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是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1 10:1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堂是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访北京大学附中副校长程翔
程翔,男,1963年出生。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副校长。任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首都师大聘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主要著作有《语文教改探索集》1994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1998年语文出版社出版、《播种爱心》2001年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语文人生》与《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论》近期出版。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高、初中教材编写工作。

桑哲(以下简称桑):您认为新课标里面有哪些新的观点,您对这些新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程翔(以下简称程):新课标里面新的观点比较明显,比如提出来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课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标里面提出来的“体验”观念也很好,因为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了他的社会实践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这种特殊的实践方式要求学生亲自去读书,不要间接地去读书。学生过去是间接读书,都是老师们把书先读了,然后再告诉学生,这篇文章主题思想等是什么,学生是间接的读书,没有亲身体会,没有自己的感悟。学生必须有原始阅读,过去这一点做的不好。让老师代替了,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也违背阅读规律。
新课标里面生成理论还是有道理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这么一个发展的过程,学生本身的知识和能力必须在课堂上呈现出一个生成的状态。学生起初不懂、不会、不能、不喜欢,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变得会了、能了、懂了,喜欢了,这就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的过程体现了课堂是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新课标里面吸收了西方接受美学、西方解释学、哲学解释学的一些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我们语文教学是有好处的。但现在我们如何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理论?如果说先进的话,其实在西方已经不先进了,引进来的、翻译过来的不一定就是先进的、好的。我们现在对待这些理论有些盲目性,或者说制定新课标的人不盲目但是中学语文教师在理解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解。比如“对话理论”,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讲,“对话”是什么意思?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和接受美学中的“对话”不是一个意思。接受美学的对话者是成年人,阅读的内容是成年人的,对话双方能够平等交流,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学生和成年人的作品怎么对话?这种对话不平等,在这个不平等的情况下学生如何对话?我认为我们课标的制定没有考虑到这个具体的问题。对话是需要平等的,这个“平等”不是地位的平等,是指人生经历的平等,要大体上相当。比如说让我们的学生去阅读《安娜·卡列尼娜》,学生可能不理解里面的东西,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人,结婚之后看了才会体会到安娜的处境。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里面引进“对话理论”,不是照搬西方文学理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亲身体验,去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谈出阅读感受之后老师还要进行引领。
桑:
新课标讲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问题,您是如何理解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的呢?
程:讲到语言,讲到文字,必然要涉及到人文性,但是我们对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理解是单一的,仅从对课文的理解这一方面来谈人文性。其实语文教学当中的人文性要放在教育的人文性里面来解。教学行为中,人文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比如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等。单纯挖掘课文当中的人文性,容易忽略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性。要完整地理解语文教学当中的人文性,使得二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桑:
作为一线的知名特级教师,对于我们的高考,您有那些话要说呢?
程:谈到考试的问题,章熊老师说语文高考试题必须遵循两大基本原则,第一要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第二要有可操作性,这两者缺一不可。目前看我们高考在掌握评分标准这方面,可操作性上做的还是不错的,但是另外一个问题不容回避,就是语文试题本身是需要改革。有些试题出得有点别扭。比如科技说明文的阅读理解试题,出题人故意设置干扰因素,让考生去排除干扰性因素,找到正确答案。这种阅读方式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没有的。这种方式不好,出题人的这种心态也不好。还有信息筛选性的阅读,现在把信息筛选性阅读提得这么高,有点过分,它毕竟只是阅读方式中的一种。文言文阅读考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考文言虚词有点太单调了,几乎年年考那几个字,没有太大的意思,考不出学生的能力来。文言文阅读能力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翻译。过去文言文没有断句,所以考查文言文必须考查断句的能力。近两年恢复了翻译,这是对的。在一段文言文中,学生看不懂的文言实词是少数,并不影响他对整篇文言文的阅读,能把整篇文言文读懂就可以了,个别字不懂不认识,无关大局。另一方面,阅读文言文也应该考虑一下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当然现在也考,但是现在是客观题。现在的文言文教学趋向大学古汉语教学,这种教法不好。阅读理解的能力,第一应该是概括能力,这是阅读能力中很重要的,而我们目前的试题当中不考概括能力,或者是间接的擦边球式的考,没有直接去考。关于写作,高考写作由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到现在的话题作文应该是一个进步,因为话题作文首先是不限制文体,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这就比较公平。
桑:
程老师,您觉得现在的语文素养都包括哪几个方面?

