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模式化是教育的最大敌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9 22:4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模式化是教育的最大敌人

■凌宗伟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凌宗伟校长倡导“生命化教育”,反对课堂教学与教育的模式化。他指出,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从教育的本真上来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好教师应该追求“得意忘形”的境界,努力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成为一种美妙的享受。

  近年来,很多学校大兴“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之风,甚至好多教师靠自己的所谓模式,成了“名师”,到处去讲学,还有许多教师在不断地复制那些模式。除了媒体,一些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非常热衷搞所谓的模式。一时间,模式之风大有吹遍神州大地之势!一些学校甚至倡导这样的模式:一堂课,教师只许讲15分钟,其余时间都让学生去练习……我个人觉得,过分强调遵从于某种教育模式,不仅会导致教育教学的刻板化,甚至会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课堂要不要一个固定的模式

  张文质先生在《保卫童年》中说:“课堂教学,包括老师的语言和形体的行为,都应该形式多样,学生学习的方式,合作、交往的方式,甚至课堂上让孩子表现的方式都应该形式多样。”我的理解就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个“法”只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基本的教学环节。我始终认为教学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因为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年级,特别是“当下”的课堂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如果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教,就会很机械、很教条,就容易被这个“模式”牵着鼻子走。我们一直提倡“生命化课堂”,提倡“课堂生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

  我个人认为,教育的本真就是“使人成为人”。这个“成人”的过程中,不仅仅有知识,还包括方方面面的东西,比如适应生活、独立生活、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如果从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上来说,还应当“拓展生命的宽度”,我们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丰富生命的色彩,用教师的生命润泽学生的生命,再让学生的生命反过来丰富教师的生命。这个过程当中,师生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绝非单向的。

  教育和课堂应该是沉下心来研究的,它不能搞“运动”,教育是不可复制的。现在有个很不好的苗头,就是到处都在学那些媒体认可的名校,好像把他们的模式一搬过来,教学质量就上来了。其实这恰恰导致很多学校丧失了自己的个性。

  摆脱模式的诱惑

  在我看来,课堂其实就是师生生命的一种相遇,一种生命的润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思想的碰撞、语言的交流,给对方以启迪和帮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渐渐提高了,学养渐渐丰富了,生命也就渐渐丰厚了;随着学生生命的丰厚,教师个人的生命也就丰厚了。由于学生一天天长大了,认识加深了,教师对课堂和教学的认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他不应死板地重复教案和原有模式。

  我的想法是:只需让新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和环节,比如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而不是一下子要他掌握什么模式。过分强调模式的危害在于它会使教师的思维变得固化、呆板,其个性也会被磨灭。我们需要给新教师,包括广大教师提供一个范式,这只是一个范本。这个范本是可以在大环境下根据教学实际而灵活变化的,而且是提倡改动、提倡创新的。我有个管理理念叫做“统而不死,活而不乱”。在大方向、大原则不变的基础之上,每个部门、每个班级、每个教师都可以自行其是,也就是“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一个教师,工作3年以后就应当引导他根据自己固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特长,逐渐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强调的是“风格”,是教师身上固有的特征。这是一种宏观的概括,而现在时髦的模式往往是微观的,微观到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连用什么词都有明确的要求。这样的教育、这样的课堂就太可怕了。所以有时候我们还是要回到人的本性的角度上来看教育,这样对所谓的模式就会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为了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我们也为教师提供了课堂的一些范式,比如预习课的范式、自习课的范式、复习课的范式、讲评课的范式——但这终究只是一个范式,重要的是各个学科、各个年级、每个人,根据实际情况,在基本框架下再进行设置、调控。因此我们前前后后组织了好多次类似于“沙龙”的活动,比如对二甲中学以学定教的教案的设计、使用进行了研讨;对要不要课堂模式进行了研讨;对如何构建尊重学生个性的生命化课堂进行了研讨。这些活动,除了我们本校的老师发表见解,还邀请了一些专家,如孙绍振、成尚荣、张文质、王灿明、许锡良等,来参与我们的研究和讨论。

  “生命化教育”不妨“得意忘形”

  大搞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其实是当下教育功利色彩在作祟,因为好多学校就靠所谓的模式,成了“名校”。他们的校长、老师到处去推销,甚至在其他学校复制某个模式,好像有了模式就有了改变现状的“灵丹妙药”。

