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提醒:在孩子成长道路上家长需要不断探索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7 12:2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醒:在孩子成长道路上家长需要不断探索反思  2012年04月17日  作者:李丽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核心提示
  在孩子漫长的求学生涯中,家长们不得不在“改变老师不敢想和不管孩子做不到”之间纠结。
  心理教育专家不赞成家长在孩子面前宣泄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对老师,这对孩子的成长毫无益处。夹在中间的孩子谁的主也做不了,可任何一方的行为后果最后都要落到他身上。家长和老师在理念或是教育方式上针尖对麦芒,只能让双方交流不畅,关系恶化,让尚未成年、缺乏判断力的孩子更加无所适从,更不知道该听谁的,该怎么办才好。
  如果非要把家长和老师的相处看作一场角力的话,作为夹在中间的孩子,最想看到的不是哪一方的输赢,而是双方能相安无事。
  上学的是孩子,受煎熬的是家长。
  自打女儿上了小学,王女士就有了这样的感受,每天接收老师的短信,时不时地被老师数落,监督女儿做作业,跟女儿一起上钢琴课,参加各种需要家长出席的班级活动,不堪其累,不胜其烦。
  即使是在家庭内部,怎么教育孩子都会有不同意见,如果说这种冲突可以内部“调解”,那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冲突主体就变成了学校和家庭。而这个外部矛盾的调和过程,对孩子来说是塑形,对家长而言却像整容。
  “步入校园之后,孩子和家长都面临调整自己适应学校和老师的问题。”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心理研修室研修员朱虹说,我们可以批评现行教育体制的不合理之处,可以批评奥数班、占坑班,包括一些学校和老师的“怪异行为”,并且,可以抱着希望等它有所改善。但现实一点讲,家长们更需要顺应形势,用积极努力的心态,帮助孩子转化挫折和打击,引导他们树立更强的自信心,展现更好的自己。
  这个过程也是家长“回炉”修炼心智的过程。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12:23:23 | 只看该作者
 不妨把数落看作一种分担  至今,班主任那通儿“劈头盖脸”的数落还让王女士心有余悸。
  刚上小学的女儿对课堂纪律还没有概念,所以,当小姑娘觉得累的时候,自顾自地站起来在教室里走了走。老师很生气,当时就批评了她,放学的时候,老师意犹未尽地把王女士狠狠说了一顿。
  “我觉得难堪极了,这个年纪被人这么不留情面地当众教育,实在是难受极了。”王女士说她当时脸上火辣辣的,“除了听着,还是听着,根本不敢辩解。”
  没过几天,王女士又被老师耳提面命了一番,这次还是因为课堂纪律。小姑娘满心期待的体育课被老师改成了英语课,于是,她又站起来活动了一下,这次被老师罚站了半节课。
  “说实话,我觉得这事没老师说得那么严重。”王女士说,她还在过渡期,“时间长了自然就会习惯的,哪里像老师说的自律性差、屡教不改。”退一步说,“老师怪家长有点说不过去,发生在课堂上的事,老师难道管不了吗?我们跟孩子谈,只能务虚地谈,远没有老师的话管用。”
  而在老师看来,孩子不守规矩与之前的家庭教育脱不了干系,“双方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但从内心来说,他们想的都是对方如果能更积极一点,或许孩子就能变得更好。”
  “很多来咨询的家长都讲过类似的经历,感到不满,觉得委屈,继而抱怨。”朱虹说,如果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可以把这种行为理解为“焦虑”。以北京为例,很多名校都是大班制,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每个孩子身后都是殷殷心切的父母,“孩子但凡差一点儿,老师们都觉得承担不起责任,这种数落其实是急切地希望家长能够跟他们一起分担。”
  在磨合中了解对方的需要
  张女士的儿子带回家的作业是一份考卷,老师要求在家长的监督下完成,家长还要阅卷打分。这份卷子,张女士给儿子打了76分。
  没想到,老师看到以后很不满意,理由是,“做得不好,得这么低的分数,家长怎么能给签字呢?”
  老师的反馈让张女士不解,她跟同事抱怨,“如果我是文盲呢?是不是我的孩子就不用上学了!”
