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怎样写文学论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1 20:3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怎样写文学论文


(根据上师大曹旭教授讲座内容记录)





各位同学,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怎么写文学论文。主要是以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为中心。我今天要讲的就是说,我其实是综合了复旦大学的王运熙老师,综合了南京大学
已故的程千帆教授,还有很多,像周振甫先生,很多很多人的,他们的治学的方法,就是怎么写论文的、文科文学论文的方法,我把它糅合在一起。那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从学理和我自己写论文的这个两个方面,分九个小专题来讲,怎样写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一点我先讲文科论文和理科论文的联系和区别。有人说理科论文难写,文科论文好写,文科论文是 “天下文章一大抄”。我们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研究。我们首先应该把研究的性质和意义弄清楚。所谓研究不是自己拍脑袋想出一个什么东西来,而是要在前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把研究对象的真理性、客观性向前做推进一步的工作。我们的研究,都只是整个研究的一部分,我们的前面还有人,我们的后面也有人。研究的过程就是接力的过程,就像那个接力赛一样的,一棒,我们搞研究的时候必须我们要想清楚,我们在哪里接棒,在哪里又把这个棒交给后面的人。也有的人认为,理科的研究是不要看什么文献资料的,有一个实验室就行了,其实也是不对的。在进实验室之前,他其实要对文献资料这种依赖,和文科是一样的重要。在进实验室之前你要做功课,你还要把那个从纸制的或者是从那个电子的有关这方面的材料,你通通要弄清楚,你才能进实验室。否则你研究什么呢?所以文科也好,理科也好,都离不开图书馆,都离不开纸本的和电子的这种文献资料,一样不可缺少。
文科的论文也要在大量调查的,和数字统计的基础上来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譬如说,花,好看不好看,它其实不是论文,作为文科论文它不是论文。这是时文,我不是说时文没有价值,时文也有价值,但它不是我说的这个研究的论文。那么说这个花是什么颜色的,比如是红颜色的。那么这个红颜色,为什么是红颜色呢?这个红颜色和它开在春天,开在秋天,和它的传种接代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很多它是有必然联系的。春天开的花越是红,越是鲜艳,越是大,像牡丹花,这一类的花往往不香。越是小,越是秋天,越是初春或者冬天开的梅花、桂花,非常小,它必须香。它为什么要香呢?因为春天蝴蝶、蜜蜂有的是。它只要凭一张漂亮的脸蛋它就可以传种接代了。而秋天,像黄巢,以前唐朝的那个农民起义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还有什么“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就写那个,像菊花也好,桂花也好,很冷的,没有蝴蝶,没有蜜蜂,所以它必须要靠自己的香味来吸引蜜蜂,延续后代,它都是有合理性的。比如说那个枫叶,到了秋天就红了,那么为什么枫叶到了秋天红呢?它春天的时候那叶子是绿的呢?我们知道绿,因为它里面有叶绿素,到了秋天红了,因为这叶绿素变成了花色素,变得发红了。那么我们就研究为什么它那个到了秋天会变成花色素发红呢?它和土壤有什么关系呢?它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呢?它和物种有什么关系呢?你如果把这个枫叶为什么变红写一篇论文的话,后面的也就用不着写了。就是论文其实有一种不可替代性和不必重复性。