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梁文道:拯救华文(《文章》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1 18:4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梁文道:拯救华文(《文章》序)
  去年来吉隆坡为花踪文学奖做评审,同时还讲了一点关于马华文学的看法。讲完之后,一位中学生过来找我,他想知道有什么值得一看的马华作品。顿了一顿,我才回过神来,便问:「应该是你介绍本地作家给我,怎么会轮到我来告诉你有那些出色的马华作家呢?」他有点不太好意思,解释这是学校里很少谈到本地文学的缘故。
  现下我写这篇小序,其尴尬恐怕尤胜当日那位天真热情的中学生。这不只是因为同书的四位作者的文章都要比我好得太多;也不只是因为这是一本教材式的参考读物,而我却是个自小碰到教科书就得头疼的坏学生。我尴尬,主要是为了在我所见的范围内,起码有好几位马华作家的文字堪列华文世界之最。今天凭什么是我在这里教马来西亚的华人学生作文?我有这资格吗?
  自从零六年以来,拜访大马不下二十次。这些年的经验使我发现,原来一般华人对本地文学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在街上随便捉住一个懂华文的,叫他讲一下他知道的本地作家,说不定他连五个都数不出来。何以致此?理由之一或许是某种本地姜不辣,外来和尚才比较会念经的惯性偏见。但是在我看来,更大的问题或许是大马华社对文学艺术的长期冷漠,它导致了一般人和马华艺文圈子的隔离;虽在同一地界,然鸡犬相闻,互不往来。
  这可真是件怪事。华文教育号称是马来西亚华人社群三宝之一,大家一向珍重爱惜,而各方人士对华校的努力捐输更常叫我们这些外来者感动莫名。既然大众如此看重华文教育,又为什么要小看本地人用华文创作的上乘作品呢?为什么豪商巨富不惜万金助学建校,却舍不得丢几个零钱给有心人出版一套华文文学书系(详见张锦忠先生替黄锦树先生文集《焚烧》撰写的序言〈散文与哀悼〉)?
  翻翻《亚洲周刊》每期刊末各地畅销书榜,就不难猜到答案了。当龙应台女士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成为台北畅销书之冠,当《王蒙说老子》名列北京最受欢迎的新书之际,吉隆坡最好卖的华文书籍往往是食谱、成功学,以及健康指南。我们重视华文教育,但却重视的不是文化,而是教育可能带来的实际成果;我们强调华文的价值,但不是为了它审美和思辨上的价值,却是为了把它当成纯粹的工具。于是形成一个人类史上罕见的现象,人人都说某种语文很要紧,但人人都并不真的在乎它所创造出来的果实。
  这种情形曾经发生在拉丁文身上。可能很多人都不晓得,直到二十世纪之前,每年用拉丁文这种「死文字」写出来的诗歌都还达到万首以上。那些诗都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打自十五世纪以后,就没听说过有哪一个拉丁文大家很厉害?内情其实很简单,因为那些拉丁文诗全是学校作业而写诗则被认为是学习拉丁文的不二法门。那时候,英法等国一直把拉丁文列作中学科目,觉得它是身份的象征,文化的传承。明明没人再将拉丁文当成是种有生机的语言了,明明没有人愿意再出以拉丁文书写的书籍了(教科书除外),可是学生仍然被迫饱受拉丁文的折磨,因为那是家长的骄傲,上流社会的标志……
  用拉丁文比喻华文在马来西亚的处境,自是不伦不类。然而,我想借此提醒这本书的读者,孩子的家长,学生的老师:如果作文只是一种功课,如果这种功课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不管这个工具是要用来升学就业,还是要拿它当作华人身份的证明;这种语文都不会有太大的前途。以文字拓展复杂的深度思考,以文字开展繁丽的感官边界,这才是一种语文的源头活水。我相信同书四位作者都不会否定我这个说法。我期待,将来有这么一天,一位大马学生拿着本马华作家的作品,骄傲地教训我:「你没读过这本书吧?那可真是你的遗憾」。假如真有这一日,我愿意忍受现在这小小的尴尬难堪。
来源:香港杂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21:46 , Processed in 0.10235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