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及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7 15:5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及点评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执教: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 捷
  点评: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吴 琳
  
  【教材简说】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教材第八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去杭州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这位聋哑青年观鱼的时候认真专注,全神贯注,他画出的鱼儿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作者赞美了青年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做事专心致志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鼓励运用到习作中。
  4、学习聋哑青年忘我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做事勤奋、刻苦、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从而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 读课题,初知文题之妙
  师:大家预习过今天要学习的新课文了吧?【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课题,让大家通过你读的语气,听出你的理解,并且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生1:(读课题)因为这是整件事的结果,课题是在讲述这件事的结果,所以我读得比较平静、平缓。
  生2:(读课题)我认为应该惊喜地读,毕竟这是作者的重大发现。
  生3:第一次读,可以用惊奇的语气来读。这句话本身就给人惊讶感。
  生4、还可以用赞美的语气来读,表示作者对青年的称赞。(生读课题)
  师:真好。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朗读。回想一下,当你刚刚看到题目时,你一定感到惊讶,做了不少猜测。文章以“鱼游到了纸上”作为题目,究竟写的是什么呢?还记得当初的猜想么?
  生1:我还以为是童话故事。
  生2:我以为是写魔术表演。
  生3:我以为是写作者看到的一个奇怪的景象。
  师:是啊,不管是谁,一看到这样的题目就会产生阅读的兴趣,这就是好题,能起到吸引大家阅读的作用。
  
  二、 切文脉,把握全文大意
  师:再看看题目中的这句话,来自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它要传递的是什么样的信息呢?
  生:在课文第6和第13自然段,说的是青年画鱼很传神,鱼好像游在他的纸面上。
  师:这是青年画鱼的成就,也是作者经历这件事所看到的完美结局。【板书:结局】作者在玉泉边看鱼,看青年画鱼,他能看到如此的结果其中必定有原因,有过程。就“鱼游到纸上”这个让人赏心悦目感受至深的结果,大家追根溯源,找找哪些句子说的是“原因”【板书:原因】,哪些句子描写的是“经过”【板书:经过】请默读全文,分别作上记号。
  学生默读,批注。
  生1:我认为第4自然段中写他“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从来不说一句话”这是“原因”,正是因为他这样认真执着地看鱼才能画得这样传神。
  师:【板书:认真观察(此板书位于“原因”之下)】
  生2:我找到第7自然段,整段话写的是青年画鱼的经过。
  生3:第8、9、10自然段都是说青年认真作画,不被旁人打扰。
  师:【板书:沉迷作画(此板书位于“经过”之下】那么,剩余的自然段介绍的是什么呢?
  生:还有的段落介绍玉泉,玉泉的鱼,观鱼的大众。
  师:第11、12、13、14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
  生:作者和青年对话,得知他的身份以及画鱼传神的原因。
  师:好的,相信经过这一轮读书大家都能将全文的脉络弄清楚,应该能大致说说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吧?
  生:作者到玉泉观鱼,认识一个聋哑青年,发现他总是在专心地画鱼。他画得很传神,让鱼游到了纸上。他自己说:鱼先游到心里,之后再游到纸上。
  