  在生命化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应当是灵动的,同时又是沉稳的。所谓的“灵动”,类似于教育理论上讲的教育机智,就是教师的“课感”,也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灵感,他在课堂上能够迅速发现、捕捉那些对课堂教学有帮助和有推动作用的瞬间,同时也能够及时消解那些不利于教学、不利于课堂生成的负面因素。

  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就不要在乎什么模式,但要根据自己固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特长,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常常跟我校的老师讲,比如教语文,同样一篇课文,有的教师朗读好,有的教师板书好,有的教师课件做得好,有的甚至还能唱、能跳,像这种既能写又能画又能唱又能读又能跳的老师是有,可少之又少,所以用统一的模式让所有人去上,可能吗?可以毫不客气地讲,我的教案设计得再好,课件做得再好,拿给我徒弟上,他也是上不好的。为什么上不好?就因为我对文本的理解,他未必知道,或者他未必认同,另一方面,我的特长未必就是他的特长;反之,他的特长可能正是我的缺点。

  好教师应该追求“得意忘形”的境界,努力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成为一种美妙的享受。这个观点,在拙著《语文教师的使命——点燃生命的激情》中有一段阐述:“得意”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要“得教材之意”,也就是说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主旨、特点和作者的意图;二是要“得学生之意”,也就是说要了解学生的需要,适时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渐入佳境;三是要“得课堂之意”,即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不变的、机械的程序。而“忘形”是指,一个好教师,首先得忘掉自己的教师之形,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层面,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要时刻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二是要忘掉教材之形,即不拘泥于教材和教案,也不拘泥于某一种程式,而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机智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案,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教育教学情况;三是要忘掉课堂之形,努力将课堂视为一个小社会和师生互动合作的舞台。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与学生的合作、沟通中享受到教育的乐趣。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克服浮躁的心态,越是在纷繁、热闹的气氛当中,我们越是要沉得住气。用吴非先生的话来说,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只要肯读书”就好办,“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因为阅读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丰富阅历;阅读可以触发联想,产生灵感;阅读还会使我们发现不足,调整方向。

  (《语文教师的使命——点燃生命的激情》,凌宗伟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相关链接

  在《语文教师的使命——点燃生命的激情》一书中,凌宗伟用其将近30年的教育实践与思考告诉读者,课堂是师生生命相遇的地方,教师要用自己生命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生命激情。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不断地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他认为,要充分发挥教师智能中的人文情感和教学辅导文本中的人文因素,去唤醒沉睡的学生,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应该是“面向对象的、随机的、自由的、灵动的”、“不拘教案的”。真正意义上的理想的教学是不拘一格的,而绝不是某种模式的翻版。尤其是语文教学,必须“遇物则诲,相机而教”。





本文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6月17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0-06/17/content_30769.htm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22:51:00 | 只看该作者
尊严是自己给的

——我说“教师的尊严”

■凌宗伟

张文质先生因“名师沙龙”活动的机会熟悉和了解了我们二甲中学,后来他在江苏,浙江,上海作报告时讲到二甲中学,其中就讲了这么一句话:“什么叫人的尊严,尊严是自己给的还是别人给的?”他说,二甲中学凌校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给我们倒水以后,桌上有了水滴,马上拿张餐巾纸给抹掉。他还说,总统有尊严,扫地的人也有尊严,但是如果总统自己的事情没有做好,他就没有尊严;扫地的人把地扫好,他就有了尊严。二甲中学的这个工作人员注重这个细节,她让我肃然起敬!

自此,“尊严是自己给的!”便成了我心中之所以作为教师的尊严的由来!

勇担责任的教师,当是有尊严的。一部《恰同学少年》,青年毛泽东的形象让我动容,然而剧中的教师群像,却让我更加动容。特别是杨昌济先生,他的“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的教育理想,以及为实践理想而不懈努力的执着精神着实让人敬服!树人当是教师的第一责任,也当是教师的第一尊严了!

二甲中学加入生命化教育研究团队,倡导“转向每一个人的生命化教育”,而生命化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就在“成全”二字,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他应该成为的那个样子。因此我以为教师的责任首要在于促进学生个人的个性完美的发展。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性情各异的个体。要引导他们,首先要了解他们,这就得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洞悉他们的喜怒哀乐,把握他们的心语心声。如高明的大夫一样,找准病根,理清病因,而后对症下药,才会药到病除。因材施教是每个教师都应好好把握的重要的教育原则。教师应该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自己的工作,并反观自己的实践。

教师一旦拥有了这样的视角,就会抛弃一切的狭隘和偏私,确立高洁的理想,远大的目标;就能高瞻远瞩且脚踏实地地投入实际的工作中;就会更多地关注人类命运的走向,对整个社会悲的悯之情会取代一切的短视思想和功利思想。

富有爱心的教师,当是有尊严的。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比陆地更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胸怀。当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孩子们的爱,我们会觉得,我们的工作也会发出动人的光彩!

