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巧目一盼,秀口一开——文章开头佳段品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28 19:3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巧目一盼,秀口一开——文章开头佳段品赏
    □浙江省宁波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纪勇



    好的开头是文章成功的一半。古人有“龙头凤尾”之说。“龙头”一伸,全文调定,其后文思奔涌,洋洋洒洒,全随作者意愿。我们来欣赏一些独具特色的“龙头”段落吧。



    平地惊雷式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见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

    >>>评点
    这是一种平地惊雷式开头。作者要写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开头却以一声惊心动魄的嗥叫开启文章,把声音放到弥漫的夜色中,把山崖的宁静拉到动荡、危机的境地,使人不由得来探个究竟。
    第一句,写实,把可以用一个短句写完的内容,用一个长句子来呈现,与那叫声在山间产生的巨大回荡相吻合。作者用“深沉、骄傲”来修饰这“一声嗥叫”,听出了狼内心的一种情态,而且将音节由急促变得悠长,这不正与那声音相吻合么?写声音从一个山崖传到另一个山崖,用“荡漾”,有质感、动态感,那声音是一圈一圈漾开去的,把山间的回声体现得格外真切。用“渐渐”修饰“消失”,一下子就把漫长的过程体现出来了。把这声音放在“漆黑的夜色里”,增加了声音的神秘感和恐惧感。第二句,写虚,是对这声音的一种感悟,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背景下的产物。这么两句话,把狼的痛苦的哀嚎、生命的宣言与作者对生态遭到破坏的深深忧虑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抑扬衬显式

    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有到过陶然亭,这多么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之一毛。
    (老舍《想北平》,见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

    >>>评点
    这是一种抑扬衬显式开头。全段朴朴实实的五句话,前两句以假设的笔调,说要“我”把北平一一写出来,“我没办法”,这是一抑;我生活在北平到廿七岁才离开,却对北平知之甚少,二抑;就连大名鼎鼎的陶然亭,我都没到过,三抑;我所写的只是“我的北平”,那只是北平“牛之一毛”,四抑。这样谦虚,似很危险,一般只喜欢说大话唱高调的读者很可能见此等“没水平”的文章就弃它而去了。而老舍就有这样的胆量气度,就凭他这样款语漫道的笔调,细心的读者必然会想看看他的北平“到底是怎样的北平”,这牛之一毛到底是何等样子。仔细想想,北京确实很大,凭一人之力难以写尽,而你只看看“我的北平”,就足以令人心向往之。这样的“一扬”才是实际效果。



    辨异求同式

    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曹文轩《前方》,见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

    >>>评点
    这是一种辨异求同式开头。第一段,用两个问句,没有特别之处,但后三句引申,把这普通的问句变得有了令人咀嚼的味道。是呀,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一想,就引出了文章思路。归家、远行,方向相反,是异;而二者又都指向一个前提:离家,不管是现在进行,还是过去曾经,这是同。从这“异”和“同”中,得出一个判断:“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个结论一出,一篇文章的思路之门就打开了。人为什么有克制不住的离家欲望?那是怎样一种欲望?这里的“家”有没有特别含义?既然总要“离家”,那何必又要建家?任何一个问题思考透了,都有一篇文章可做。



    美景描画式

    青的山,空蒙。绿的水,清浅。吊脚楼,一座又一座,依河而建;小舟,一艘又一艘,滑过水面。虽是第一次来,眼前的景致却十分熟悉,熟悉得让我不无疑惑地想起了人的前世与今生。人生很多事要解释起来是很困难的。解释不了时,便只能往前世去想!
    (张乃光《一个人的故乡》,见长江出版集团《2008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评点
    这是一种美景描画式开头。前三句的景物描写很吸引人,这种格式有类似于诗歌的美感。前两句整齐对仗,三二停顿句式,轻快,干净;第三句自成对仗,但与前两句又有区别。第四句写对这景物的感受,即使第一次来,却感到景物是那样熟悉,让人想到贾宝玉第一次看到林黛玉就说“这妹妹我见过”,文化的味道在此显现。这样的开头,字数不多,其艺术张力却巨大。



    常中出奇式

    一提起借钱,没有几个人不胆战心惊的。有限的几张钞票,好端端地隐居在自己口袋里,忽然一只手伸过来把它带走,真教人一点安全感都没有。借钱的威胁不下于核子战争:后者毕竟不常发生,而且同难者众,前者的命中率却是百分之百,天下之大,那只手却是朝你一个人伸过来的。
    (余光中《借钱的境界》,见长江出版集团《2008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评点
    这是一种常中出奇式开头。借钱是生活常景嘛,一般人对这类事也关注不多。而按余光中先生的想法,这借钱令人“胆战心惊”,且“没有几个人”不这样。这本已显得夸张了,他还再次夸张,说“威胁不下于核子战争”,简直越说越奇,还要不厌其烦地比较借钱与核子战争的不同,还要用“命中率百分之百”、“ 那只手”“朝你一个人伸过来”,直到令人毛骨悚然。这样的夸张性描写,吊起人们阅读的胃口。文段还用拟人化手法,显得语言幽默有趣。一个“隐居”,用来写“钱”,表现了钱之主人的心理:钱不多,藏在身上的某处,这里透出爱惜之情;而借钱之人竟然连“隐居”身上的钱也发现了,真是狡猾之极,自然就引起下文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5 23:11 , Processed in 0.08105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