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注小学课堂互动中的“局外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 21:5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注小学课堂互动中的“局外人” 【转】


       在小学课堂中,一些学生由于先天素质或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会出现游离于课堂教学边缘的现象,成为课堂互动中的“局外人”。“局外人”的角色遭遇轻者带来学习成绩的下降,严重的则会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行为品质的培养造成障碍。作为教师不但要明了学生身处局外的原因,更要帮助学生转变“局外人”的现状,使他们顺利的完成学校教育的社会化过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课堂中的教学互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各种互动形式层出不穷,互动的优劣也成为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不可否认课堂互动是学生内化社会文化,提高学业成就的重要方式,但同时它也是学生个性发展、自我认知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必要途径。课堂中的学生通过与教师及班级其他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和模仿,获得一定的社会性发展。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和适应能力并不相同,同样的互动过程带来的社会化程度就会出现差异。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经常游离于课堂互动的边缘,容易造成学业成绩的下降,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自我评价偏颇,人际交往障碍以及行为失范等社会化不良状况。教师应当尤其关注这些课堂互动中的“局外人”,使他们顺利地完成学校教育的社会化过程。

一、“局外人”的角色表现

欧文•戈夫曼在他的“社会戏剧”理论中这样定义局外人的角色:“假设以特定的表演作为参照点,我们根据功能区别出三种关键角色:作为表演者的角色;作为接受表演的角色;以及既不参加表演又不观察表演的局外人。”“局外人既不知道表演的秘密,也不知道表演所建立的现实外表”。[1]如果我们把现实中的小学课堂也看作是一个戏剧现场,里面不乏轮番上演的激动的表演者和热情的观众。“局外人”角色是指那些既不参与课堂互动,也不明了互动内容的学生。在小学课堂中这样的学生虽不是多数,但如果不能得到教师应有的关注与及时恰当的处理,不论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请看下面的画面:

①任凭老师在讲台上怎么激情澎湃,下面的某个角落里,仍然会有学生充耳不闻,他或者侧头向着窗外,或者低头干着自己的事情;

②老师又宣布小组活动了,但她从不在自己的小组里发言,因为只要她一说话就会招来大家的不屑和指责。但是教师巡视时同学们并不表现出来,老师似乎发现了,却也没有办法;

③新的数学老师一来,他就看不顺眼,他讨厌她一副古板的面孔,而她也厌烦他凡事强出头的毛病。自从有一次他故意捣乱惹得她在班上大发脾气之后,师生关系就十分紧张。很多时候他干脆不听课也不参与,她也不闻不问……

这些身处课堂边缘的学生由于脱离了正常的课堂活动系统,会逐渐演变成为课堂互动中的“局外角色”。而这样的个体其实并非“真空”存在,他们时刻与班级中的其他成员发生着相互作用,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瞬间改变整个课堂的面貌,对于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二、“局外人”角色的成因分析

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即使他们有时会由于承担任务的不同而扮演不同的角色——或者是众人瞩目的“表演者”,或者是观看表演的“观众”。但是在“局外人”的眼中,课堂里既没有自我展示的机会,也缺乏适宜发展的空间,成了不得不去的地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刘云杉等人曾对我国小学课堂中学生角色的形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影响学生角色形成的四方面因素:即性别、成绩、人际地位和班级职务等。[2]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局外人”角色的形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可以称为自我疏离型。初入学时,极个别的学生由于认知风格或兴趣偏好等原因暂时还不能适应课堂教学模式,又没有形成一定的班级归属感,所以会有自我脱离课堂的情况发生。《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小豆豆最初的表现正是这种情况的写照。上课的时候,“小豆豆离开桌子,站到窗边往外看。”“突然,她大声叫到:‘你在做什么?’好像是在向谁问着什么。……老师走到窗前,原来是燕子。”[3]而到了三年级,会出现所谓的“三年级现象”,是指随着学业加重学生的成绩逐渐拉开距离,厌学情绪开始产生。成绩不良造成的参与难是这一时期“局外人”形成的主要原因。这些学生即使有听课的愿望,也会因为无法跟上进度而出现开小差的情况,而老师为了班级整体需要通常也无法全面顾及。

第二种可以称之为同伴群体中的嫌弃儿,他们大多处在非正式群体力量极为强大的班级,由于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地位低下而导致不愿参与或不敢参与。造成被孤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来自于家庭教养方式的偏差,也可能由于学生自身的某些缺陷或班级风气问题。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分层往往比成年人想象的还要严重,且对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中间自然形成领袖人物和追随者,而那些不被领袖人物喜欢的人相应地也就成为了被排斥者。在不健康的同辈文化中后者经常遭人耻笑,辱骂,处境十分不利。以往的研究认为嫌弃儿多发生于男生之间,但新近有研究者发现,这种情况在女生中间尤其明显,只是由于方式比较隐蔽而被称之为“关系暴力”现象。所谓“关系暴力”,就是企图通过操纵和破坏人际关系,使当事人感到被孤立于社会关系之外的一种暴力行为。如通过拉帮结派,对对方进行诽谤、中伤,刻意孤立对方等。[4]这些“关系暴力”的受害者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大多会出现自我概念混乱,社会认知较差,信任感缺乏等问题,严重地干扰了他们对于课堂的积极参与。