爱是具有多种形式的,爱是没有具体范畴的,只要心中有爱,行动随爱,时时献爱,我们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学生的尊敬。教师用博大的宽广的爱来包容学生的一切,体验学生的一切。多尊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多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多期待、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让他们没有高矮,贫富之所想,没有好坏、奖罚之所思,生活在平等互助的团队里,成长在团结奋进的集体中。慢慢的,集体的荣誉感,集体的凝聚力会潜移默化的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孔子说:“有教无类”,我却想延伸一下,做一位教师当“有爱无类”,爱学生就是不管学生的家境贫富,不管学生的天资智愚,都能施予爱心。只有“有爱无类”方能显出教育者爱的无私与伟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神圣的、崇高的,像严父,又像慈母。常言道:“严师出高徒”,但这绝不是说我们做老师的要每天目无表情或板着脸孔对待学生,而是把培养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同关心爱护学生揉合在一起,把自己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学生身上。“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也就是说,从爱护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出发,严格要求而不责备惩罚;有父辈的威信,更有大丈夫的胸襟,面向每一个学生,学习上给予辅导,微小的长处给予肯定,稍有进步给予表扬,遇到打击给予保护,遭到挫折给予安慰,犯了错误耐心教育,安排工作给予信任,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自我,从而消除紧张心理,缩短师生的距离,使教育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富五车的教师,当是有尊严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优秀的教师肯定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学生之所以崇拜老师,除去尊敬老师的高尚人格外,还在于他们能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得到指点,受到启迪。一个没有丰厚而广博的学识的教师是不可能胜任教书育人工作的,更不可能有魅力。

自古以来,人类教与学的知识就分两种。一种可称为“普遍的知识”,它们往往和实际利益与运用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关系到人类对自己,对世界,对自然和宇宙的一般认识和理解,即现在一般称为“基础理论”的东西。它们虽然不能产生实际的利益,没有实用价值,却对于人性的完善和提高,以及人类文明程度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种则是“实用的知识”,也可称为广义的技术。这类知识与社会需要密切相关,具有广泛的实用性,给人类带来直接的利益。

显然,这两种知识都是一个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但是作为一个教师,真正能吸引学生的,对学生将产生终身魅力的,还是第一种,一种人文科学知识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不足的教师,永远成不了“教师”,成不了“名师”,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教书匠”。教师只有具备了符合自己知识水平、个性特点、审美情趣的教学风格,才能使自己的实力与魅力得以充分显示。不管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还是偶发事件的处理,教学语言的运用,都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斟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创新,巧妙有机地结合知识传授,展现自己的情感、意志和人格力量,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

有思想的教师,当是有尊严的。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教师”与“教书匠”的区别就在于,作为教师,他一定要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这理解和思考哪怕是一点一滴的,甚至于是另类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敏锐的人。践行自己的教育思想,就是维护自己的尊严。教书匠,除了教书,他是不会去思考和积累自己的东西的,他关注的最多的是,教参上怎么说的,考试是怎么考的,教参上没有的不能讲,不考的东西不能教。自己的有无尊严取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好坏。

有思想的教师,是喜欢与人交流和争辩的。因为他们明白:“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生人将有两种思想。”交流与争辩,会使他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深刻,思考更全面,行动更科学。

有思想的教师是喜欢标新立异的,因为在他们看来,教育不是死板的,而应该是灵动的;教育是不可能有模式的,有了模式,也就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是不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的;教育不是万能不变的,教育需要不断地变换手段与方式,才能适应变化着的世界,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教育是因人而已的,对不同的人采取的教育方式是应该有区别的。所以,有思想的教师,会时时刻刻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以更好的适应自己的工作,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教育的尊严,因为他们更知道,自己的尊严,是和教育的尊严联系在一起的。试想如果连我们所从事的教育都没了尊严,自己又何来尊严呢?