  三、 品语句,体悟文章内涵
  (1)直奔核心,品读“经过”
  师:我们重点看看青年是怎样让鱼游到纸上的吧。请关注重点写青年画鱼的第7自然段。再读一读,围绕着青年作画的过程,说说你最欣赏的地方。
  生1:我欣赏他画鱼时的专心,从“静静地画”可以体会到。
  生2:我最欣赏青年作画的技艺很高。例如: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说明他画得很棒。
  师:是的。中国写意画既需要挥笔速写,瞬间抓住对象的动态,也需要工笔细描,捕捉对象细节的精彩,青年二者兼得,真了不起。【幻灯:水墨金鱼动态图】
  生3:我欣赏他的作画态度,从“一丝不苟”这个词可以看出。
  师:能结合同伴的发言,总结一下青年作画成功的秘诀么?
  生:正是因为他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画,再加上平时刻苦练习,作画技巧高,才能画出栩栩如生的金鱼。
  师: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把青年的可贵品质记在心里。
  生:齐读第7自然段。
  (2)开枝散叶,品读“原因”
  师:再往前看“原因”部分,重点品味描写青年观鱼的语句,看看能否找到他成功的其他因素。
  生1:我关注第4自然段,他看鱼很认真,认真就是他成功的法宝。
  生2:我关注第8、9 自然段,观点和同学一样,这两段都描写青年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地观察,这就是他成功的秘密。
  生3:我注意到作者和他对话的部分(11-14自然段),得知他的身份。我觉得他能这样的专心,和他的聋哑有关系。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大师级艺术家都有生理缺陷。
  师:是啊。例如梵高是精神病患者,贝多芬是聋子,他们的残疾不但没有成为缺陷,反而促使他们走向艺术巅峰。生活并非不公平,关键看你怎么对待。
  生4:我也注意这个部分,我发现青年是长期坚持观察、作画的。课文第12自然段说到“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边,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没有长期坚持,也不能画出这样传神的画。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请自由读读你所品味的部分,再次加深感受。
  生:自由读课文相关部分。
  (3)前后贯通,品味其中关联。
   师:现在请大家把原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联系起来想一想,青年能让“鱼游到纸上”,他成功的奥秘是什么?
  生:正是因为青年认真观察,全神贯注不受干扰地作画,长期坚持,才能画出这样传神的鱼。
  师:你能用青年自己的话来解释么?
  生:鱼先游到我的心里,再游到我的纸上。
  师:好的,大家知晓青年成功的秘密,我想对你们一定很有启发。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吧。
  生1:平时做事也要认真。
  生2:全神贯注才能把事情做好。
  生3: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
  师:【板书:全神贯注(此板书位于“结果”之下)】相信你们已经能体会到,每一个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也都不是上天凭空赐予的,都需要付出你的努力。请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自由地读读全文。
  生:自由读全文。
  
  四、 析写法,解读文章密码
  (1)结合学习经历,说出“已知”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写作上有许多独特之处,值得我们学习模仿。你能结合自己的学习谈
  一两处吗?
  生1:作者写得很生动,就像工笔细描一样,对青年画鱼的过程写得很细致。
  生2:作者写这篇文章也是为了让我们懂得全神贯注的重要性,写文章是有目的的。
  生3:题目很吸引人。
  生4:作者的描写很有条理,说了整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很好,你们学有所成。
  (2)借助教师点拨,了解“未知”
  点拨一:巧设悬念
  师:既然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为什么在第6和第13自然段两次出现“结果”呢?第6段出现,是不是太早了,有什么特殊作用么?
  生1:通过观众惊奇的喊出来,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
  生2:其实也吸引作者,为作者写出下文做好铺垫。文中第7自然段紧接着说“我挤过去一看。”这样的安排就和上文连接很自然。
  师:看来,也许把时间顺序稍稍更改一下,把先发生的事放在后面,后发生的事移到前面,文章立刻就精彩多了。
  点拨二:暗铺伏笔
  师:都说好文章应该是惜墨如金的。我觉得开篇马上切入正题,直接对青年进行描写就可以了,为什么课文第1、2自然段花了那么多笔墨描写玉泉的鱼,观鱼的人。另外,第5自然段似乎也显得多余。
  生1:如果没有玉泉的鱼,也就不会吸引青年观鱼,我认为这是环境描写,顺理成章。
  生2:玉泉观鱼人多,正可以和后文中描写青年认真观鱼的状态进行对比。人越多,越显得青年认真。
  生3:这就好像毛主席说的那样“闹市好读书”,我觉得作者有意在开始把环境写得很嘈杂,就是为了突出表现青年的文静,专心。这就是一种伏笔。
  师:很好。当直接描写有困难,或者认为这些描写还不够时,可以围着它的四周打主意。作者的这些巧妙设计,良苦用心终于有人响应了,我代表作者感谢大家。作者善写,你们善读。
  
  点拨三:稳中求变
  师:关于青年外貌身份的描写与介绍,文中出现两处。请大家找出来。
  生:第一处在第3自然段,介绍外貌;第二处在第11自然段,介绍他是聋哑人的特殊身份。
  师:如果按常理,你觉得应该怎样安排这两处,能分得这么开么?能在文章接近结尾的部分才写出身份么?
  生:不可以。按部就班地写,这两处应该合并,在开篇就将人物外貌和身份介绍清楚。
  师:顺着这样的思路,对比一下,想一想,作者这么写有什么特殊的用意呢?
  生1:更好看,吸引人阅读。如果开头就写了他是聋哑人,别人可能就不会那么惊讶了。
  生2:通过后来作者的观察写出,更自然。在接近结尾才解开疑团更自然,更顺畅。
  生3:这样更有真实感,作者写出自己的观察所得,把自己也融入文章中,不会生硬。
  师:看来,即便是按照一定顺序写,也可以稳中求变,寻求结构上的合理变化,让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五、 仿章法,尝试借鉴写作
  师:课后,请大家在完成单元训练中的习作《我敬佩的人》时,在文章的构思布局上,可以模仿这篇文章。希望你写出的习作也能拥有众多的读者,大家都爱看!祝愿你们也能让“鱼儿”“游”到你们的作文纸上哦!
  结束。
  一节具有专业尊严的语文课
   ——读何捷《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实录有感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吴 琳
  