你顶多再写一篇,榭树,还有什么乌桕树也都是会红的,也就可以了。所以说花是好看不好看,那是时文。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这种颜色的?它在这个自然界,它在这个生物圈到底什么意义,我觉得那就是论文。我们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我自己本人对生物也很感兴趣,比如两棵樟树, 或者两个树木什么长在一起,它其实都是在排斥对方。它会发出一种香味道来,或者发出一种什么的信号,排斥离它比如两公尺的树。地下的根它们其实也在争夺,争夺土地,上面是争夺阳光,空气,下面在争夺土壤和养分。大千世界它其实很多都有必然联系的,我们这个论文,其实就是文科论文也好,理科论文也好,都是要揭示这个里面的规律和联系。我们的研究,我觉得甚至于理科和文科都是可以有些地方通起来的。以前我多少年前曾经说,很多东西都是模糊的,数学是模糊数学,有模糊数学,文学研究也有模糊研究。很多地方都可以模糊的。我觉得如果把上面的那个模糊的东西弄掉,把上面的海水弄掉,下面的岩石是连在一起的,美洲几个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上面不过是一勺子水而已,把那个水弄掉的话,下面的大陆架都是连在一起的。我觉得那文理科的大陆架都是连在一起的。这也就是我今天要说,那个怎么写文学论文,以古代文学研究为中心,这么一个命题的、一个思想基础。
我是这么认识的,我觉得文理科很多东西它是连在一起的。所以马克思、爱因斯坦这么一个大科学家,他都说,研究的第一步,研究的非常重要的一步是想象。 这个和我们写诗也一样的,写诗也是要想象。不过我们是写诗那个想象和那个研究的想象不完全一样而已。我在指导研究生的时候,像那个大陆漂移说,他就看那地球仪,它原来是,比如说美洲和那个原来合在一起的,当中后来不断地大陆漂移。那为什么会漂移呢?最后他不能得出结论。后来日本的科学家,很多科学家都说,那个海底火山,像打楔子一样的,就把大陆板块震动起来。你看我到日本的时候,我就看日本的什么九州、本州、北海道,我如果用个力气捏一捏的话它就变成一块,往中国这个山东半岛这么挤一挤的话,它就完全挤在一起了。所以原来是连在一起的。我相信文科、理科有很多东西地方都是共通的。理科论文要讲客观性,文科论文也要讲客观性,要讲科学性。在这个方面我觉得都是一样的。
第二个我想讲的就文学论文的原则和方法。写论文特别是写我们这个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和一般的论文是不一样的。一定要讲求四个字,这四个字以前我就记得在复旦王运熙老师教导我们的,就是要“实事求是”。我觉得实事求是既是态度也是方法你想以前复旦大学有一个郭绍虞先生,郭绍虞先生写《中国文学批评史》那是30年代的开山之作。他写的时候,他因为只懂诗文,他很少,或者没有研究过小说和戏曲。他在文学批评史写到小说、戏曲的这一部分的时候,他还把那个,请教复旦大学的赵景深先生。因为赵景深先生是研究小说戏曲的,给稿子给他看,要他,得到他的那个修订。你看像郭先生这么一个大家,他做这种研究也是很谨慎的。这个实事求是还表现在对我们研究的态度上。因为文学研究,就是对人的研究。对人的研究,其实某种程度上说,是对感情的研究。所以我们经常会把研究的对象看成是崇拜的对象。我研究杜甫,研究李白,别人就不能说李白、杜甫一句坏话,崇拜,他就把研究对象就置换成崇拜对象。我们恰恰就是要把研究对象,看成是解剖的对象。我们是解剖他,而不是崇拜他。譬如说古代的诗人、作家经常受贬谪,一贬万里。我们搞研究的时候经常是采取那种站在这个诗人或者作家,贬谪作家的这一边,对朝廷,对什么进行抨击。喜欢他的作品,就以为这个人肯定是受了诬陷,就非常同情他。其实我们也要从当时的法律来看问题。他其实也不完全是那个,真的朝廷就陷害他。譬如说我们大家以前
