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有“小国寡民”之梦/ 沈丽新
读张文质先生主编的《迷恋人的成长――20位教师的课堂发现》一书,王金龙老师提起了美国教育家博耶的一句话,很让人感慨!
“当班生数超过30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
密密麻麻的桌椅、密密麻麻的人头,随时都可能发生的鸡毛蒜皮的“纠纷”、批改不完的作业,教师要怎样,才能维持教育状态和教育情境的不消失?
今天下午的时候,还跟合班的班主任说:真惭愧我还是会把赵嘉瑜和赵霞绮搞错。
惭愧的同时,何尝不是满怀的辛酸?一年半了,我竟然还是会对三个班中的很多孩子停留在只是一个名字的阶段。如果此刻,要我对着三个班的学生名单,让我给每个孩子非常个性化的评价,恐怕我真不能!那些主动开朗的孩子,因为愿意积极跟老师接触,我对他们印象很深;而印象最深的还是每个班的学困生、态度差的学生。还有中间地带的许多孩子,我真的没有真正认识他们,尽管,我认识他们的字迹,了解他们的分数。但认识一个孩子,能够仅仅停留在分数上么?那些停留在教师记忆灰色地带的孩子,其实是多么的不公平!
可是,我真的没有时间。除了上课、批作业,我已经把备课、做课件都带回家了,还是没有时间去真正认识我的学生们。
很自责。
他们的班主任一定能比我认识他们多一些,我相信;也一直很羡慕。
他们可以很骄傲的宣称着:我的宝宝们、我的孩子们。可是,那148个孩子,只是我课堂上的学子,却不是我真正意义上亲密的孩子们。每届毕业的学生,他们最牵挂的,也只是他们的班主任。要叫人多么惆怅啊!
可是,我能怎样做得更好呢?
薛瑞萍老师出版的书《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让我念念难忘,或许也是我的梦想:给我一个班就好了,我一定能够认识每一个孩子?
徐莉老师的《能说的,都不痛》一书里,反复念叨着她的“小国寡名”之梦:只希望学生人数少一些再少一些。何尝不是我的梦?
据说:国家十配套的检查标准,学生的课桌椅必须离黑板2.5米。
多么奢侈的2.5米啊!
博耶其实还说过:学校的规模应该控制在学校里的每个人都能彼此叫出姓名。
真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但是,小林宗作先生实现过这个梦想。他的“巴学园”里每个孩子都彼此熟悉,让小豆豆念念难忘。
带着“给我一个班”的梦,带着“小国寡民”的梦,继续等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