  作为语文教师,最苦恼的事情莫过于看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人都对语文教学指手画脚,究其原因,我们的语文课缺乏“专业感”最是祸根。这里的“专业”指的是语文学科特有的听说读写训练,没有了这些,我们的语文课就会丧失应有的尊严,使别人从骨子里就看不起你。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具有专业尊严,以我最近读到的何捷老师的教学实录《鱼游到了纸上》为例,谈谈我的想法。
  一. 设计教案,要考虑教给学生什么语文知识
  曾观摩过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阅读课《鱼游到了纸上》,对王老师解读文本、拓展文本、推及“定能生慧”之禅意的功夫敬佩有加。后来发现,王老师选择用来训练语言的几个“点”被众多语文教师照搬效仿,却大都有形无魂,重了表面的激情与气氛,丢了王老师苦心凝练的语文知识。
  对于课文,我们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能盲目跟着他人的解读走。同一篇课文,王老师看出的是诗意、禅意,于是他借课文训练学生的想象、表达,丰富学生的情感。而在何捷老师的眼里,他看到的是作者独特的成文方式,他要借助课文教给学生“写”的技巧,于是,在内容和思想方面何老师便不求学生甚解,“认真观察”、“沉迷作画”、“全神贯注”,点到为止。
  一篇文章,或许本该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自然顺序写,但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认为有的文章平板,有的文章生动,正是因为作者采用了一些小小的手段,比如,只要把时间顺序改动一下,把先发生的事放在后面,后发生的事放到前面,文章便立刻出现了精彩。《鱼游到了纸上》正是采用了这样局部倒叙的写法,何老师以一个语文教师独到的专业眼光发现了这个奥秘。
  于是,他把这样的语文知识——语文课独有的专业知识教给学生。以“既然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为什么在第6和第13自然段两次出现“结果”呢?第6段出现,是不是太早了,有什么特殊作用么?”一语道破天惊。
  学生是聪明的,他们分析说:是为了“设置悬念”,是为“下文做铺垫”,更有一个聪明的孩子说:“文中第7自然段紧接着说‘我挤过去一看’,这样的安排就和上文连接很自然。”这不正好发现了作者的小伎俩吗?他本来是按照时间的顺序“直叙”的,这里只是把“结果”来了个小小的“倒叙”,就让文章充满了“悬念”,而后作者马上又转为直叙,还让读者毫不察觉,感到很“自然”,多么“狡猾”,多么有趣啊!这便是文章的密码,教师首先发现了它,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了它,学生思维之活跃在此,语文学习之乐趣在此。
  关于青年外貌身份的描写与介绍,文中出现两处,一先一后,其奥秘也大体如是。
  在这堂语文课里,何捷老师还有如下的发现。
  他说:“都说好文章应该是惜墨如金的。我觉得开篇马上切入正题,直接对青年进行描写就可以了,为什么课文第1、2自然段花了那么多笔墨描写玉泉的鱼,观鱼的人。另外,第5自然段似乎也显得多余。”教师如此“故作愚钝”一番,学生用毛主席的话给出了最好的回答:“闹市好读书”。这样写,为的是“突出表现青年的文静、专心”。好一个“闹市好读书”!这正是人物描写时常用的“烘托”之法。学生在习作中常因不知如何描写而一筹莫展,而语文教材中这样生动的案例却比比皆是,不拿来咀嚼、积累一番实在可惜。何老师不但引领学生去发现、咀嚼、积累这些精彩之笔,还告诉学生:如果直接描写有困难,或者认为直接描写还不够,你就可以放开你要描写的事物,围着它的四周打主意。
  这样的语文课是非专业的语文老师无法模仿的,也是社会上一些对语文教学指手划脚的人无法拿来说事的。何老师的语文课上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专业尊严。
  二. 选择方法,要考虑如何契合学习的内容
  确定了学习的内容以后,最能体现语文教师专业水准的恐怕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了。
  让我们从方法的角度,再来回顾何捷的这堂语文课。
  第一个环节:读课题,初知文题之妙
  在这一环节里,教师从文题入手,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理解表达出来,从而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并通过回忆第一次读课题时对内容的猜测,让学生感悟文题之妙。这里,明里教“读”,暗中教“写”,从一开始就关注文章的“作法”,体现了教者“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
  第二个环节:切文脉,把握全文大意
  在这一环节里,教师由“结果”追溯“原因”和“经过”,采用了“倒叙”的教法,引导学生整体阅读全文。同样是整体感知、理清文脉、抓住主干,只因调换了学法,就有不同的滋味。这种教法,不但顺承了第一环节的教学,还与随后要解析的文章的写作方法暗中契合。“颠倒时序”可使文势产生变化,当然也可使平直的教学过程变得有波折,给学生一种新鲜感。
  第三个环节:品语句,体悟文章内涵
  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采用“直奔核心——开枝散叶——前后贯通”的解读方式,让学生通过“品语句”体会“经过”部分细腻的人物描写,从“原因”部分感悟课文揭示的道理,并在品读中进一步感知因为“局部倒叙”形成的整体文势的变化,为进一步学习写法埋下伏笔。
  第四个环节:析写法,解读文章密码
  这一环节的教学是全课最精彩的部分。教师话语不多,却句句如箭,中的有声。先是让学生凭借以往的学习经验,总结学习收获。随后教师通过三个问题巧妙点拨,引导发现,层层深入地揭开课文写作的奥妙。所谓“巧设悬念”、“稳中求变”,实则都是一种“局部倒叙”的写法,而“暗铺伏笔”是一种“烘托”之法。教师取法乎上,读写结合,体现了其独特的语文教学思想。
  第五个环节:仿章法,尝试借鉴写作
  学生在课本上学过的东西,只有经过不断地练习才能内化成能力。习作习作,就是练习写作,教师不仅在教学中为学生揭示了文章写作的秘密,还提示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去运用,尽管此案未见如何运用的指导——因已不是本课涉及内容,却可见教师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教学指导思想观照下的整体教学思路。
  在全课五大教学环节之中,何捷老师采用了不同的却都与所学内容相契合的教学方法,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地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这些教学的方法也许并不算新颖独特,却是最适合的,适合这一堂课的语文学习,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具有语文教学的专业性。
  综上所述,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具有专业尊严,就要在“教什么样的语文知识”和“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教”这两方面下功夫,无疑,何捷老师的这堂课,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27 16:02:48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名师:语文教研员吴琳


