作的基础。我们积累了什么?学生积累了什么?我们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兴趣了吗?我们提供了个性积累的示范了吗?缺少了积累的前提而奢谈方法,就犹如缘木求鱼、逐本求末。所以说,相对于积累,方法永远是雕虫小技。但是多少年来,我们总是远离了积累而在空谈方法的误区中辛勤地耕耘着。因此,要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到底。让学生通过与众不同的积累,养成与众不同的个性,由平凡走向杰出。

个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教的前提是模式,而个性是不可能有模式的。所以,首先要充分地认识这样的一个道理: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一只鸟儿学飞,一条鱼儿学游,一头野兽学跑,都不需要任何强迫。它们一旦觉得自己的肢体长得够强健了,它们立刻就自行去做这些事情。”(夸美纽斯)所以,作为老师,最需要做的是:尊重学生个性,营造激励环境,提供学习帮助,使学生做得更好。

当然,在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中,相对于个性,共性依然是存在的,如良好的习惯,如正义、道德、真善美的价值观,如标点符号的用法,如文从字顺的标准等等,但仍需要我们个性地去理解,去探究,去养成,去使用。共性是暂时相对的,个性是永恒发展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8 19:29 , Processed in 0.07346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