第三种情况可归为师生关系的原因,多发生于小学高年级。进入五六年级,学生的社会知觉能力逐渐加强,但往往又缺乏对于事物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偶尔就会出现人际认知上的偏差。如心理学上所谓的“晕轮效应”,是指仅仅依靠对某人某一方面的了解来决定对他的好恶。例如,有的学生因为老师在课堂上多提问了某个成绩好的学生几次,就认为这个老师偏向成绩好的同学,从此便开始讨厌他,不再喜欢上他的课。而这时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觉察并加以修正,往往会造成师生之间的误会,有些教师不明就里,以为学生故意找麻烦,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师生冲突。

三、“局外人”角色有何危害

互动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然途径,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每个人都不可能离开与他人的交往而独自生活。杜尔凯姆就曾经提出:人的人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既不可亵渎也不可侵入,而同时最大的善是与他人的交流。[5]儿童自进入学校教育阶段,课堂就成为其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局外人的角色却给这种本应正常的社会交往带来了障碍。

首先课堂参与度的降低影响了学生对于课堂资源的充分利用,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业成绩的下降。在史清敏等人的研究中,揭示了小学生课堂自我表现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得出学业成绩与学生的自我表现呈显著正相关的结论。[6]成绩优秀的小学生往往课堂参与度最高,而那些在课堂互动中长期处于“局外人”角色的大多成绩不佳。

其次,与同伴群体的紧张关系使学生被迫与课堂保持距离,逐渐导致自我安全感与班级归属感的降低。每个学生在课堂社会中都会产生安全与归属的需要,对于课堂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是促使他们积极加入班级群体,并在群体中获得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需要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满足,学生会出现胆怯、过度敏感、社会适应不良等状况,严重的还可能造成人格发展的畸形。如有的关系暴力的受害者,为了赢得自己在班级中的一席之地,百般无奈下甘愿给非正式群体中的所谓“老大”人物当马骑,以求得大家的认同。[7]

再次,课堂中学生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期望、评价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认可,反观着自我,形成库利所说的“镜中我”,实现对于自我概念的把握。积极的互动引导着正向自我概念的建立,反之,恶性的互动只能导致消极的自我意识。游离于主流体系之外的孤独感会极大地影响学生正向自我概念的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学生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情绪,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甚至不再产生继续努力的愿望。

四、如何实现由“局外人”向“剧中人”的转变

   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堂生活是迈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课堂互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他们身心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尽量照顾到课堂中的每个学生,尤其关注那些经常游离于课堂边缘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到学校生活的价值和准确的角色定位。

1、了解学生的成长史,找到学生身处局外的原因

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类似的问题,不要急于给出解决策略,重要的是先搞清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区分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重要一点就是专家型教师倾向于寻找事情背后的原因。小学生成为课堂中的“局外角色”,通常与他们以往的家庭教育,学前生活有很大关系。例如,高孤立性行为往往伴随着高攻击性行为,在班级里受孤立的人课外也许最容易在同伴面前显示威风。所以,教师要想解决“局外人”的困境,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他会脱离课堂?为什么他会被孤立?他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样的?他以前的在校表现怎么样?他的性格爱好是什么?等等。了解了这些缘由之后才能有目的性地解决问题。

2、转变教师传统的领导者角色,建立师生信任关系

教师作为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价值判断也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局外人”角色,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在不同场合给予恰当的肯定,这不但会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还会影响其他同学对于这些学生的看法;其次,要经常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查,做到言而有信,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教师的信任和关爱会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自愿地向教师靠拢,听取教师的指导。

3、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提升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

课堂互动形式的选择十分重要,教师尤其要注意良性的互动。所谓的“良性”互动包括两点:一是适时选择一些有助于提高参与不良学生积极性的活动,比如更有利于学生表现自我特长的问题,更容易使学生取得成功的形式,不断成功的体验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心理基础。二是在生生互动中,尤其是以小组讨论为主的过程中,要注意小组成员的划分、组中角色的安排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等。人是在与他人的相互比较中获得自我概念的发展和自我价值感的确立的,太过相形见绌的对比不利于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建立。良性的课堂互动对于“局外人”角色的转变尤为重要,它会使学生获得一种比较稳定的自我价值感。而只有当学生在课堂中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这堂课对于他们来说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4、反馈的及时和评价的侧重

对于教学效率的追求使很多老师面对学生的回答时缺乏及时准确的反馈与耐心的等待。尤其对那些不十分准确的答案,教师的反馈往往模棱两可甚至不作解释。这不仅阻碍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会让学生产生教师不尊重自己的感受。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局外学生”的情感需要,意识到互动的过程对于双方以及第三方的心理影响。反馈中不仅要有对正确回答的肯定,更应注意对于那些不准确或不完美答案的分析、鼓励与期望。准确地反馈有利于学生全面的自我认识,而积极的评价会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

参考文献

[1] 欧文•戈夫曼著,黄爱华、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 刘云杉:《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角色探析》,江西教育科研,1997年第4期。

[3] 黑柳彻子,赵玉皎译:《窗边的小豆豆》,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8—10页。

[4] 郭华:《教学社会性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166—169页。

[5] 埃米尔•杜尔凯姆:《社会学与哲学》,D•••F•波科克泽,伦敦:Cohen&West,1953年,第37页。

[6] 史清敏,金盛华等:《小学生课堂自我表现与自我概念、学业成绩的关系探析》,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5期。

[7] 参见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64—172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5:36 , Processed in 0.14307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