  吴 琳 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曾获北京市爱国立功竞赛标兵、北京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及全国优秀教研员等荣誉称号,是《小学作文创新教学》杂志2006年第11期封面人物,《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7年第10期封面人物。
  近年来,吴琳老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教研文章百余篇,编写《小学生阶梯式阅读学习丛书》《小学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同步设计》《小学生分类作文》《诵读》等书籍150余万字。
在2006-2007年间,吴琳老师先后出版《梅林看课堂》(上海百家出版社)、《静下心来学语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两部语文教学专著。
  2007年,吴琳老师在甘肃灵台、广西南宁、江西南昌、湖北武汉、江苏绍兴、云南昆明、四川成都、新疆乌鲁木齐、广东江门、贵州遵义等地执教的《纸船和风筝》《去年的树》《冬阳·童年·骆驼队》等大型公开课及《让学生爱上阅读》等教学报告受到与会者的普遍好评。除此之外,吴老师还在北京、上海、杭州、青岛、锦州、秦皇岛等地举办的大型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以“谈话式互动评课”先后对数十名特级教师和全国名师的观摩课进行现场点评及讨论,引起业内人士广泛关注,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一致好评。
2007年发表文章情况:
《小学语文教师》第1期、第7-8期:
  《来自手机短信的评点》
  《学写导游词——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第1期、第7-8期、第10期:
  《送给学生一朵七色花》
  《作文讲评课不容轻视》
  《理想的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第11期: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永远的追求》
  《小学教学·语文版》:
  《来自彼岸的一缕清风——台湾教师王慧芬教学赏析》
  《感动——贾志敏老师作文课赏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11:02 , Processed in 0.09981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