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年轻人需要一点“改变世界”情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20 00:1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年轻人需要一点“改变世界”情怀



南桥


--------------------------------------------------------------------------------

  
     
  我所在的学校是美国一并不十分知名的学校,学生的心愿却并不普通。我们有很多服务社会的项目,如“愿望井”(Wishing well),学生自发组织去非洲卢旺达等地方打井,解决当地用水问题。还有一些学生趁暑假,去南美欠发达地区,修建卫生厕所。当然更多的项目是服务于本地,比如修建失修的房屋,去当地养老院做义工等。美国很多年轻人都有一种“改变世界”的情怀,学校也积极引导,很多学校甚至把“服务式学习”(service learning)纳入了课程里,以免学生只顾学习,不顾社会的改良。美国诸如“和平团”之类志愿组织长盛不衰,也是和他们“改变世界”的情怀分不开。我们往往只看到美国人去做“世界警察”,但是很少有人去说他们去做“世界工兵”的努力。

  在“改变世界”思维下长大的人,充满朝气,愿意去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好。畅销书《三杯茶》的作者葛瑞格·摩顿森,经历了一些个人挫败后,没“改造自己适应社会”,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开始“改变世界”:他在阿富汗、巴基斯坦推广教育,将弹痕累累的石头,建作一个个学校,好让这两个落后国家的人受到教育。实践证明,他改造了世界也改变了自己。他的工作,不但赢得了当地人的信任和友谊,也得到了美国国内各界的支持,包括美国军方、国会和新闻媒体,当然他个人也获得了世界各地的认可。有这种化剑为犁、功德无量的工作,有朝一日,他就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我也觉得不无可能。

  他还引导自己的小孩,帮他在一起改变世界。他一开始只想建设教室,没想到别的,但是他找女儿征求意见。他女儿提醒说,一个学校没有一个好的操场怎么行?后来,有塔利班带着机关枪来,要捣毁学校,但是到了学校,看到学校操场上的秋千,这几个塔利班个个把机枪放下,开心地荡起秋千来。此后,塔利班非但没有捣毁他的学校,甚至还请他去塔利班腹地造学校,要地给地,要人给人,“但前提是必须有操场和秋千。”所以说小女孩别看人小,主意倒是管了大用。作者在幻灯片上做的阿富汗社会关系演化的动画演示,也是作者让自己9岁的小孩做的,结果,这9岁小孩的作品,被拿去在美国国会和五角大楼各地展示,议员和将领们听得十分认真。作者还说了一个同样人小心大的小男孩,叫扎克,要步行横贯美国,筹钱帮助欠发达国家建造学校,还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叫Pennies for Peace(硬币换和平)。基金会有董事,所有“董事”年龄都在18岁以下。

  美国很多小孩子,从小要“改变世界”。这当然也是西方人的自信所致,但我发觉,这也正是我们中国年轻人目前缺的。我以前上一研究课,老师让我们出去找地方做项目,有国际学生说自己初来乍到,找不到地方。老师笑说:你们怎么不跟我们西方人学学?我们跑一个地方呆上几个月,不但回来会写书,甚至还可能把这地方搅个天翻地覆。

  而今社会,受功利式文化影响,“改变你自己适应世界”的论调十分通行。古代知识分子尚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说,但而今成功学横行,一些世故人士,连“独善其身”的风气都不鼓励,而是提倡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自己,落入彻头彻尾的阿Q主义。其实这思路是不对的:如果我是对的,为什么我要改变?就算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别指望改变我。

  梁启超先生老早就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时下正是学生毕业之计。而今的大学毕业生自我意识、权利意识、公民意识越来越强,应重塑信心,莫要再延续前一代人遭到打击之后的世故做派了。如果对社会不满,我们可以借用维基百科的一个说法:去修理它(Gofixit)

  年轻的人们,振作起来,去改变这个世界吧。



南方都市报评论周刊     2010-7-1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5 21:14 , Processed in 0.0881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