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每一个学生,当成教育的全部
任玲2003.8.8
新生录取完毕,我们开始了入学前的家访工作。
顺着狭窄的乡间小道,我们一路颠簸,来到村子里。
没有电话,没有门牌号,找起来很不容易。让人高兴的是,问到乡亲,只要说:“我们找考取曲靖一中那个孩子。”就合村子人全知道,忙着给我们指路。看我们的车到了门口,很多人都面露羡慕之色。我们下得车来,走进堂屋,只见堂屋正面的墙壁上,整整齐齐地贴着兄弟俩的奖状,有优秀干部的,三好学生的,书法比赛的。看得出来,那是两个儿子的骄傲,也是这一家人的骄傲。那些奖状,让这个简陋杂乱的农家堂屋显得格外亮堂!稍显贫寒的家境衬托之下,这奖状代表着的一家人的奋斗精神,似乎更让人油然而生敬意,这堵贴着奖状的墙壁,也明显地昭示着一家人无限美好的未来。
我们深有感触的是,这对憨厚朴实的农民夫妇虽然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教育扶持孩子的意识让人钦佩。他们无疑是孩子的第一任优秀教师。那些奖状,是父母劳累之中的欣慰,它们是孩子斗志松懈的警示牌,它们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与家庭所有喜怒哀乐的关联,它们是孩子每天面对的目标,是全家人共同的希望……
我们一路走过去,凡是能找到的,都去了。
有母亲已经下岗的家庭。母亲朴实地说,我们支持他,只要他能好好读书,再苦也要供他。
有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父母同样自豪地规划着孩子的未来,大有孩子能飞多高,他们就支撑多远的豪气。
所到之处,家长都眉开眼笑,不停地感谢着老师,夸赞着孩子,表达考进一中的自豪感。
孩子们呢,又是个个性情不一,招人喜爱。这个开朗,那个活泼;这个憨厚,那个机灵;这个秀气,那个俊俏。唯一相同的,就是满怀信心的神情,就是成功带给他们的喜悦。准确地说,这些孩子实现了他们自己人生的第一梦想,获得了九年寒窗的最高荣誉。他们未脱稚气,满怀信心,坚信给他一个杠杆就可以撑起地球。他们把以往所有的付出变成一种新的期待,手握那张通知书,满心是阳光。
也许是受到孩子们的感染,我们的心情也格外舒展。
但我还是分明感觉到了,每走完一家,我的心就多了一分沉甸甸的感觉。
突然感觉自己的责任是那样重大,尽管我不是校长,不是任何一个职务的领导,我知道,这是普通的教育者沉甸甸的心情。
沉甸甸的心情之下,想起一桩旧事。
去年陪亲戚到中医院看病,偶然间遇到一个中年男子正赞不绝口地夸自己的孩子,说自己怎样地寄予他希望,他又是怎样用功,怎样的优秀,最后又是怎样地考取了省中医学院,还说将来孩子肯定能继承祖业,把家传的中医继续下去。他说话的时候,一脸的自豪,一脸的幸福。后来竟然发现他说出来的那个名字正是我上过语文课的一个理科班的学生!说实话,在老师心目中,这个学生实在不能算优秀,甚至是倒数十几名,如果拿分数来论的话。他考取的也只是一所很普通的学校。我当时最深的感慨是:那五十几名的孩子,是这个父亲的全部期望,是这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啊。在父母心目中,无疑他是最优秀的。
是的,在老师眼里,他不是全部,他只是六十、七十分之一。甚至很多时候都被忽略了,因为他沉默寡言,因为他从来不违反纪律。甚至,他只是一个后进生,他不能考取名牌大学,无能争夺状元的桂冠,有些科目还要把老师的平均分往后拉一拉。但,他竟然是父亲期望的全部,是家庭梦想的全部!
想起这件事,是因为面对这些新生,内心有些愧疚。
是的,在我们很劳累很用心但可能很失望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用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这一届不好,还有下一届。这个班不好,还有别的班;这个学生糟糕,还有别的学生优秀……这一聊以自慰的方法,实际上是对某些孩子产生放弃念头时的借口。尽管我深知没有那个老师会成心放弃自己的学生,但我们眼里毕竟有几十号人,几百号人,他们无论如何也真的是课堂里的几十、几百分之一啊。
而现在,走过这一个个家庭,面对这一些踌躇满志的孩子,我想我再没有任何的理由和借口了。在新的学期尚未开始的时候,在我送走了一届毕业生又面临新的生命的时候,我所面临的工作应该是:
如何让这些优秀的孩子,在这三年中收获真正的成长?
如何让满怀期待的孩子在这三年甚至一生,都感觉学习是一种其乐无穷的幸福?
如何让每一个从你眼前走过花季的孩子,感觉到成长的快乐,觉得这三年的成长,是他一生的导航?
如何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最大的成功,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如何让每一个活泼美丽的生命在这里留下最美好的记忆?
……
从这一刻起,我想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每个学生都该是你工作的全部。
他不是这个班的六十分之一。
他不是这个年级的一千分之一。
他的成长,是他人生这一季节的全部,是他家庭的全部,是老师工作的全部,也就是教育的全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