小学里面好像就学了吧,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实里面你看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这是当时的范仲淹写的。范仲淹这个时候还是很有点权力。那么这个滕子京,你看他这个就是说滕子京这个人还是很会经营的。他其实是真的犯了错误,犯了经济问题,贪污,所以谪守到巴陵郡这边来。但他马上修了个岳阳楼,而且请那个什么刻唐贤今人的诗赋于其上。还请那个范仲淹给他写一篇《岳阳楼记》。《岳阳楼记》里面其实有很多赞美之词。“越明天”,过了一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你不是赞美他吗?那朝廷一看,这篇文章传出去以后,朝廷一看,滕子京还不错,虽然犯了经济问题有点贪污,然后贬谪到巴陵郡以后,巴陵郡他还干得不错。这里面就有。但我们,因为觉得喜欢这个范仲淹的文章,尤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那种非常好的警句,我们就忘了其实它里面还有很多内涵。
譬如说还有很多这种情况,像苏东坡,像辛弃疾,辛弃疾,比如说对下级非常粗暴什么的。那些研究的人要是辛弃疾的手下的人也会受不了辛弃疾的,非常粗暴,有的是用鞭子抽那个下面的士兵什么的,下级军官的。所以其实我们不必护短,我们可以进行研究,还是要实事求是。这种我觉得要发扬乾嘉学派的那个研究者,他们为了研究探求真理,有的时候会写批评自己父亲的文章,并且说“家大人之说非也。” 就是以前也都是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当仁不让于师”,这都是古今中外的一些格言。就是说它对乾嘉学派那些研究者,就是他的爸爸文章写错了,他反驳的就是,他说“家大人之说非也。”他也能说。那个封建社会那个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父亲他也能批评。因为什么呢?在科学面前。那么你想,那个实事求是,必然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像清代一个顾炎武他写过《日知录》,《日知录》里面他就说他的研究是“集山铸铜”式的。“集山铸铜”。后来这也就成了我们的后来的乾嘉学派一拨子,包括到我们研究都很奉行的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就采矿石,倚着山采矿石,然后铸铜,提炼精铜,造钱币什么的。像清代高邮王念孙父子,他就说提出一个要求就是,你要研究出来的论文,文章,写出来的著作。后人绕不过, 后人要前进,必须在你的基础上前进。我觉得这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这是“二王” 一直到现在不被人遗忘的,也是他们自豪的这种原因。我们所以就是要继承以前人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继承乾嘉学派的精神。像日本的有京都学派、东京学派,其中那个京都学派就是从乾嘉学派这里延伸过去的。他们就继承乾嘉学派的精神。对于我们来说,还要注入新的思路和新的时代的精神。
比如说以前我记得,我也拜访过程千帆先生,他就说,学术也像体育,也有纪录; 作为学者不仅要打破前人的学术纪录,创造自己新的学术纪录,还要打破自己保持的学术纪录, 他就说把这个学术也看成像体育一样,有一种纪录的。譬如校勘的版本,譬如说是穷尽那个,竭泽而渔的穷尽的这种精神,它就像体育的,它有一个纪录的,我们就是要不仅超越前人的纪录,也要打破自己的纪录,不能自己抄自己,自己抄自己也是属于学问道德不规范的那个范围里面的。而且我觉得理科论文往往是世界性的,文科的论文也是世界性的。在世界现在越来越小,我们都称为地球村的这个时候,中国文学的这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从古代那个,包括国学的研究已经再不是中国,那种研究学者的专利了,已经很快的世界化了,也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很多国外的学者都在研究。所以我们现在的研究我就提倡,我和那个,包括北京大学的严少璗先生,天津师大的王晓平先生,南京大学的张伯伟先生我们就是提倡在“汉字文化圈”的平台上进行研究。就是说任何一个东西,一部专著也好,一个意向也好,我们研究的时候要把日本的、韩国的包括还有什么西方那个,美国的、法国的、德国的,他们的汉学家研究的这个成果,我们通通要吸取过来, 放到一个新的平台上进行研究。所以我那个书里面就讲,我觉得就是在汉字文化圈,至少在汉字文化圈的平台上进行我们的研究,这也是比较有新意的。
