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语文的现实态度
赵福楼
严华银有文,谈语文教学目标的虚化和不可测量问题;唐建新有文与韩雪屏商榷教科书是否要体现程序化知识,以为如此坐实语文学习,即明确规定语文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有堆砌和增加负担之嫌,主张教材简化。
这两篇文章可对照阅读,体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语文教学研究思维:前者以为语文教学一定不要虚化,语文老师在一节课具体做什么和能做什么要清楚,所谓一节课就能收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说法不可测也就不可信;而后文则批评语文学习要有程序知识,即要指明一节课要学什么和怎么学。
我无意讨论孰对孰错,也不去对唐文所研讨的上海版教材是否具有可行性进行校正,这是我此文关注之外的问题。从两文和两个研究者的讨论,可以透视目前语文教学讨论中的不同思维。两位都是有成就的同行,也是我很敬佩的学者,所言从各自角度看都有理据。然而,两位形成不同思维的基础是两者对于语文持论的态度和视点很不同。唐老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尤其看重了语文的人文特色;而严老师则用现实的眼光,警觉了一些看似很好而不好落实的说法。
我们在语文教学研究中,到底需要一种什么眼光,这是在理论和说法之外的基点问题,如果大家在语文教学研究到底要什么和能做什么上没有共识的话,那么就会形成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自有理而不能形成共同推动力。在学术争鸣上,我们最为欣赏春秋战国,似乎有那么多的流派和思想,很多相左,但是因为有共融性和彼此在学术上的尊重,所以造就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次空前繁荣和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在看到类似优势之外,我们用后来人的眼光看,就会发现其实对于当时社会而言,这些学说代表了当时各自阶层的基本利益,而很多不是具有可行性的,在当时社会也不会产生积极性效应。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研究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大家都说要建设新语文,但是怎么建设?没有共同的思维基础和思考基础,即在能做什么上不能形成共同认识的话,语文教学的困惑与现实问题还会延续百年而不得解决。我们都在圈子里,大家容易把语文的学科功能和老师的基本教学能力都虚化和美化,似乎什么都有必要干,什么都可以干。
承认语文的学科功能有限,就是一个现实的态度。就上海而言,其优质资源的基础很好。教材又可以选择,若能把课本之外的应试类练习减少的话,给课文之后的练习做些增容不是不可行。而对大多数地区和学校而言,过高的要求和标准是学生不堪承受的。
教材可以多样,其实难以比较优劣。所谓用教材教,就是承认教师教学要依据教材,但是未必要对教材原貌进行呈现。因为学生的学习条件和教师的教学条件差异很大,你觉得不适应的设计,不可行的设计,在特定区域和学校就可以实现。从教材编写原则上我赞成两点:
一是,要有适用学生和教师的基本考虑,体现一定的特点。没有最好的教材,但是教材的适用对象非常明确,能给这类教师和学生提供最好的支持和服务,就是很好的教材。至于,因为教师和学生的程度不平衡,有人叫好的教材可能对于其他是不适用的,我们也觉得从教育的整体衡量也是取得了最优化的设计效果。那些不适用处,教师也可以进行自己的取舍和变通,形成适用性的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最好的教材,但是有最优化的设计与最优化的教学实施。我们在关注教材的时候,不能期望于一切都是完美的,是适用所有学生所有教师和所有学校的。如此,就能理解把教材的服务对象做明晰化处理的价值所在了。
二是,要有对语文课程的功能定位的基本认识和基于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和程序做出预定和规划。这就是所谓语文课程本体知识具体化的问题。一提这个话,颇有人要感到背离了语文人文的价值和特点,其实所谓语文课程发展的科学化与人文价值的实现并不矛盾。一个没有具体规划的课程,就由着编写者把一篇篇不同的文章收入教材,而形成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和学生学习的共同基础,这一定不是可测量和可评估的语文,关于其教学效益便无从谈起。也许这种清晰化的知识呈现未必科学,未必有效,而优秀教师也觉得受到了约束,不利于自己个性教学的施为。这也是客观面对的问题,但是已经不是现在所讨论的语文教材要不要呈现知识的问题了,是怎么应用教材进行适用性教学的问题。而且我们应该知道,对于有创造力的教师而言,他的教学是不需要做出更多规定的。这些预定就人为克制了其创造力的发挥,并把语文教学限定在一个局部范围。这是不利的一面,但是面对这个困难的是一部分优秀教师,他们的教材实施处理能力和教学应对能力是很强的。在使用教材中最感到困难的是大多数教师,尤其普通的教师,他们最困惑于教什么和怎么教。现在很多人被一些漂亮的课给蛊惑了,以为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并能使每一节课都能漂亮。这又是一个美丽的虚拟情境。不漂亮的课是教师教学常态,这样的课和上这样课的老师面对什么问题?这是我们最需要关心的。离开教材编写中对于这种教学基本层的关注,教材要实现利于教师教和学生学就无从谈起。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王荣生要编写傻瓜教材的初衷了。而严华银老师看到了三维目标的虚化问题,也就是找到了一个解决的基本点:就是基于现实教学和基本课堂形态,我们能够充实课堂的内容可能很多,除了实现学科的工具属性之外,还有大量人文信息,包括人文教育的内容可以进入语文课堂。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在有限的时间内,一周四五课时,一课时45分钟,学生的投入精力有限,教师的教学专注和教学能力都有一定限制,你能基本实现什么目的,这是必须要考虑的。否则,一些预定的美丽是永远不可能在教师大面上得到实现的。语文学科学习需要关注三维目标,这是不错的,而且无论怎么看待语文学科,没有了人文的感染和人文的感召,教学就失之趣味,但是这些衍生的发散一定要基于一个事实:学生一定完成了既定的语言学习中的预设知识和能力的构建。我一直以为工具性,尤其是语文活动中体现交际性的语言功能实现的语言知识的理解、运用和积累,才是语文学习中最核心的内容。此外,教学有余力,可以让学生的思想飞得更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