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问课:教学反馈一剂良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7 12:5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问课:教学反馈一剂良药
作者:[size=+0]郭子其

    长期以来,我们传统教学窄化(或弱化)了教学反馈的渠道。为此,我建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多“问课”。什么是问课呢?就是教师在上好课的基础上,主动询问学生、同行、家长等对课堂教学的感受与意见。
  一、问课的对象
  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状况,应该询问的对象包括:
  首先,问自我。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要坚持“课前问”,就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向自己发问,例如,“为什么这样上课?”“应该怎样上这堂课?”“还可以怎样上这堂课?”三思而行,定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要坚持“课中问”,就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课堂中发生的出乎意料的问题扪心自问,及时调控教学策略。这样,可以克服教学预设带来的机械呆板的弊病,让课堂教学随时产生智慧的火花,充满生机与活力。再要坚持“课后问”,就是在课堂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反省,反思本节课的效果,着重反思课堂中出乎意料的创造性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两方面的问题,便于今后教学扬长避短。
  其次,问学生。教师要询问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听课的情绪、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困惑、需要教师怎样教学的愿望等,这样便于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方式可以兼顾个体,注重教学的多样化,尽最大力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当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学过程,对待学生幼稚的意见,教师不要简单适从,要善于倾听意见,去伪存真,否则,反而会降低教学绩效。
  第三,问同行。教师应倾听同行和领导对所听或所了解到的有关自己课堂教学情况的意见,这是站在专家角度提出的观点,这种意见科学性强,便于自己长善救失,有利于教师很好地改进教学工作。这种方式要求教师要有谦虚的品德,使同行愿意给你提看法,让大家坦诚交流,这种意见的含金量较高,教师要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二、问课的指向
  教师问课应指向两方面:一是问有关自己的课。教师应主动询问大家对自身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自我的反思、听课学生的意见,还应该询问学校其他学生、学生家长、同行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因为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以及学生与社会人士之间对教师的教学是相互沟通的),寻求一般的教学规律,广纳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好自身的优势。二是问同行的课。教师应向同行学习,主动询问大家关于同行课堂教学的意见,便于博采众长。这样,有利于克服孤陋寡闻的弊病,克服孤芳自赏的心理障碍。
  三、问课的形式
  问课的形式种类很多,包括:1.对话式。意即教师与问话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方式有利于双向交流,谈话自然,比较随意,缺少预设,容易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对话,有利于情感沟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问卷式。意即教师设计成问卷进行问课。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问课设计的内容全面,科学合理,容易全方位了解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还避开了因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容易看到问课对象对课堂教学的真实想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教师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了解课堂教学评价,便于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想设计。3.书信式。意即问课对象用书面交流的形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发表意见。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就临时产生的教学问题发表看法,不受时空限制,反馈及时,而且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比较深入,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改进工作。这种形式还可以利用现代通讯设备进行交流,例如电话交流、发短信、发电子邮件等。书信式也可以克服人与人交流产生的心理障碍。
  总之,实施新课程,教师就要转变角色,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发挥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收到最佳的课堂效果,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进行问课,就是要拓宽反馈和教学评价的渠道,就是要努力实施“功夫在课外”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表明主动合作的意愿,体现坦荡宽广的胸怀,展示勤业、敬业的职业精神。
               
注:本文来源于http:// blog.sina.com.cn/s/blog_486a6ae50100hfd9.html,略有编辑。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12:51:52 | 只看该作者
辩课:让教师发展“生猛”起来
作者:李炳亭


年龄稍大些的教师一旦遭遇职业瓶颈期怎么办?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如何解决?
我的建议是多组织“辩课”。辩课这个词很有意义。辩,是争辩。既然是辩,当然会面红耳赤,甚至一旦动了感情会拍桌子打板凳。不过不要紧,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辩课和时下温吞的“评课”相比照“反差”很大,而效果也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与说课、评课一样,辩课是近年来冒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课堂研讨形式。辩课,就是就执教者在备课、上课或者说课之后,任由听课的专家或教师们就其看法和疑问,现场质疑“发难”,双方就提出的问题,展开辩论交锋。
辩课和说课、评课有明显不同。说课是执教者把自己的设计意图、教学反思、心得等告之听课的老师。评课是参与听课的教师把自己的意见或者建议反馈给执教者。但无论是说课还是评课,其信息的传递都是单向的,形式是传统的,缺乏双方即时的交流互动。往往在大多数时候,执教者与听课老师各说各的,很难产生共鸣,自然更缺乏所期望的生成。因而导致说课、评课流于一种形式,虚话、套话、假话盛行,即便偶有“批评”,也往往变成隐含在“但是”之后的三两句“话尾”,最后基本上是皆大欢喜,草草收兵。
笔者多年参加说课、评课活动。常常看到的是执教者在上完课之后,一般是先介绍自己的课堂设计意图,然后谦虚地客套几句比如“肯定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敬请专家批评指正”这类的话。然后就轮到评课者粉墨登场了,他们一般夸夸其谈的多为执教者课堂的优点和亮点,然后在结束之前,再提一点不痛不痒的意见或建议,有些人甚至长期常年重复着同样的评课意见,且一字不差。当然,也有一些人会不识时务,说出来的话很是尖锐,惹得执教者下不来台,而其所在学校的领导也显得尴尬,笔者曾经在济南参加过一次这样的活动,某位教研员正是因为说实话,搞得执教者哭着跑出来,校长也恶狠狠地冲着他嚷:“就你能!”说课、评课说实话会得罪人,于是慢慢的大家都不敢说实话了,双方彼此心照不宣,走过场,一路应付下来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局面,久而久之,大多数教师不再热衷于这类的活动。
传统的说课、评课方式的无效,催生了“辩课”的问世。当然,也考验着双方是否有真正的功夫。辩课在基层课堂教研活动中的出现,对负责教研的人来说,是一场遭遇战。笔者同样参加过江苏某地的一场活动,轮到主持教研者辩课时,他只得坦白道歉说,这样的课我评不了。惹得参会的很多人偷偷嗤笑。
辩课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让主持教研者出丑,而是为了解除传统说课、评课中的弊端,通过双方及时、充分的交流和互动,真正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以加深对教学重点、难点或者热点问题的理解,便于让执教者认知并改正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便于让听课的教师明白哪些方面的经验值得吸取借鉴,为的是让今后的课堂教学少走弯路,促进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高。实践证明,在“辩”中追求真理、找寻课堂教学的规律,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手段。
当然,执教者在辩课的时候,也很容易遭遇来自四面八方的难堪,如果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理论修养是很难应对的,这就无形中给教师的成长带来了动力,建议大家不妨一试。
               
注:本文来源于http:// blog.sina.com.cn/s/blog_486a6ae50100hfd9.html,略有编辑。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20 07:14 , Processed in 0.07795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