第三,我觉得写论文之前先要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第一个,你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第二个,你这篇论文解决了什么问题?第三个,对这个问题你解决到什么程度,解决得可靠不可靠。第四个,你这篇文章意义,研究的意义在哪里。当然这个四个问题都是也连成一个整体了,都互相有关系的。我觉得文科论文简直也是像写一门,做一门几何题一样的。虽然我现在的文章有一点想往闻一多那种天马行空的方式,诗性智慧的方式在写,写得很开阖动荡,很潇洒他们说,学生都说很潇洒。但是我主张至少内在的那个东西就是要像做一个几何题目,已知什么,求证什么。这不仅是做数学也是写文科论文。你要先有大前提,再有小前提,再有推理,再最后得出结论。我觉得每一篇合格的文学论文,文科论文,至少有三个组成部分。第一个是其然,就是这个事情是怎么样的。第二个是其所以然。为什么是这样的。第三,这篇文章的意义何在?好,我们先讲到这里,那接下来对文科论文的选题什么的, 我们下面再接下去讲。
下面,我就讲就是说,写文学论文,怎样选题。这个怎么选题,我觉得是非常重要,有的人说写论文,选题很重要。题目选好了以后,成功了一步,就成功了一半。我还要求我的博士研究生,那个选题都要是可持续发展的选题。不是说,你的论文写完了,就像一块燃烧的木炭,烧完了就可以扔掉了,其实它可以作为你一辈子的事业,要可以继续发展的这种题目。所以,我觉得这是,还是非常非常的重要。这个选题,我觉得下面有几个。一个选题的区分,论文的题目可以有几种划分。第一个题目有大小之分。譬如我出一个什么题目,叫唐诗研究,这个唐诗研究是无法研究的,因为题目太大了。那么你如果把它再缩小一点,缩小到譬如说是什么,白居易研究,白居易研究,你如果作为博士论文题目,也还可以,但还是太大。如果是硕士论文,或者是单篇论文的,你可以研究白居易的什么新乐府研究,又小了一点了。如果你要写单篇论文的话,你可以写成白居易新乐府的用韵研究,因为那个新乐府的韵,也是挺特殊的。你如果这样说的话,我觉得又比,题目会更小一点。这样就更能够小的口子切入,然后小中见大。所以,题目有大小之分。
第二个小点,题目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就是说比较大的,把握全局的这种研究,理论色彩和思辨色彩都比较强的那种研究。微观的研究是一枝一叶的,一个细部的研究。这个研究,应该说是那个比较,就是说它积累起来,它可以通向宏观那种研究。你比如说宗白华先生对魏晋美学那种研究,他就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如果是对杜甫的一句诗,你譬如说像陈寅恪研究杜甫的“欲向(往)城南望城北”,这种研究,就是比较微观的研究。所以杜甫的“欲向(往)城南望城北”就他往城南避难,但是不知不觉地又去了城北。因为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杜甫是每饭不忘君的。那么陈寅恪这个研究得非常好。当然后来钱锺书也有不同的意见,他从文艺理论,心理学什么的,就说找不到北,“欲向(往)城南望城北”,就是找不到北。从这个角度研究,这些都是比较微观的研究。只有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你的宏观研究才能站住脚,否则你容易有掏空之弊。这种研究可能比较不扎实的。那么谁搞宏观研究,谁搞微观研究,应该说每个人特长都不同。有人长于思辨,有的人就长于细小的考证,那么这个,我觉得分工可能也会有不同的。
 第三个,题目上面选,题目有生和熟的区别。有的论文的题目是生的题目,有的论文的题目是熟的题目。这个大家都知道,你譬如说是熟的题目,写起来好写,网上,百度,Google一拉,很多很多这种资料什么的,这种东西都是比较好写的。比如说像李白那个什么研究,杜甫的一个什么研究,《红楼梦》的什么研究,鲁迅的一个什么研究,这种研究,它资料很多很多,所以写起来很容易,容易上手。但是,写出来以后,评委会说,你很难出新意,你很难超出前人的研究。那些生题目,研究起来相对比较难。资料也少,参考的也少,你把它输进百度,百度会说没有这个词条,你自己建立一个吧。那个就是,就往往会遇到这个情况。那么这种研究是也很难。譬如说举个例子,你像李白什么研究,他可能比较上手快,但是你难出新意。你来个李黑研究,我不知道《全唐诗》里面有没有李黑这个人,我是举个例子。这个李黑研究,李黑一共只有十首诗。