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统教育出版社深度涉水数字校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3 10:5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年春季,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人教数字校园”项目将在全国近200所试点学校进行试验,并计划于今年秋季全面推行。
传统教育出版社深度涉水数字校园
专业的数字资源解放了教师,也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孙增美 摄
  ■本报记者 郜云雁 俞路石
  小学教师沈翠清已有20多年的教龄,尽管手中的教材早已烂熟于心,但是每到夜晚备课之时,她常常会被自己的一些新想法所困扰:“这样的课程内容已经教了好几遍了,是否能有所创新?是否还有更好的呈现方式来吸引孩子们呢?”作为学校里的老教师,沈翠清愿意学习一些新技术来改变自己的课堂。她很自豪自己已能熟练地使用PPT和许多教学课件,她知道如今的孩子喜欢这些东西。
  教师踏上“数字校园”快车道
  过去课件常常需要教师自己做,不但花费时间,而且做出来的效果也很不专业。现在与教材相配套的数字教学资源可以提供给教师使用,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上学期伊始,沈翠清的课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作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人教数字校园”项目试点学校,她所在的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小学,获得了一套与手中的人教版教材完全同步的数字教学资源库,里面包含大量的动画、图片、PPT课件和视频。如今,沈翠清在自己班的教室里,就能十分方便地调用与当天课程相关的教学图片、动画或者视频,还有配套的课程练习或习题,“比如,有一堂数学课是给孩子们讲‘分类’这个概念,资源库里就有与该课内容相配套的小动画。内容是两个小朋友,一个小朋友没有条理,总是乱扔东西,结果什么也找不到;另一个小朋友的东西整整齐齐,什么都做好分类,找起来又快又准确。课堂上,孩子们听得特别专注,一下就明白了分类的意义”。
  沈翠清介绍说,“过去许多课件素材常常需要教师自己上网寻找,有时可能还要自己做,不但花费时间,而且做出来的课件效果也很不专业,现在有了专业的数字资源供我们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学区,“人教数字校园”项目试用和推广了一个学期,教师普遍反映良好。北京市朝阳区华严里小学教师王俊丽认为,“人教数字校园”给他们这样的一线教师减轻了很多备课负担。另外,以前上课教师经常需要在电脑和投影仪之间来回折腾,非常麻烦,现在用上了电子课本,可以直接在屏幕上画批,学生也看得更清楚。“孩子们告诉我,他们现在更爱上语文课了”。
  “人教数字校园”项目在重庆试点启动
  教育技术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其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育技术上获得了支撑。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人教数字校园”项目是人教社根据一线中小学教学和管理需要推出的一整套数字校园解决方案。2012年春季,“人教数字校园”将在全国各地近200所试点学校进行试验,并计划于今年秋季全面推行。
  2011年12月22日,“人教数字校园”重庆试点启动暨人民教育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启动。作为重庆市试点学校代表,重庆市巴南区鱼洞第二小学校长刘玉霞告诉记者,今天的“数字校园”和10年前该校应用的“数字校园”已有很大不同,“过去的数字校园主要是指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今天我们再谈数字校园,则是要将教学、科研、管理等都转移到网络平台上进行”。
  刘玉霞认为,教育技术对教师和学生影响是深层次的,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育技术上获得了支撑。据刘玉霞介绍,早在1999年,重庆市巴南区鱼洞第二小学就依托中央教科所主持的《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发展》课题,使该校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改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3年,该校开始尝试把教学、科研和管理都放到网络平台上,“我们开始进行网络教学的探索,教师的教案逐步转移到网上,教学内容也尽可能放到网络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刘玉霞介绍,在数字教学资源方面,过去主要依靠学校自己开发和购买,最大的困惑是“资源不成体系”,“学校毕竟能力有限,而购买的产品又往往与教材结合得不够紧密”。因此,能有专业机构为学校提供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库,一直是该校的梦想。“跟教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很喜欢用,学生也很喜欢用”。
  传统教育出版社果断进军数字出版
  “人教数字校园”将延续传统人教版中小学教材的经营模式。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数字化是人教社核心战略之一。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殷忠民介绍,过去10多年来,人教社已经基本实现了编、印、发环节管理的数字化,并开展了手持式电子教科书、基础教育网络教材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实验,积累了建设立体化教材所必需的大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同时开发了149个大类、1000多个品种的数字音频和视频出版物,在网络教材和网络服务平台方面也有了包括《新目标—英语互动趣学堂》、“人教学习网”等多种探索和尝试。
  殷忠民指出,纸质教材在很长时间内依然是该社的中心工作和核心竞争力所在,“对于数字化及相关项目,我们将采取边实验、边完善、边推广的方式来进行,积极稳妥地推进各个项目”。他同时强调,传统的人教版中小学教材市场和代理合作模式,将依旧是该社数字产品市场化的基础和重要依托,“例如,为了与各省代理合作单位实现互利、共赢,‘人教数字校园’等产品将延续传统人教版中小学教材的经营模式——以人教社作为研发中心,各代理单位作为营销中心和服务中心,携手建立基础教育数字出版发展新格局和新秩序”。
  记者看到,在人教社“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数字化是其核心战略之一。根据规划,未来5年,人教社一方面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将由过去的教材研究和出版的内容提供商,向既提供内容又提供整体学习方案的角色转变。报刊电子书、数字教辅、点读笔、移动学习产品、汉语数字教学资源等都已列入该社的重点发展项目。
  人教社副社长王志刚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人教社将集中精力建设好三大平台,包括内容资源管理平台,数字教辅、人教网及其集群网,人教中小学数字教育商务平台,同时重点开发“电子书包”、移动学习产品等项目。
  王志刚认为,数字环境下的信息往往是海量的,而从事教育类的数字产品,显然不能简单以内容数量多而取胜,同时对内容的时效性也不会特别苛求,“因此,我们的数字化发展重点应该放在符合课程学习要求和内容的科学性上,即内容的质量上”。也就是说,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数字出版,一方面应配合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一方面则必须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基础进行开发。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电子书包是目前数字出版的一个热点,也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数字出版规划列为重点项目进行推进。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近几年都开始了电子书包教学模式的实验和研究,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活动等多个学科,但都是小范围和实验性的,主要作为传统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王志刚告诉记者,人教社对于“电子书包”也非常关注。早在2002年,该社曾经开展了手持式电子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人教网”也曾参与有关电子书包的一些课题研究,研发了“新目标英语”网络教材。对于“电子书包”未来的发展,王志刚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应有一个清晰而统一的规划。他建议,首先,“电子书包”的标准研制应该由主管教育和出版的政府部门来主抓,由教育专家和教研人员的参与,制定统一的标准,不要政出多门。其次,“电子书包”的内容基础,应该是课程标准和纸质教科书,这样可以从根本上保证其内容质量,并符合教学规律。再次,“电子书包”如果进课堂,其内容必须经过相应的审查。最后,“电子书包”的推进,必须循序渐进,千万不能盲目推进。因为教育不是普通商品,不能失败了再重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20 06:41 , Processed in 0.08580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