想要尊严的人,往往是得不到尊严的;靠别人施舍的尊严,其实也就没了尊严;靠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的人,或者唯我独尊的人,是最没有尊严的。自己的尊严,只有自己给予,这样的尊严,才是尊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23:02:45 | 只看该作者
“评教”为什么成为一个问题

——木云先生网上对话实录

乌有



  凌宗伟先生在网上发起了这样的讨论:这样评“教”,会评出什么?我被邀请参加,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莫余: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要基于分享,而不是基于竞争。这才是教育,不要把工业化的评估引入到教育中来。

乌有:我同意莫余先生的意见。评价教师,尤其用那种量化手段把教师分成三六九等所谓的目标管理,简直就是对教师的污辱。校长与教师本来就应该是同事合作关系,不应该视为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否则,校长成了工头,教师成了流水线的工人,学生自然就成了“加工”的对象;这还是教育吗?只有斩断高考升学率对基础教育的评估的“焊接”,才可能会让基础教育回归到真正的公民教育上来。基础即便用考试量化教育,也只是“达标性”的水平考试,而不应用模拟高考的“选拔性”来刺激师生的“竞争”意识,将人驱赶到丛林中去。在没有摒弃高考升学率对基础教育的“强奸”的情况下,基础教育评估的问题,我以为,都是伪问题。

木云:也就是说,在高考废除以前,在很多平民子弟还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之前,老师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吃大锅饭或者只按照教学成绩来分果果啰?乌有老师,这次我不同意。

乌有:我讲的是斩断高考升学率与基础教育评估的“焊接”,并非说要废除高考制度。大学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与中学公民教育(体现公平等基本文化价值等)不应必然联系;高中毕业的考试应该是像机动车执照考试一样是达标性考试,评估中学教育,如果要将考试作为评估指标,也只能是这种考试的合格率。用选拔性的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来作为评估中学教学的手段,必然会导致中学乃至小学成应试教育,使中小学成为大学的“预科”;这显然不符合基础教育性质的。现在之所以如此用高考制度捆绑中学教育,一方面是政治权力垄断教育资源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是这种科举性质的高考制度繁衍出一个膨大的考试经济利益集团在极力维护其既得利益,还有几千的科举现实所形成的科举文化观念(争在“人上人”的官本位价值取向)根深蒂固。在高擎“以人为本”现代教育旗帜的今天,如果对中国目前教育性质还没有清醒的认识,那么,所有的教育改革都不能回到公民教育的正途上来,这样,教育就不但不能构筑社会公平的平台,还将在起点上制造社会的不公。目前中国的许多社会问题,都可以在学校教育上找到根本原因,当然责任未必要一线的教师来承担(也承担不了),但保持清醒的认识,才不会为虎作伥,否则,我们则可能理直气壮地不惜把孩子抛掷在无聊的“零和游戏”的应试教育中,去接受各种反教育的折腾,进而窒息孩子思想文化的自由,扼杀孩子读书学习的热情。

木云:乌有老师,您这番道理说得不错。不过,我想问一下,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公民教育下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信念是什么?

我个人以为,关于家长、学生评议教师这种行为本身,本身就是公民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啊,呵呵。

为什么要搞这种评议,从最乐观的角度看,教育官僚也知道民主的作用了,知道重视民意了。为什么很多老师反对这种评议,正是缺乏基本的尊重民意和规则的公民意识啊!

如果我们要呼唤公民教育,教师群体首先就是要接受教育的一群。

乌有:不从根本制度上实现民主改革,只如此“民主”很可能恰恰践踏了民主。从学校层面讲,如果校长是民主选举的,并且受到教工代表大会监督,那么,就无需目前这种本质上是“挑动群众斗群众”的“文革式的民主”。从国家层面讲,如果有个民选的政府,就可能按照民意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像日本当年那样即便战后,教育的投入也会占政府开支的大头。这样,才能吸引最优秀的人做教师,教师才会真正成为最受人敬慕的职业,才能保证教师的尊严。可是中国的现实是,政府行政开支严重挤占教育经费,迫使教育成为的产业,教师成为了流水线上的工人。像我这样的人,当年压根也不是因为喜欢当教师才报考师范的,而是怀着一种考试失败的自卑感进入教师行业的,相信像我这样甚至还不如的我的教师从业者,决不是少数。这样“先天不足”,通过诸如“评教”“绩效”考核能提高其从业的崇高感和职业尊严感吗?何况这种量化本身就是教育产业工程化的产物呢?

木云:不从根本上如何如何,那就无法如何如何,这种思路是有问题的。说我们所能想到的一切,做我们只能做的那一点,也许才比较实际一点。

民主不会从天而降,要靠着过河卒子的日拱一卒的精神,贴着地面一步一步地来做。

家长、学生评教怎么会是文革式民主呢?文革式民主的核心特征是什么?家长、学生评教背后的深刻理念又是什么?