研究出来,研究的时候是很困难的。研究出来评委都会说,你填补了唐诗研究的空白。因为李黑从来没有人研究过。这就生熟的那个题目会引起的不同。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我们觉得是强调大题目和小题目之间,我们强调小一点的题目。宏观和微观的题目,我们先提倡,先做微观的题目。然后再做宏观的题目。生题目和熟题目,我们是提倡先做一点生题目,然后再做熟题目。那么可以以后再过渡,熟的题目,我们还是暂时就说希望不要去做。一般学术水平各方面不那个的话,你还是很难进去的。所以我们提倡是写小一点的题目,写微观一点的题目,写生一点的题目。这样我觉得还是,可以锻炼一个人。
那么,我们,我自己想,最好是熟中有生的题目,要找熟中有生的题目。你说生题目,他就选一个非常小的,真的选一个李黑研究,或者什么研究。这个研究,我觉得也是不怎么好的。我觉得就说研究,最好是熟中有生的题目。你研究出成果来,人家引用你也会比较多,引用得比较多。那么,这个是第一点,就是第一个方面,就是题目的区分。 第二,选题的类型。题目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我粗粗地分,有作家、作品研究。有某个时期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研究。有某个时期作家群,或者文学集团的研究。有某个体裁、题材、主题、类型的研究。有专书的研究,有对文论的概念、范畴、术语或者意象的研究。也有譬如说比较的研究,比较有影响比较,或者无影响比较,这比较的研究。还有,你可以说有跨学科的、交叉的研究。比如历史学与文学,这原来文史哲是不分家的。地理学与文学,天文学与文学,文字学与文学,语言学与文学,哲学、美学与文学等等,我说的这些跨学科的那种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的类型。
我自己的研究,我当时的博士论文题目,其实是华东师范大学施蛰存先生给我提的。当时考取王运熙老师的博士生以后,因为施先生也很关心我,问我考取了没有,我说考取了。他说你准备用什么论文,要什么做你的论文题目。我说我还没有,他说你不妨做《诗品》研究,我现在想想,《诗品》比《文心雕龙》比起来它更轻便。《文心雕龙》的骈文弄得很严肃,弄得很拒绝人的样子。因为它的骈文和我们离得也很远。那么可能,我看施先生那个论文,他自己写的文章,散文,包括他的新小说,都是像钟嵘评的那种风格的。所以,他可能比较喜欢钟嵘,他就说叫我研究钟嵘《诗品》。我研究的时候,表面上的钟嵘《诗品》的论文也是比较多的,好像是个热题目。但是你一进去你才知道,它其实是个冷题目,是个热中有冷的题目。所以我当时的研究是取了一个热中有冷的题目,而且属于是专书研究。但是我带的现在一些研究生,都基本上,基本上不是专书研究。我想,我对六朝文学研究,我一个是六朝文学研究,一个是对近代文学研究,基本上这是两个阵地。那么魏晋南北朝研究,我就是,一个就是我自己的专书研究,包括《诗品集注》,《诗品研究》,《文心雕龙》研究的翻译,以后我还做《文心雕龙》的集注,还要做《颜氏家训》的集注,做《洛阳伽蓝记》的集注,现在做的还有《水经注》和《世说新语》。人家说你怎么弄这么多,六朝文学就像一桌子饭一样的,我都想吃下去其实吃不下的,吃不下,我就和我的学生,发动我的学生一起吃。我的学生也吃不下的,那么但是我们还是坚定了一口一口地吃。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那么还有,我觉得是那个叫什么?对六朝这一段,我觉得我们研究的时候,要先端正观念,把我们的观念要变化一下。有人说,问我,你是研究哪一个朝代的,哪一段的。我说是研究六朝的。他说你为什么不是研究唐代的?因为唐诗、宋词普及广,老百姓知道得多,接受得多。小孩子还没有上课,还没有读书,还没上幼儿园就人人会背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会背这种诗歌。我开始也是喜欢唐诗的。但是我后来,我觉得研究了六朝以后,我真的倒更喜欢六朝。我刚才说的那些类型诗,很大程度上,人家是误解了。譬如说到唐代的离别诗,有二十几种模式。先写景,再抒情,再怎么样,再催眼泪。多少模式。让人家就感觉,好像那个离别诗,就是唐人的一个什么专利。我现在想把唐代这个前面的六朝,这些类型都研究完。这样一来的话,人家会知道,唐代这种离别诗,不过是在六朝的离别诗的基础上面,再前进了一点点。
