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扩充细节与深入思考是写作能量之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30 10:1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扩充细节与深入思考是写作能量之源

文章作者:佚名 来源:《语文报·中考版》 2012-5-29
  读罢两篇文章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时文源自新闻。相比较而言,新闻要更简明扼要,而时文则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曲折。仔细分析二者的具体差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阅读积淀转化为写作能量的过程。
    首先,时文比新闻多了许多细节。比如,新闻在写对于事故的初步调查时就一句话:“由于事发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飞机存在机械故障,事故调查人员初步断定飞机因燃油耗尽而失事。”而时文则不同,用了整整两段来写初步调查,否定了许多种可能引发空难的原因。类似的细节扩充在文中不止一处,后文对空难发生时场景的描述也是一个典例。这样写的好处,一是丰富了文章的血肉,使它更加生动;二是巧妙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求解。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细节的扩充是阅读向写作转化的一个要点。
    那么,如何由简洁的叙述扩充出丰富的细节呢?主要方法有二:一是合理的推断,二是合理的想象。飞机失事,调查组专家会将失事的可能原因一一列举,这就是作者依据经验和逻辑而得出的合理推断;而空难发生时乘客如何惊惶失措,如何拥挤不堪,机长和副机长又是如何竭力安抚乘客,这些场景就源自作者的合理想象。当我们能正确运用这两种方法时,就能够扩充或者衍生出许多精彩的细节,为自己的文章添彩。比如,读到一则关于科学家推出新研究成果的报道,我们可以写他如何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中辛勤工作,可以写他的家人如何支持他的事业,可以写他在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可以写他一次次失败后的沮丧苦恼,也可以写他锲而不舍、愈挫愈勇的精神品质……
    合理的推断与想象并不仅仅局限于新闻报道,也适用于文学作品。比如,阅读《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你可以推断想象陆谦、富安、差拨等人在密谋陷害林冲时的不同心思与不同嘴脸。拿陆谦来说,他素与林冲交好,却为了一己私利将林冲出卖,又被林冲发现。这时,陷害林冲对他已经不是博得主子欢心、谋取前程那么简单了,作为曾经的好友,他对林冲的高超武艺有着深切的认识,所以必欲取林冲性命才能安心。因此,陷害林冲的毒计,一步步具体的安排,都是他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谋害林冲时,他一定是带着恐惧又咬牙切齿,心怀恶毒。富安则不同,他与林冲并无深仇大恨,但做衙内的帮闲走狗是惯了的,虽然也听说过林冲的勇武,但总以为凭借高俅的权势,害一个被刺配的小小囚犯不过轻而易举,他密谋时甚至可能有着几分轻视,觉得陆谦有些小题大做。差拨则主要是被金钱所动,他是贪婪的,做这样的事也一定不是第一次,如何陷害手下管束的囚犯,他有着丰富的经验……你瞧,写着写着就这么多了,写作的空间也就是这么一点点扩展出来的。
    对事件的思考与感悟是文章的另一个能量之源。对于新闻写作来说,把事实呈现出来就可以了,剩余的思考是要留给读者的。但是对于读过新闻的写作者来说,在叙述事件之后融入个人的思考就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个性化写作,很大一部分正源于此。对于例文来说,借幸存者之口所述说的常识,以及文末所表达的观点,正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文章的核心所在。讲故事之后再发表个人感悟,例文向我们展示的,正是当下最为流行的一种写作模式。
    而对于我们来说,理解作者的观点不过是阅读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生发自己的思考感悟才应该是最重要的更进一步。要知道,仅仅理解吸收了写作者的观点,你在写作时只会重复,说白了就是拾人牙慧,这怎么谈得上创新?
    想要写出新东西来,你就得对事件有自己的思考。拿例文来说,作者强调的是:飞机是因为乘客慌乱才失事的,所以在灾难面前保持冷静、遵守秩序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比如,人们面对鳄鱼的恐惧其实是难免的,所以发生灾难的根源在于飞机上根本就不该有鳄鱼!鳄鱼能上飞机,说明刚果(金)的航空管理有漏洞,安检不力。由此我们可以将思考延伸到身边的生活中去,比如严格缜密的制度是避免事故发生的根本,比如认真负责的态度对于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意义,等等。当你的思考不再局限于作者所给予的那一点,当你能把自己的理解融入阅读写作之中,你会发现,写作的空间其实无限广阔,写作的能量也是源源不绝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8 22:54 , Processed in 0.10682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