程:过去我们提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在这四个方面基本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还有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诗、词、歌赋的积累。中学没有书法课,但学生提起毛笔来能写一写这就是语文素养。总之,语文素养的基本概况应该是张口能说、提笔能写、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这些都是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上。好的思维品质也应该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方面。
桑:
您参加了人教社的高中教材编写工作,作为一线教师,您又是几套语文教材的实验者,那么您认为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哪些不足?

程:语文教材这两年正在变化当中,进步比较大。从现在来看存在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写作,实际操作性比较差。写作跟选文究竟是什么关系?编教材的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认识也不一致。中学生写作可否虚构?我认为可以虚构。虚构不等于虚假。过去我们主要看重的是客观的真实,对于人的精神心灵的真实有所忽略。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阅读教学,能够在课堂上写作的不多,因为国家规定的课时很少,所以现在学生写作文都是在课下写。我认为写作教学应该纳入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要在课堂上写,老师要搞作文讲评。讲评是我们写作教学的薄弱环节。作文讲评的备课要非常细致,学生作文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老师一定要分门别类,针对学生的实际讲评,而不是在写作之前给学生说作文应该怎么写。目前的教材写作仅是出个题目,出个范文,没有深入到写作内部。我觉得现在教材最大、最突出的就是写作的问题。
选文问题。过去的选文以文体为主,同类文体放在一个单元里面组合起来,近五、六年教材编写已经打破这个模式。刘国正先生提倡按照生活来组单元,有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艺术生活、社会生活,这是一个改革。那么如何来看待文体?章熊老师多次谈过文体的问题,他比较早的提出要淡化文体,但是淡化文体不等于不要文体。文体和人的思维方式有关系。选文不要跟着形势跑,语文课本和阅读时文不是一回事,课文应该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并不等于语文教学脱离生活。
课文的注释,该注的不注、不该注的注了,有些注不准确。
课后练习题的设计,总的来说还可以,但是从活跃学生思维这个方面还显得不够,有些题太死。
桑:
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语文教学应该如何整合?您认为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是否对语文教学有负面影响?

程:这是语文教学中很现实的问题,好多老师困惑。教育行政部门有时候跟风跟得比较紧,在评课的时候把使用多媒体作为一项指标放进去,用了就有分,没用就不得分,这实际上是形而上学。我不反对用,但要用得恰当,多媒体教学我觉得更适合于非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不是太适合。使用多媒体把文字转变成图像、动画,那就不是对语言文字的阅读了。语言文字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转化成图像之后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运用多媒体,往往把教学过程预设好了,包括多媒体里边的文字都是预先设好的。课堂教学中最具有魅力的是什么?是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是课堂的灵活变化,是教师的人格魅力。现在很多老师是用多媒体满堂灌。老师写粉笔字对于学生是个熏陶,老师用多媒体基本上就不板书了,这样对于老师的业务水平也有影响,老师的粉笔字越写越差,这对于汉文字的发扬是个潜在的威胁,从我们祖国语言悠久的历史,我们老师有这个义务去弘扬它。非文学作品在理解上要求唯一,说明文说明一个事物,就要求这个事物是唯一的,你不能见仁见智,而文学作品要求见仁见智。不同的文体不同的阅读规律,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把握非文学作品,适当的借助一下图画、图像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好一点,但是也不是说非得用,不用也可以,不用学生对于课文用力更大,下的力气更大。语文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本身为目的,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是不大一样,所以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的教学目的决定了语文学课在使用多媒体手段上要慎重。不是说不能用,关键是什么时候用,如何用。过去阅读一篇课文,有的老师一上课先放录音,这是违背阅读规律的,学生拿到一个文本之后,你一定让他有原始阅读,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再去引领学生。录音是朗读者的理解,朗读者的录音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影响又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当学生没有自己的第一印象的时候,一种外在的干扰因素就来了,这会剥夺学生对文本的切身体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首先要认认真真的读文章,亲自去阅读,直接去阅读。把自己的感想谈出来,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行引领。我认为课件做得越漂亮越容易干扰学生的阅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4 23:39 , Processed in 0.11215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