我说过,评教是一种游戏规则的制定,评教本身不承担从业的崇高感和职业尊严感的任务。还有,我觉得可笑的是,从业的崇高感和职业尊严感为什么要靠外界的条件去提高呢?这是教师教育和教师个人自己的事情啊。

乌有:第一,从理论探讨上说,应该从“根本”上去思考,问题才可能更透彻些;这不等于否定实践中的“过河卒”的精神。

第二,所谓“文革式民主”指的是一个“绝对正确的领导”组织“群众斗群众”的“大民主”;目前我所看见的评教,是由那些不需教师民主选举的校级领导组织的非常缺乏程序正义的“投票”打分,然后按照分数进行排队,有的还进行“末尾淘汰”,成了领导“专制”教师的手段,很“成功”地将“群众与领导”的矛盾转化“群众与群众”(教师与学生或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矛盾。

第三,在目前教学成绩就等于考试分数的情况下,评价教师主要指标就是考试分数,这必然强化应试教育激励下的考分“竞争”,而这种“竞争”又会进一步恶化成一种基础教育的“丛林生态”。

这里一个误区是,以为教师的工作能力就是所谓的“加工”能力,其量化标志就是考试分数。其实那些所谓夸言教出了考试“状元”的教师与学校,有哪个不是依托利用生源优势的?因此,所谓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招生时的“生源竞争”。如果真像吹嘘得那么有“加工能力”,何不多招收些考分低的学生呢?这不是更有“加工”的空间吗?其实,学生考分的取得主要靠学生本人的天赋与努力,而与教师的能耐的关联不像吹嘘的那么神乎。

第四,教师职业的尊严感和从业的崇高感,固然与教师自身有关,教师确实要自尊自爱。但是必须看到这样的现实:不少教师从业者,只是把当教师作为一般的谋生手段,远没有视其为一种事业,而这与现实社会对这职业的轻贱是密切关联的。按说,为人师表的人,应该没有衣食之忧,具有过有尊严的生活的充裕的物质条件。像当年的鲁迅,做一个小学的校长,也无需为住房操心,家中还能请得起保姆。据说,那时的中学教师平均都有四十块大洋,而警察才九块,一块大洋可买一石谷子。正是有了这样充裕的物质基础,才可能有像朱自清闻一多这么优秀人来做中学教师。可是现在,我们的教师工作积极性,居然不是源自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而要靠物质金钱来刺激;这不是很可悲的事吗?

上次到香港参观学习,我们的一位领导听说香港中学没有“检查教案”“评优评模”“考核晋级”一类的“管理”,就很纳闷,问:那你们怎样发放奖金呢?如何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呢?对方很茫然,半天才回过神来说:我当校长是不管钱的,钱是政府下拨的,我只在校长职责范围内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教师是自己选择这个职业的,没有理由不积极工作的,再说还有社会学生敬慕的眼睛嘛。说到“优秀评比”,这位即将退职并表示要到内地支教的校长说:每个教师的优秀是不一样的,怎么好比呢;大家都把自己的“优秀”发挥出來,就形成了我们这个团队的“优秀”。事后我还了解到,香港中学教师平均工资是四万港币,比公务员高,他们的工作似乎不像内地学校这么紧紧地与经济利益挂钩。作为做事业的教师本来就要超越物质利益,而社会也应该为教师能够超越物质提供物质保障;只要这样,教师才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才能自然地产生职业的崇高感。

我说这些并非要把提高教师本身职业操守的责任一古脑地推给社会;我只是想说,作为领导者,不应该苛求目前现在下的教师素质,更不应该制定那些管理企业的制度(诸如打卡坐班、检查教案、突击听课、背着教师搞学生评议教师等)来矮化教师人格。教师是需要尊重的;尊严需要尊重来培育的,善心需要善心来浇灌;而那些客观效果上表现出对教师极大不信任的管理规则,往往刺激了人性中恶的冲动,与构建和谐校园是背道而驰的。

教师本身的素质提高,应该从对教育本质的体认开始,就目前的现实而言,每个教师如果能保证不欺骗孩子,不为所谓的“教绩”去折腾孩子,那就善莫大焉。自觉地抵制应试教育给社会给民族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现在教师们最应该做也能够做的事;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对此,毫无警觉,有的还在那诸如“评教”之类“教育企业化”的“管理”刺激下,正高涨着极力维护应试教育的积极性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22 02:29 , Processed in 0.08517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