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说当年的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9 18:12: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说说当年的吃
(作者/珠子醇)






    东北兵团的生活总体来讲要比内蒙、山西、陕西、吉林等地的知青生活好一些。东北土地肥沃,主产小麦大豆,所以粮油都不缺少,再加上我们有32元的工资,解决了很多问题。

记得第一次发工资,所有的知青都给家里寄了20元钱,剩下了12块是我们的伙食费。第一次收到我寄来的20元钱,父母都落了泪,这其中有高兴也有心酸。

我们是幸运的,兵团的伙食还不错。第一年竟吃馒头炸黄豆,十六、七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干活累,不管男女生每顿都能吃四、五个馒头,没俩月就把我们吃得胖了一圈。照了相片寄回家,父母都以为我的脸肿了,胖得眼睛成了一条缝。

早晨总是馒头和角瓜汤(西葫芦)。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汤歌:《兵团战士爱喝汤!早上喝汤迎朝阳,中午喝汤有力量,晚上喝汤暖心房。从赵光到嫩江,一直喝到建三江,没有一个连队不喝汤,兵团战士爱喝汤!》这个汤歌成了我们兵团战士最经典的作品,人人都会说。

开始几年,我们吃饭是由每个班上的两名战士,拿着两个盆到食堂集体打饭,回到宿舍再分吃。一盆馒头、一盆汤,馒头吃剩了还要送回食堂。每天都喝汤就喝腻了,加上菜汤又是稀汤挂水没几片瓜,天冷的时候,端回来就都凉了。我们吃饭用的碗,都是最大号的圆铁碗,我们把馒头掰成块放进大碗里,加上汤,在灶火上煮。煮得像猪食似的,又烂又热,每人一大碗,趁热就吃了。更多的时候,大家最喜欢烤馒头片,切得薄薄的在灶台上烤得焦黄喷香,特别好吃。

冬天,中午如果在地里干活儿回不来,就带几个馒头凑合一顿。晚饭时常是吃馒头喝大茬子粥。虽然吃的很单调,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吃的是正经的白面,比在山西、陕西插队的知青强许多倍。

我们吃过的菜有土豆、圆白菜、角瓜、豆角、酸菜、黄瓜。这些菜都很好吃,吃了那么多年也没吃够。也许是因为土壤好,菜的味道就好,回到北京以后,怎么也找不到当年吃的那些菜的味道。

在连队,我们最爱吃的是包子,但是一般我们吃不到,那都是给地里机务排的拖拉机手吃的。他们一年四季几乎中午都在田里吃饭,每天都在田里开着拖拉机、播种机、康拜因、(谷物联合收割机)忙碌着。春天翻地播种,夏秋收割小麦大豆都要靠机械完成,所以他们非常辛苦。

机务人员每天在田里吃饭,就靠我们连值班的几个人去送。我们俩人一组,挑着水桶,一只装着水,一只装着菜或是包子。连值班有会计、文书、出纳、统计、卫生员、仓库保管员、粮食员、通讯员。我们这几个人除了完成本职工作,还要经常去食堂帮厨。剁圆白菜馅,剁好了放开水锅里焯一下、立即用凉水过一过、再攥干,就可以做馅蒸包子了,有肉和素两种。

挑着这些香喷喷、热气腾腾的包子,无论去南河还是去北大道以北的大田,路都非常远。俗话说“路远无轻担”,俩人轮流挑也很累,一走多少里,经常要穿越南林子。坐下来歇息一会儿,就忍耐不住去偷吃一两个包子,送完饭回来时,要是有剩下的包子就全部被我们“贪污了”。

连队逢年过节或者在麦收、秋收大会战之前,都要会餐。冬天吃饺子,到食堂按人数领回来面和馅,从家属区借来面板和擀面棍,大家有说有笑,一起包饺子。夏锄大会战之前会餐还能喝上啤酒,吃猪肉炖粉条,拌凉菜。啤酒是散装的,从镇子上买回来。我们用自己的脸盆呈酒,男女生都会喝得伶仃大醉。

