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词语,语文教学的“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5 18:4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词语,语文教学的“根”




丁维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在词语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想象来读词语,让词语和学生们的精神世界联系起来。这样,词语才不会被忘记,才容易被提取,被运用。
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要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读懂文章,必须对重点词语加深理解。“词以境界为上”(王国维《人间词话》),如果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来教学词语,则会使词语意思伴随着形象的情感的显现而显现,这样既容易理解又加深了印象,从而使词语“鲜活”地存入学生的脑海,运用时能“召之即来”。
一、联系上下文,推敲词语。
①用文中的原句,理解词意。
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
如《将相和》一文中的“负荆请罪”一词。前文有“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样通过阅读前文中的词句,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这是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又如《翠鸟》一文“鲜艳”一词语。下文有“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本身已能够说明“鲜艳”了。教学时应先让学生读下面的语句,再提炼出“鲜艳”一词的意思。
②摸清句子联系,理解词语。
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是:后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可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语来表示上、下句的层次关系。
③理清故事情节,理解词语。
这种方法是被理解的词语大多是在记事的课文中,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可利用故事发展情节来理解词语。如《养花》一文中的“循环”一词,从字典中找解释,显然行不通。由于“我”爱花,又有腿病,所以“我”想借养花来调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于是,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看看,……然后回……然后再……,就是“循环”继续往下发展,遇到突变天气,全家抢救花草,第二天,天气好转,又搬出来,再次形象地理解了词语。
二、模糊意会,理解词语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已经知道意义,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能“意会”而解。对于这些词语,教师让儿童联系生活,轻轻一点就通,让学生充分发挥对词语的意会能力。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 一文中“不约而同”一词,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时站直了身体的意思”(这是模糊理解);经过查字典知道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这是规范清晰的理解);最后经过深入阅读课文,又渐渐领悟到 :这就是人民群众送别周总理时同样的悲痛心情,以及对周总理无比爱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现。通过这种对词的分步体会,学生就可领会课文的中心。教学实践证明:把这种词语的理解方法教给学生,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认 真阅读中领悟词义,提高品词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再如,《少年闰土》一文中的“竹匾”、“银项圈”、“毡帽”“跳鱼儿”等词语,对于一群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农村孩子来说,何需教师按照词典里的意思来解释,只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平时接触过的这些东西,或者展示一下图片即可。
三、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词语存在于生动的语言环境中,很多词语往往放在语言环境中时,让人一看就明白其含义,离开了语言环境再去解释,反而会越来越复杂。因此,在理解词语时可以“据句定义”,把词语放在整篇课文中揣摩其意。
例如《鸟的天堂》一课中的“茂盛”一词,字典中的解释为“植物生长多而茁壮”,但植物生长得怎么样才算是多而茁壮呢?如果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一找课文中具体描写大榕树的句子:“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让学生读后展开丰富的联想,把课文描述的情景再现于脑海中,学生就会对“茂盛”一词拥有真切的感受。
再如,《美丽的公鸡》一文的“美丽”一词,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题目后,我问“美丽”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漂亮好看的意思”。我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写公鸡的外表好看吗?
2、学习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写公鸡美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联系课文中的句子理解“美丽”一词。学生马上联系课文内容“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要数漂亮我第一”。想到这段的“美丽”一词理解为外表漂亮。这一步教学把抽象的词语同事物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运用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学习五、六自然段,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老马所说的话,讨论老马所说的“美”和公鸡所说的“美”一样吗?老马所说得“美”指什么?(行为美)然后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什么是行为美的?(能为别人做事是行为美)从而联系二、三、四自然段内容,认识啄木鸟、蜜蜂、青蛙都能帮人们做事,他们的行为都是“美”,这一步学生从实实在在的事实中理解了“美丽”的深层含义—行为美。
4、联系整篇文章,理解课题的“美丽”,学生就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公鸡不仅外表美而且行为美。
四、图文结合,理解词语
小学语文教材特别注重和生活紧密结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生活,配上了生动的图画。教学中要把图文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温暖》一文最后有这样一句话:“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句中的“温暖”和“寒冷”是相反的一组词,表面看来,似乎是矛盾的,怎样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呢?有位教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首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从哪些地方看出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树是光秃秃的,黄叶落满了地,周总理身上穿着大衣,清洁工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这样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理解了“寒冷”的意思。接下来教师继续设问: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为什么清洁工却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呢?让学生结合周总理对清洁工的亲切关怀,心里热乎乎的,十分感动,产生温暖的感觉。这样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出文章所蕴含的感情。
五、演示表演,理解词语
词语理解最容易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演示实验。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 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词义。指名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稍带红色或蓝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 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
电教媒体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便于他们准确地理解。如《秋天的雨》“五彩缤纷”一词,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多媒体演示秋天的美景:“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美丽的菊花……”。之后,请同学们带着美好的感情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生画出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色、淡黄、雪白)
②还有其他颜色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③秋雨中,大地上有这样数也数不清的颜色,文中哪个词来形容?(五彩缤纷)
④请你回忆生活中看到的“五彩缤纷”的现象,用上它说一句话。
⑤反复诵读、品味描写“五彩缤纷”的句子。
“五彩缤纷”是文中的关键词语。教师紧紧抓住它,环环相扣,集中下文中的其他描写颜色的词语,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同时,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在充分想像中,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生活链接。引领学生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六、比较琢磨,理解词语。
1、比较近义词:让学生比较近义词,仔细分辨细小差别,明确作者用词的准确,体味词语背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段中的词语“五光十色”时,我这样设计:
(1)如果让你把描写海水这段话缩成一个词,你选哪个词?(五光十色)
(2)像这样表示颜色的词你还知道哪些?(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3)那把“五光十色”换成“五颜六色”行不行?为什么?(可以换,因为两个词的意思一样。不能换,书上为什么不用“五颜六色”?)
(4)将两个词中表示数字的词去掉,比较一下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一个成了“颜色”,一个成了“光色”。水面是平静的,能反射太阳的光,所以不能换。)
(5)我们到商店,走到卖布匹的地方一看,那是———;到了卖珠宝的地方一看,那是———。
(6)请你想像海水的样子像蓝宝石,你再来读读课文……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让学生精准地把握了词语的意思,而且引导学生联系生实际,看珠宝、看布匹的情境中,两个词语的微妙差别得以辨析,恰当好处。
2、比较同义词:现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细微差别,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意思是不一样的。我们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辨析,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例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写到:“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这句中的“挂”很形象,体现出了小葫芦的可爱。但学生却不理解,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想一想:“挂”还可以换成哪些意思相近的词语?学生说出“长”、“结”。我又问:“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学生有说“挂”的,一有说“结”的,可大家都说不出理由。在这种情况下,我出示了两幅放大的图:一幅是葫芦藤上挂着几个小葫芦的图,图下方显示“挂了几个小葫芦”的字样;另一幅是桃树、枣树上结满果实的图,图下方显示:“结满了桃子、结满了枣子”的字样。指导学生观察葫芦、桃子、枣子的柄,学生马上说出葫芦柄长、桃和枣柄短。让学生思考:葫芦的柄长,从藤上垂下来,用哪个词最好?很多学生都说出了“挂”,并且解释说;“葫芦的柄长,从藤垂下来,就像挂在那里一样。桃和枣的柄短,不像挂在树上。”学生明白了什么情况下该用“挂”、什么情况下该用“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比较同词异义:指同是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琢磨的方法增强语感,意会词义。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 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 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比较法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10:35 , Processed in 0.22396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