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孩子一起徜徉在艺术的氛围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25 00:2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与孩子一起徜徉在艺术的氛围里 

连中国


我记得《傅雷家书》中,傅雷先生曾对儿子傅聪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能掌握整个乐曲,就是对艺术加赠深度,也就是你的艺术灵魂更坚强更广阔,也就是你整个的人格和心胸扩大了。”

爱艺术的孩子,为自己整个人的内部建设与发展,开辟了更为宽广多样的道路。一切艺术,都不应该仅仅指向“技”,它一定是由“技”而诞生心灵、精神、思想的,它对孩子的影响与决定深远异常。就我自己的教育实践体验而言,心灵、精神、思想的价值特别重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其决定着孩子将来实际生活中的幸福指数;另一方面,它会直接支持孩子在发展中迈出更强健的步伐并最终内化为孩子生命内涵最重要的那个部分。在接受艺术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指向一张证书,一次降分录取,应该让我们的孩子真正领会艺术的魅力。

■音乐开掘人,赋予人,人因音乐而变得丰富、深邃、开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不敢说每一个孩子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别人的帮助下,一定能发生明显的转变;但有真切音乐体验的孩子,却具备了这种转变所需要的非常重要的那种生命能源。他们的音乐体验,会构成我们这些教育者克服困难、战胜挫折非常重要的一份教育信心。作为父母,作为老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我们真诚的帮助下,这样的孩子一定会度过眼前暂时的困难与局限,体验到更为广阔的人生实现与成功的乐趣。

我曾经教过一位学校合唱队的同学,自打进入高中以来,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就很不理想,历次考试在班中的位置都很靠后。进入高三之后,也看不到明显的起色,父母为此一直都很着急。在和孩子父母多次交换意见的过程中,我对孩子的学习一直很有信心。这份信心并非盲目产生,也非为了鼓励家长与孩子随口说说,这份信心是基于我对孩子细切而真实的观察。我观察到孩子每一次演唱的时候,她都能深深地为乐声所陶醉,她在乐声飞扬中所呈现出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语言,都让我深深读到她内心的美好与祈盼。我知道她的心在音乐的大海里沉浸过,仅此一点,就比什么都重要,就是她有所转变有所提升重要的心理基础。后来这个孩子在高考中考出了优异的成绩,实现了她梦寐以求的愿望。

作家张抗抗说:“音乐有点儿模糊,有点儿空灵。它无形无状、无影无踪,无法触摸、无法品尝,是一种流逝的时间,一种被曲谱固化的记忆。音乐被人吸纳到心里去,又被人在各个生命阶段自然而然地传递下去,就变得永恒了。”

■久观画作,我们的心为之而怡,神为之而远

一幅画可以和孩子的内心沟通关联起来,有可能成为孩子的老师和朋友。欣赏一幅画作,不仅和孩子的进取、成功相关联,其实也和孩子生命中细小而切实的幸福密切相关。当我们进入一幅画作的时候,我们会分明地感觉到生命的趣味与快乐。这种趣味与快乐的体味与获取常常并不需要强大财富的支持。丰子恺先生有一幅画作,画的是在屋后绿竹的掩映下,三位好友聚在庭院方桌之前,他们品茶闲谈,情意恰恰。方桌特意空下了一面,留给了一树灼然而放的梅花。画面右侧是丰子恺先生的题款:“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丰子恺先生用简洁而蕴藉的画笔,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生命中切实而又重要的那种趣味与快乐展示给我们看。

丰子恺先生在《美术与人生》中曾说过一段重要的话:

形状和色彩有一种奇妙的力,能在默默之中支配大众的心。例如春花的美能使人心兴奋,秋月的美能使人心沉静;人在晴天格外高兴,在阴天就大家懒洋洋地。山乡的居民大都忠厚,水乡的居民大都活泼,也是因为常见山或水,其心暗中受其力的支配,便养成了特殊的性情。
用人工巧妙地配合形状、色彩的,叫做美术。配合在平面上的是绘画,配合在立体上的是雕塑,配合在实用上的是建筑。因为是用人工巧妙地配合的,故其支配人心的力更大。
这叫做美术的亲和力。

■艺术教育不仅仅指向一张证书

著名美术家熊秉明先生(他的父亲是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九八五年我在黄苗子先生家客厅壁上看到的只是二十八个汉字,而它们表现出了中国人在书法中的艺术追求……这里反映出中国人集体的忧患意识和浪漫精神,也陈述了个人八十年、九十年生命的睿智与良知。”

不仅如此,用心地拍几张照片,看一场有内涵的电影,欣赏一场话剧,听一次朗诵,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艺术的隽永与美妙。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说:“假使没有那么多艺术家、作家,告诉我们如何用他们的眼睛来看世界,用他们的心灵来感受人生,我们自己并不见得有很多的方法,来感受人生,来观察自然。”

教育帮助孩子,仅仅提出要求,立出规矩,还是不够的。其实,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出一种生命动力,如何焕发出一种生命愿望;如何在孩子前行摸索中,为孩子提供一份能量空前、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我们不能只给孩子指出“终点”,更不能仅仅站在“终点”不耐烦地焦灼地等他叫他;我们应该成为孩子前行中的旅伴,而艺术教育中孩子所获取到的东西极有可能成为他们前行中宝贵的行为动力与精神财富。

真正走进艺术的氛围中的孩子,内心更活泼,更真实,更自由,更坚定,也更伟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19:45 , Processed in 0.25764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