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填充中小学作文教学“真空”
福建省语文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 何捷
许多同行议论如今孩子的习作时有同感:一代不如一代。的确如此,从教十余年,总感觉之前的孩子写得好,不论是言语表达还是文章的组织结构,情感立意都不尽人意。失落之余,不禁反思课程改革后的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发现这一退步是因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真空”造成的。
记得刚入行时正是应试教育盛行时期。孩子接受到的作文训练是“知识+技巧+反复实践”类型的,作文课确实枯燥:教师讲授某种应试作文的知识、技巧,提供示范片段,布置命题,学生反复练习。这样的训练课频数大,有灌输的意思,孩子的“好作文”是训练出来的,目的是让其上考场后能一看到命题就欣然应对。这不是作文,而是一种条件反射,这样的训练扼杀了孩童的天性,扭曲了作文的本质,必将遭到“围剿”。课改后,作文进入“大观园”时代:茶馆聊天式,游戏实践式,微格训练式,情境作文教学法,新概念”作文 ,情境作文教学法……形式的创新,命题的更新,作文的面目不再冷冰冰,开始让孩子能愉快接受,自由畅想,无拘束表达。但新问题也随之产生:有意规避技法教学,使得学生的写作行为建立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全凭口语直接转化,没有组织,规划,设计。特别是没有辅助阅读的孩子大量出现语言平淡,晦涩,语病频现,不能如愿表情达意的症状。再加上审美评价的多元态式使得习作立意出现“伪圣化”、“自由化”等不良倾向。于是,就有了开头的感叹。
原本很期待这份遗憾能由中学语文教师代为平复,可是没有如愿。近几年长期执教小学毕业班,升入中学后,孩子“常回家看看”,谈话中,话题总离不开作文,未曾想发现中小学生作文教学真有些“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小学教师觉得技法教学应该是中学教师的事,小学只要如《课标》所倡导的“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即可。“乐”和“易”建立在“自由”的基石上,要自由,就要“无拘束,无羁绊”,那个让人深恶痛绝的“技法”是万万不能提及的;中学教师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已经打好基础,该教的都教了,不必赘言,孩子写作要“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制胜于无形”。于是乎,真空形成。
这一“真空”本不应出现,写作训练不容忽视,技法教学不可人为架空,应该在中小学教学体系中接力完成。原因有二:
从《课标》对作文的定义区分来看。小学阶段定义为“习作”。这一定义明确指示我们小学六年作文训练强调一个“习”字 ,以练习写作为主。叶老说:作文无非技能,贵乎练。一起来看“习”字的象形写法。上部分是鸟的羽毛,下面是太阳的图案,意喻小鸟在太阳下练习飞翔。大家想一想,小鸟学飞有什么特点呢:不怕失败,多次尝试,有大鸟指导,善于模仿。把这些特点组合起来,你对作文就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作文就需要多次练习;需要模仿;需要指导。这里的指导就是教授行为,包括技法,知识讲授,经典范例评析。再看中学阶段,将其定义为“写作”,可见更强调写作者要有“文章意识”。从《课标》相关要求分析看,此学段的写作要求很具体:情感的要求、表达形式、方式的要求、文体意识、搜集,整理,遴选素材的能力、修改的能力和习惯养成等都有涉及,而这些无不需要教师悉心指导,耐心传授,不容忽视。
再从写作心理学来看。以最为常见的“命题作文”训练为例。依据北京师范大学的冯忠良教授提出的“结构—定向教学”理论,儿童言语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个阶段。写作就是孩子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心理准备后,借助内部语言作用于客观对象,并对表达进行不断的加工、改造的心理过程。伍新春老师依据这一理论提出学生完成命题作文构思的实践模式,即:解析题目——定向联想——分层概括——结构组织——全面检查。其中,解析题目就需要运用到确定文体、确立中心的技能;定向联想和分层概括需要运用激活记忆、提取、甄别、筛选素材的能力;结构组织需要组合、调整、布局、统筹等能力。可见,各个环节都需要写作者组建各种图式,需要内存的知识体系支持。教师如能提供有效指导就能帮助学生构建相对稳定的作文结构框架和写作程序,进而内化成相应的作文心理原型,促使心理转化变得简约,高效,最终能顺利完成写作。
看来,写作方法的教学是不可缺失的,中小学教学两头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切忌不要“走老路”,不能生硬灌输。唯有用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辅助其在实践中自主习得。我于近十年实践后提出“游戏情境下的小学趣味作文教学法”,已申报获批进行专项课题实验。该实验在设计上强调以作文能力提升为训练目标,围绕目标设计简单易操作的游戏并以此为媒介和手段鼓励孩子参与。游戏其间,注重讲究合理安排游戏的形式、时间,科学处理玩、说、写的关系,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使得游戏在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出激趣、引导、启发、辅助的功能,又不至于喧宾夺主,切实保证完成方法传授,能力提升之目的。此法仅为一种尝试,供大家批评。
中学采用何种方式接力完善,还望以此文抛砖引玉,请大家不吝赐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