  所以,如果把一个,整个中国文学比成是一个人的话,我觉得,先秦的文学是小孩,刚生出来不久那个小孩子,会在地上爬,或者是男孩子、女孩子两小无猜的那种时代。到了两汉,就像开始一点点,一点点成了少年,成为少男少女了,知道要好看,知道要打扮自己。到了六朝了,我觉得人和诗歌,人和文学,是进行初恋的一个时代。那个时候诗歌是什么?是不是就说诗言志,还是诗言情,还是诗言情,言情而绮靡。原来不是问题的问题,统统都摆到你的桌面上来。到底什么是文,什么是比,什么是杂,什么是有韵之文,无韵之文,很多问题都出来了。这就是提出一种初恋的发问,在试探对方。在莲塘上,在马背上,在江南的很多民歌里面,充满了这种初恋的气息。你要是到了唐代,我觉得唐代就是人和诗歌举行婚礼的这么一个时代。凡是读过唐诗的人,都目睹了那场轰轰隆隆的,非常壮丽辉煌的婚礼。看到李白、杜甫、白居易坐在很多诗人当中,在喝酒,在谈诗,在吟唱,很多人都非常的非常的崇拜。
也有以前的研究者说,我觉得很多研究者都说,六朝文学就是为了唐,唐代文学做准备,做基础,做牺牲的。好像它们的所有的过程,都是为了唐代文学,唐代文学,唐代人和文学,唐代人和诗一成家,一结婚,举行婚礼以后,好,前面的都消失了,都没有意义了,我觉得是不对的。所以那个唐代的文学,唐代的诗歌,我刚才说,你边塞诗也好,山水诗也好,很多诗歌的类型,前面六朝都有了,该颂的也颂了,该作的也作了,该唱的也唱了。而且那个是第一次唱,尤其带有神秘。所以我觉得,拿我现在,我觉得最喜欢的还是六朝这一段。选题,我都基本上都是选在这一段,那这是第二个,就是选题。
 那么,第三个,我讲一讲题目的来源。题目的来源有很多方式。有的是导师,上课启发学生。有的是学生自己读书,独见,读书,独见。有的是老师,就会给学生一个题目。这种题目的来源,还是很多的。第三个小点,怀疑出题目。你有的时候怀疑,有带来问题,首先你有问题,才写论文的。那么有了问题,我觉得你像宋代的很多理学大师,他们都会觉得,读书前要会疑,要在不疑之处疑。胡适也说过,要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关于怀疑出题目,我觉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刚才说的“大陆漂移说”。就从地球仪的大洲之间的可以镶嵌的那种锯齿性的图形,可以,他看出,原来大陆架是完整的一块。我觉得我们的那个,我自己的论文,也有这个怀疑出题目的,那个思想的地方。
你譬如说刘勰和钟嵘两个人,《梁书》上都有记载。那么《梁书·刘勰传》里面,只字没有提到刘勰和《周易》有什么关系。但是《文心雕龙》五十篇,最后一篇是《序志篇》。古人的那些序,他是放在最后的。不像我们现在是放在前面的。《序志篇》里面,刘勰就说,我这个五十篇是四十九篇加一篇。这个遗篇,就是他的《序志篇》,它的序言。前面那个四十九篇,就是大易之数,就是周易的数字。我们就觉得很有意思。同样钟嵘、刘勰,《南书(史)·钟嵘传》里面也讲到,说钟嵘“明《周易》”,“有思理”。因为钟嵘的祖上,像钟雅,包括他的旁支钟会,都是搞过《周易》研究的。像《世说新语》里面也有关于钟会做《周易》研究的那个记载。但是钟嵘的《诗品》里面,就怎么一点都找不出《周易》的影子呢?我觉得应该会有,我就去找。后来我就发觉,钟嵘《诗品》它是上、中、下三品。上品他品了多少诗人呢?十二个。中品品了多少诗人呢?三十九个。下品呢?品了七十二个。
  我觉得这个有意思了。十二,除了钟嵘《诗品》的上品以外,大家还能知道十二,有哪些十二吧。像《红楼梦》里面的金陵十二钗,像有很多,它都是用十二来表示的。至于中品,有的是三十六个人,有的是三十九个人。三十六,大家也知道,下面它也有很多那个,它也是一种《周易》的数字。下品七十二,大家也知道,也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字。你看孙悟空有多少变化啊?七十二变。《水浒传》里面,天罡星有多少?三十六个,地煞星有多少? 七十二个。十二,三十六,七十二,都是中国的那种《周易》的模式数字,它是一个模式的这个数字。这个模式的数字,它表明什么呢?表明完美。譬如你写十一就不完美,十也不算完美,十三,更不完美,十二,它是一切的代表,它代表了一切。三十六和七十二都是这样的。三十六,是比较层,层次比较高的一个整体。七十二,比较下层的一个整体。所以你看,孙悟空七十二变,它这个还是带一点点,我不是研究《西游记》的。它里面还是有一点点孙悟空的变化了,对不对?总是逃不过如来佛手掌心的。就它里面都是有模式的数字。那么,我就写了博士论文里面就写进去了。

