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观课从“情、理、智、趣”四点出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14 18:3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观课从“情、理、智、趣”四点出发
来源:教育科学论坛


  许多老师在听课时多多少少总会有这样的经历:坐在教室的后排,有点腰酸背疼,有时一阵疲累袭过,不免是呵欠连连。如果不小心碰上了蓄谋已久的“教案剧”,之后,又撞上假模假式、假言假语的评课——真是无聊透顶。我们因此会疑问:听课的意义何在?其实,就是面对真朴的原生态课,假如无法做到胸有成竹,以长善救失、兼收并取的态度来对待,我们呆在教室的一隅也会渐感茫然,以至于觉得索然乏味。



  怎样才能使听课活动变枯燥无味为让人乐此不疲呢?在多年的听课与教研活动中,我发现了观课与分析课的奥秘:情、理、智、趣。



  情



  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称,教育是一门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用马克斯·范梅南的观点来说,教学就是即席创作。那么,听课就是艺术批评与鉴赏。这就喻示:听课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活动。然而反思我们平时听课的状况,更多是机械的感观录入,而不是思维与精神的主动参与;更多是对师生交流活动的监视与裁决,而不是心灵、情感融通的见证与欣赏;更多的是把听课当成与己无关的任务,而不是提高专业素养的良机。



  叶澜教授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并认为上课是师生生命共享、精神相遇的弥足珍贵的一段人生经历。同样,听课也要作如是观。只有将自己的情感诚心投诸课堂,你才会为自己培植更丰厚、更美好的情感;只有把心浸入课堂,你才会为教材中的内容感动不已,对教师的教学智慧羡慕不已,对学生的感悟赞叹不已。不断吸取来自课堂深处的营养,听课者渐渐地就会习与知长、心与化成。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在《唇舌的授权》一书中告诉人们:“我看教育的三个视角:纯粹学理的;实践的;跳出圈外的。但是,当泪水遮住双眼时,什么都看不到。这时候便是默然和反躬自问。”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伟大的教育家及优秀的教师都是在观课中诞生的!都是在情感的酝酿中“采日月之精华,吸众人之元气”,功到自然成。



  同时,情感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评判的标尺。凡是尊重人类高尚的情感,以情感人,教书育情的课堂就是我们的心灵的栖居地;凡是无视或亵渎纯净圣洁的情感的,任凭目标多么冠冕堂皇,它都是反教育的。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描述他观察到的一个课堂片段:一个孩子因为外祖母——他生活中最亲的人——去世而在上课时思想不集中受到老师批评时,同桌的学生把这一原因告诉老师。老师却冷淡地说:外祖母死了有什么关系?外祖母归外祖母,但是学习必须认真。这句话如针一样刺入了孩子的心,他一声不响地暗自流泪。(此后,他恨透了这位老师,直到毕业)苏霍姆林斯基再也忍不住了,内心沉痛地说:“同情心,对人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教师不能是个冷淡无情的人。”③离开了情感,谈人的培养,那只是驯兽式的训练。其结果便是孽生出一些无心无肺无肝无血性的“狼狗”,而非和谐发展的人。无情未必真豪杰,无情绝对非教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26 04:01 , Processed in 0.20257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