  “这些年一直在提倡‘家校合作,形成合力’,老师和家长谁也离不开谁。”朱虹说,老师和家长是共同体,都有责任,但具体怎么区分,却是没法条分缕析的。
  在朱虹看来,他们相处的过程“就像谈恋爱一样”。家长不给力,老师着急;老师一松手,家长就无所适从。双方都是在磨合中了解对方的需要,其间或许会有冲突会有摩擦,“但这也是为了不断确认对方的态度——他不会放弃吧?”朱虹说,如同恋爱中的人喜欢问“你爱我吗”一样,尽管明知谁都不会松劲儿,可还是想通过说些话、做些事来确认这一点,都希望对方能更有责任心、更负责。
  因此,不妨就像恋人一样让对方放心吧。朱虹说,他们需要互相支持,家长更深入、更积极地参与到老师对孩子的教育管理中去,而老师也会确认家长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态度,双方慢慢形成良性的互动。
3#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12:23:52 | 只看该作者
发泄情绪对孩子的成长无益  只是,在这场恋爱里,是浓情蜜意还是别别扭扭,孩子才是承受结果的那一个。
  徐女士的儿子在读二年级,周一,学校安排每个班都拍了合影。照片每张5元,老师让大家第二天交上来。
  “我送他到学校的时候,急着上班,就把这事儿给忘了。”徐女士说,钱是接孩子放学的时候才交的,可是,这显然已经晚了。
  一路上,小男孩情绪非常低落,说自己被老师批评了,“我们小组就我没交,老师给每个人都扣了一个小星星。”最糟糕的是,老师问小组里的其他同学,“你们恨不恨他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恨!”
  徐女士为此自责不已,赶紧安慰儿子说:“这是妈妈的错,不怪你。”可是,儿子的回答让她无言以对——“那老师为什么罚我们呢?”
  “我没法跟孩子说,老师这件事做错了。”徐女士虽然恼火,但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在这个问题上保持沉默,“我担心他会因此不喜欢或者不信任这个老师,以后就会产生恶性循环。”
  有的时候,家长的负面情绪可能不仅仅来自孩子的遭遇,也会受到当时自己心态的影响——要么是那天工作不顺利,要么就是触景生情,想起自己上学时的相似遭遇,“在这种状态下,就特别容易鲁莽、偏颇地处理孩子的事情。”
  朱虹不赞成家长在孩子面前宣泄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对老师的,这对孩子的成长毫无益处。夹在中间的孩子谁的主也做不了,可任何一方的行为后果最后都要落到他身上。家长和老师在理念或是教育方式上针尖对麦芒,只能让双方交流不畅,关系恶化,让尚未成年、缺乏判断力的孩子更加无所适从,更不知道该听谁的,该怎么办才好。
  如果非要把家长和老师的相处看作一场角力的话,作为夹在中间的孩子,最想看到的不是哪一方的输赢,而是双方能相安无事。
  修炼心智正面引导才是智慧的家长
  放假前最后一天,王女士去学校办事,出来的时候她特意去了女儿的教室,正看到老师在跟同学们合影。等女儿回家,她随口问照片照得怎么样。结果,女儿没好气地回答,老师只跟考满分的同学合影,“我英语成绩还差两分呢。”
  尽管王女士觉得两分之差无所谓,可她却没有勇气跟老师面对面地沟通此事。
  “我不知道谈过之后的效果究竟怎样。”她说,可能会改善,也可能会更糟,“万一出现第二种情况,那还不如不谈呢。”王女士的担心基本上是家长们私下交流时的共识,“都担心会让老师觉得这家长是个刺儿头,进而影响老师对孩子的看法。”
  朱虹说,虽然不少家长不惜托关系花巨资把孩子送进名校,但好学校不等于“好”老师,谁也无法预料孩子会碰上什么性格的老师,谁也不敢保证所有老师都喜欢自己的孩子,“当然,反过来也是一样,孩子也有自己的好恶。”
  于是,在孩子漫长的求学生涯中,家长们不得不在“改变老师不敢想和不管孩子做不到”之间纠结。
  “家长们首先要明白,不可能事事皆如我所愿,总会有不利的方面,但肯定也不会是全部。”朱虹说,与强求孩子适应老师相比,家长们更应该做的是跟孩子分享他遭遇挫折时的感受,找出事情积极的一面,整理出其中可控和不可控的环节和因素,引导孩子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让他们看到自己从中收获了什么,“这才是成长”。如果不帮孩子做积极正面的情绪转化,而是给孩子增加消极负面的感受,日积月累,可能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可是很多时候,家长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是不太能迅速地把情绪反应和实际情况区分开的。“可以先去做点别的,冷静之后再想该怎么办。”朱虹说,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长需要不断地调整变化,一边探索反思,一边修炼心智,“孩子不同,父母各异,谁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子良方。”
  本报记者 李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8:21 , Processed in 0.12701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