当然后来王运熙老师说,你不要,有这个部分,你先不要放进去。等会儿人家会对这些数字穷追不舍的,追问你这些数字,后面也不一定完全答得上来。因为王老师他对这些数字可能,他觉得也是很有趣。但是,他觉得博士论文还是先不要放上去。等到我出版钟嵘《诗品研究》的时候,我就把这个,这一段关于《周易》的数字,我就放上去了。这也是从怀疑里面出来的,所以有人说,陶渊明原来在上品,钱钟书在他《管锥编》里面,也加以驳斥。其实加一个变成十三,不可能的。就从数字都可以说明,陶渊明不可能在上品。所以我觉得,从怀疑的角度,能出很多很有意思的题目。
那么第四,我想讲的就是交叉研究,跨学科容易出新的题目。譬如第一届我招的两个学生,一个陆溪新,一个孙丽萍,陆溪新是研究古文字学的,尤其对秦汉文字,他比较擅长。而孙丽萍,她是研究汉语语言学的,她对语言学很擅长。我语言学不行,文字学也不行,都是隔行如隔山,懂是懂一点皮毛,但是我不能指导他们的。现在要往诗学上靠,要想交叉起来,把语言学和诗学交叉起来,要把文字学和诗学交叉起来,我们就想,想了一两个题目,还是不错的。陆溪新想的什么呢?《诗经》轶文研究。就《诗经》有齐诗、鲁诗、毛诗、韩诗四家诗。后来,只剩下毛家一种,其他的都亡佚了。但是,有些还有部分还残存着。那么,这个陆溪新同学,就用他以前那个文字学,尤其他秦汉文,这一段的文字学非常有功底,他就通过这个来研究《诗经》有哪些轶文,和我们今本《诗经》不同的文字。汉代熹平元年到熹平四年,蔡邕上疏灵帝,把《十三经》刻在石头上,而且他自己写的汉隶,那个隶书。这个汉隶,这个石碑叫称为熹平石经。里面也有关于《诗经》的那种文字。他就查了全国各地的有关熹平石经上残片上面的文字,和其他三家诗来做《诗品》的轶文的校勘研究。结果他发现了很多东西,这个发现的东西,我后来讲给那些专门研究《诗经》的人,他们都说非常有新意。譬如说《诗经》里面有一篇叫《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就出一个东门,有女孩子像云彩一样的缤纷。虽然那些女孩子像云彩一样的缤纷,但是,她不是我所思念的人,是这样。那么下面一段是,“出其东门(闉阇),有女如荼” 我当时读了以后就觉得很奇怪。上面是云,云彩的云,下面是如火如荼的荼,荼是一种植物,是一种植物。那么怎么好像上下不对称了呢?我当时也没有钻研下去。那么陆溪新同学,他就根据熹平石经,根据一些出土的铜镜,很多那个资料,他就考证出,就像《诗经》上面就写,这个不是天上云的“云”。天上云的“云”,上面还一个草字头。芸草的“芸”,这个芸草是一种香草,女性经常做名字的。“有女如云” 就变成出这个东门,有一个女孩子像芸草一样的缤纷。虽然她像芸草一样的缤纷,但她不是我所思念的人,应该这么解释。像这样的例子,-他的博士论文里面好几次。所以我请,当时请王运熙老师做我的答辩委员会主席的时候,王老师就说,这样的论文,他又是用的浅近的文言写的。他说这样的论文,我已经多少年没有见过了,十多年都没有见过这样的论文。
他用的什么方法呢?用的当然是微观的方法。用的是交叉学科的方法。就从,他用秦汉古文字学他非常好,然后和诗学结合起来,而且比较好。那么另外一个孙丽萍同学,她因为是搞汉语研究的。我一看到汉语我就害怕,那些语法什么的,我学了语法我文章都不会写了,不学语法,我还能写很多散文,很多写得很漂亮的散文。一学语法,那个句子都不会做了那个样子。那么她是搞语法的,我很尊重她。那怎么才搞一个诗学题目呢?想了半天,最后搞成杜诗句法研究。前面我已经给大家讲过了,就说我们要避免太熟的题目。杜甫应该,他的诗千家著,杜甫应该在我们要回避的范围之内,最好不要去做杜甫的研究。那么她恰恰是做杜甫的研究。但是,因为它是交叉学科,跨学科的。她用,把那个语言,句法和诗学结合起来,她就研究了杜甫的诗歌的句法。我敢说那么多人,杜诗从唐以后,千家著,但是没有人专门从句法进行研究的。什么后重结构,我也不太搞得懂,就专门研究这种杜诗的句法的。那么写出来以后,果然非常陌生化。在陌生化了杜诗的研究。在答辩那个会上,大家评价也很高。陈伯海老师也说,这个是,也是他是非常喜欢的一个题目。而且这个做出来以后,它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后来她报了什么国家课题,省部级的课题,每每地报,每每,屡屡报屡屡做,因为她这题目非常好。