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打 鸡 蛋 文/李一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20 06:3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打 鸡 蛋



澴川乡情之四 《打鸡蛋》

  下乡到五桂当知青五年,教了差不多有五年的书。
      我是1970年12月下乡的,先上汉北水利工地干了三月,扎扎实实锻炼了90天。大队书记见我劳动能吃苦,又有点文化,觉得是个好苗子,加之春节后开学在即,就急召我回村担任大队小学的教员。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遭遇过三年“自然灾害”,人们吃不饱肚子,生育基本停止。从1963年开始,农村生活有了一定好转,人口生育高峰自然也到来了。1971年初,我们村及附近湾子达到上学年龄的小孩子特别多,急需解决适龄儿童的入学问题。
      我插队之前,大队本没有学校。为了不让这么多的孩子辛辛苦苦跑远路,大队就考虑办自己的学校。于是乎,我成了学校的创始人之一。
      与孩子们相处了五年,我把我的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农村的少儿教育事业。也与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建立了相当深厚的感情。当时有一部动人的电影叫《山村女教师》,我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一点不比电影中的描写差。1800个日日夜夜发生的故事,三天三夜肯定讲不完,其中许多情节完全能用“可歌可泣”来形容。
      各级政府给了我许多奖励和荣誉,乡亲们更是把我当成他们自己的孩子。农村社员的生活过得挺艰苦,但无论哪家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总有学生带一些来给我尝。我到某湾子办事情,也总有社员拉我到他们家做客,一定要吃点喝点什么才放我走。乡亲们的热情、客气让我盛情难却,也让我为每回的家访大伤脑筋……搞得都不敢去了!
      孝感农村有好客的传统,也有一套待客的礼仪习俗。别的先不说,单是这简单做客都大有讲究。
      我被乡亲们拉进门后,主人连连说:“走累了,歇哈…歇哈…,烧点儿茶喝哈再走!”
      这时,你千万不要以为真的是喝碗茶……几分钟后端上来的,是一碗热气腾腾、清香扑鼻的糖水荷包蛋!
      这荷包蛋,晶莹如玉,白里透红,个个像元宝半沉半浮于糖水中,小汤匙轻轻搅动,“元宝船儿”便沿碗边沿划行,摇出你的口水,荡起你的食欲,再闻闻那略带稻香的甜味,没张嘴喝就先醉了。
      咬一口荷包蛋,蛋黄也跟着走了半边,口水也得赶紧嗍收一下,免得掉到碗里难为情。烧得好的荷包蛋似洁白的饺子形状,蛋白刚好裹住蛋黄。透过蛋白皮,隐约能看到蛋黄的红色轮廓,就像幼儿的脸蛋。蛋黄软而不稀,火候恰到好处。
      有时,热情的主人会在甜甜的荷包蛋碗里放两勺水酒(米酒),或是一两块软软的糍粑,再撒上一点白胡椒粉,那味道就更加诱人,让你欲拒不能!
      这时,可不能苕吃哈胀,吃荷包蛋是有学问的哟——你得数清楚你碗里的“元宝”个数,并观察主人家有无小孩子在家!
      孝感的规矩,在有小孩子的人家做客吃荷包蛋,应该留一些“元宝”给主人家孩子。民谚且称“一个不尝,两个骂娘”。那么你碗里的荷包蛋至少打有三个。三个荷包蛋,要么全吃了,要么不动筷。因为留一个吃两个是“骂”了自己,留两个吃一个是“骂”了主人。但完全不动筷吧,又怕主人说你瞧不起他。最后推来推去,实在为难!四个、五个荷包蛋就好办多了,尝也尝了(解了馋),留也留了(有面子),娘也不挨“骂”。
      吃荷包蛋时,主人不陪在桌边,主客之间也不对话。客人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坐在堂屋的八仙桌边,小声哧溜地吃。见有小孩子,客人会向主人说:“吃不了!拿个碗来。”主客推让一阵,主随了客意,取出一小碗,客人拨几个荷包蛋留下。客人这才放心吃完自己碗里剩下的东西。吃完之后,客人将筷子并拢放置于碗边桌上(千万不敢搁在碗上,那是对主人的大不敬),旋即离桌落坐于旁边椅子,主人这才撤下碗筷,主客重新拉话。主人家内人则准备正餐。客人如不愿再打扰主人,遂告辞。主客又得拉扯半天,看谁先“投降”……。
      三个荷包蛋是一般的敬意。碗里荷包蛋数目越多,说明你受敬重的级别越高。级别最高的为七个荷包蛋,表示特敬,只有主人家最贵重的客人才能享受这个待遇!
      招工进城后,我曾数次回到乡下去看望我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进到每一家门里,拉不了两句家常,准要“烧茶”——打鸡蛋。一碗荷包蛋热情洋溢地来到我面前,数目不是五个就是七个,偏偏这时往往寻不到主人家的小孩子。我推也推不脱,赶也没处赶,只得全数吞下。走了四、五家,早已把我胀得说不出话,哽得“白眼睛直翻”。
      ……虽然如此,我还爱去五桂乡下,还爱那里的乡亲们,还爱吃香香甜甜的荷包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25 23:39 , Processed in 0.07817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