说起喝酒,女生比男生还有本事。原来并不知道自己的酒量有多大,为了防止醉酒出丑,女生们事先就把炕被铺好,然后就可劲造(吃),喝了一杯又一杯,有时会喝连队自己酿造的白酒,那度数起码在56度以上。感觉喝得差不多了,就全躺下睡觉。一觉醒来,啥事没有,没一个喝吐的。男生可就不行了,有人喝醉了,随便倒哪里就睡过去,自己都不知道,据说有个人倒在水坑里就睡着了。

记得第一次喝酒是去老连长家通知个事儿,正赶上老连长在家喝酒。他是个酒篓,喝酒就醉。喝醉了以后满脸笑容,穿着大胶鞋跑到自家的菜园子乱走,把菜苗都踩倒,可有意思了。老连长看到我,非让我也喝一杯,我就接过来喝了一杯。八钱杯,喝完没咋地,从此我就不怕喝酒了,酒量也就越来越大。

大会战前饱餐一顿之后,就会辛苦很长一段日子。起早贪黑,整天忙在地里。中午吃饭也在田间地头,没有筷子,随便找几个草棍或麦杆就凑合了。最烦人的是小咬,我们有时连吃饭都不敢摘掉蒙在脸上的纱巾,掰一块馒头塞进嘴里凑合着吃饱就行了。

那时,吃饭无法讲卫生。在地里吃饭,只有喝的水、没有洗手的水。来了饭,放下锄头或镰刀就去吃,还管什么卫生不卫生。有的时候,我们干的活儿是播种子施肥,手里抓的都是化肥还有粪肥,吃饭的时候也没办法。还别说,真没有因不为讲卫生而生病的。回北京以后,在很长的一个时期,我都延续着不讲究卫生的习惯,外出开会吃饭时,抓起什么吃什么,也不管苍蝇踪过没有。同事们都说,“看你挺文静的一个人,怎么那么大大咧咧的不讲卫生?”我总是笑着说,在东北习惯了。

我们也遇到过粮食困难时期。那一年雨水大,小麦都倒伏在地里,没有收成。那段时间,我们吃的馒头又黑又粘。即便这样,粮食还是不够吃。面粉加上黄豆煮成粥喝,还吃过豆饼,很难下咽。我们吃过马肉,肉丝很粗,虽然不好吃也总是肉。

后来,知青们无论是回家探亲还是让家里邮寄包裹,都会有炸好的大瓶黄酱、大油、挂面、咸菜、等食物,大家也常去营部小卖店买盒猪肉罐头、鱼罐头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知青们发明了吃的一绝:“馒头里大油加白糖”,现在听起来有点腻和恶心,那时可是我们绝对的美食。

那年,我家街坊从北京探亲回来,家里给我捎了一小包吃的。为了那包吃的,我去那个连队去取,住了一夜。第二天没有车,因为开春,地上的冻土开始融化,很滑,非常难走。没办法只能步行,40多里路我竟然独自走回来了,还要经过一片很长的树林子。早上天不亮就出发,回到连队已经是下午了。为了一口吃的,真是不计后果,如果遇上狼或熊瞎子,死了都没人知道。

我是文书,经常去家属区里通知事情,有时赶上人家吃饭,看到东北大酱、饭豆大茬子粥很香,真想吃,但从未张口。其实在当地人家里吃饭不算什么,可我的性格不随和,不喜欢串门拉家常之类的事。在以后的很多年里,我都很想念东北的臭大酱,虽然颜色不好看,可是纯黄豆做的,有股特殊的味道。
2#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8:13:09 | 只看该作者
再以后的几年里,知青们偶尔也会自己做顿饭吃。连队管得越来越松,大家就用自己的大脸盆煮玉米和南瓜。灶火上糊着一大盆,冒着热气和香味儿,谁也不管那个盆是洗过脸还是洗过脚的,吃起来很香甜。

回想当年的知青生活,应该说苦乐均衡。那是我们知青人生中最值得骄傲和回味的故事,永远不能忘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24 06:34 , Processed in 0.28835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