杜诗句法研究,接下来还可以,她可以考黄庭坚句法研究,对不对?她可以把唐人的一个什么韩愈句法研究,李白句法研究,她合起来,唐诗句法研究,这都是很好的。她可以把它兑换成一种通用的语言,你是如果翻译出去的话,国外的研究的人,或者国外的那些读者,他都会清楚地知道,你们唐诗的杜甫的,或者整个唐诗的语言的结构,是怎么样的,他们也能理解。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题目。这就是要交叉上面产生的题目,就可以有一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
 第五是立题的技巧。题目,我觉得要立得新颖。不要太陈旧。当然写专著的题目,和写一般的论文,或者写学位论文的题目,都是不太一样的。你要是给杂志,给编辑部的题目,论文最好要稍微出新一点,人家说就要跳一点。把你这个文章里面的新意,最好能放在你的题目里面。让人家一看就明白。同时,又要使你的题目要工稳,“工”就是说要工整,“稳”要平稳。既要出新,要跳,又要平稳,矛盾对立统一,这个题目就具有很好的那种,既可以耐观,耐看,又能刹那间给人家一种惊喜,或者是一种震撼。 
  我觉得立题,大家还是要,要很重要的,大家要去把那个题目仔细揣摩揣摩。我们看到很多那个,比如文艺理论的,包括研究文学的,现当代的什么的,外国文学,那个研究的题目我们都看不懂。什么什么研究,文学是一种可能,什么什么的。很多学位委员最后在评定这些论文的时候,有好几篇都被拉下来。我在研究生部也做过六年的工作,最后的答辩那个会上很多,授予学位的这个会上,很多这个,包括理科的一些专家也说,这个题目听不懂。他到底说的什么什么什么,那些论文就被拉下来了。所以我们的取的题目的时候,既不要太怪,太狂,又要有新意,又要工,又要稳。那么我说的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怎么选题,我来综合一下。就是说很重要的。我们如果是进入研究生阶段,无论是硕士生阶段,还是博士生阶段的学习,我们都首先要把一个选题要选好。可以和导师商量,到底根据你的那种才性,到底选哪一类的题目。选微观的考证的呢?还是选相对比较宏观的、理论色彩重一点的呢?选生一点的题目呢?还是选熟中有生的这种题目?我觉得你务必要都要把它考虑好。要更调动你的积累,而且就中国古代文学来说,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最佳的研究方法。
我们当然都说什么乾嘉学派或者是什么。你譬如说乾嘉学派,有些研究的考证的东西,你比如说对先秦的很多东西,两汉的很多东西,它要有赖于出土文物。你想搞《楚辞》,搞《诗经》,尤其像《楚辞》,很多出土文物,对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种研究,你要从这个角度过去的话,那么微观的研究就不可缺少。到了六朝,材料还是太少,你就是考证,材料也总是有限。唐代文学,相对来说做考证比较好。到了宋代,你再做考证,好像就有一点点,有一点点就是说没有必要。当然我不是说完全说没有必要,有的考证还是要的。而是说什么呢?因为宋代的材料是非常非常的多。如果我阶段的说一说,到了近代,到了晚清,你要做考证的工作,那么那意义就不是会很大。因为那个资料是非常多的。你要把那个资料你收来,收拢来好了,好多东西都不要你怎么花心思去,怎么去考证的。当然,你这个考证的工作,也是,还是,我不是说完全不需要,就说还是要的。但是它在搞近代文学上面,意义就比较弱一点。近代中国社会一下子进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一下子很多思想很纷纭,很复杂,很多东西就是说要你要用思辨去理清他们。所以,我觉得就是说,我们这个所谓的研究方法,包括选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你是研究哪一段的,要根据自己的才性来选择,用什么样的题目比较好。我觉得就是说,这个选题,刚才说了,选好了,这个论文也真的成功了一半。我希望同学好好地把这个题目选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04:51 , Processed in 0.12148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