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痛惜古典北京的失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30 01:3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痛惜古典北京的失落//转载
  本书的作者提出了北京场、北京事等五个特征范畴,拓宽了京味文学的理论外延;同时悲观地发现,迅猛的现代化导致了古典北京的失落。


  《京味文学第三代——泛媒介场中的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是王一川教授和他的四位硕士研究生合作的成果。该书把第三代京味文学放到泛媒介场中进行考察,从京味文学这个个案出发,不仅勾勒出京味文学的流变,也从这个典型个案中透视出中国文学自上个世纪90年代的遭遇和变化。这种凸显文学的媒介属性的研究方法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


  在京味文学研究领域,该书可以看作是对赵园女士《北京:城与人》的一次推进。赵园女士提出了开创性的见解,但仍然延续了京味文学的风格界说,这种界说自然有其合理的地方,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主要还是以书面媒介的方式进行传播的年代。但进入90年代后,京味文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仅出现了代际换位,传播媒介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个时候再使用风格界说似乎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正是在此背景下,《京味文学第三代》试图对京味文学进行新的阐释。该书不仅仅把京味看作是一种风格,同时也把它定位为一种地缘文化景观。这种新的定位提供了古典与现代的辩证法,也使文学研究向跨学科领域开放。在此基础上,作者运用自己的兴辞诗学对京味文学进行了独特的阐释。在作者看来:“京味文学,是能让人回瞥到故都北京城在现代衰颓时散溢出的流兴的文学。”“流兴”可说是全书的一个关键。简言之,“流兴也就是现代情境中的古典流变物”,甚至“京味说到底就是一种流兴”。由此可见,该书对京味文学的考察乃是现代视野中的一次流兴审视。流兴因时而变,因人而异,新的界说并没有提供一个本质主义的定义,而是把重心转移到京味文学的要素,或者说特征的把握上来。作者提出了北京场、北京事、北京风、北京话和北京性等五个特征范畴,从而拓宽了京味文学的理论外延,也使传统研究从难以自圆其说的风格定义中获得了解放。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个广泛的京味文学第三代的概念,王朔、冯小刚、刘恒、王小波、刘一达,甚至刘震云都被纳入到新的京味文学考察范围中。


  该书同时实现了研究重心的转向。具体而言又分为内部转向和外部转向。内部转向即京味流兴在上个世纪90年代显现的新的地缘文化景观。在作者看来,传统京味文学的发生场实现了由胡同到大院的转移,人物形象也实现了下层百姓向顽主、甚至后顽主的转移。大院文化、顽主和后顽主形象都为京味文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在对这些新京味的解读中,本书很多地方都可圈可点。例如:作者把王朔与大众文化的狂欢视为在语言中进行的想象的革命,提出了顽主这种文学史上的新人物形象,甚至把王朔放大到王朔主义,将之视作90年代文化转型的一个象征。


  外部转向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研究方法的改变。这种转向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学自身的嬗变而决定的。京味文学第三代的崛起几乎都与大众传播媒介直接相关。作者把媒介视为京味文学第三代发生与发达的内在动力,换句话说,文学的内在逻辑很大程度上已经被置换成了大众文化的商业逻辑,动力的转变使京味文学第三代具备了与前两代不同的特征。因此,作者在书里悉数了王朔、刘恒与电视剧的关系,冯小刚与电影的关系,王小波与杂志和网络的关系,刘一达与报纸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家与大众媒介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依傍与借用,而是此消彼长、错综复杂。例如,冯小刚与大众之间既妥协又竞争的暧昧姿态,王小波在传播媒介中的双重误读,甚至被建构为大众文化中的一个能指符号。在娱乐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解读尤其发人深省。


  把京味视作正在衰落中的古典“流兴”使得全书的论述在一种悲观的基调中展开。在势不可挡的现代化的大潮面前,古典北京注定会成为一种遥远的绝响,京味也无可避免地会在散溢之中消耗殆尽。在作者眼中,京味文学第三代凭借泛媒介场的新动力跳到了一个新高度,但这无疑是一种回光返照似的辉煌。因此,作者在全书的结尾宣告了京味文学的终结。其实预言已不再是预言,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换一个角度思考,京味文学的提出不正是它行将衰亡的先兆吗?现代正是以古典的失落为代价的,越迅猛的现代化也就意味着越快的古典失落,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一个事实。在这个意义上,该书也可以视为对那个迅速消失中的古典北京和古老传统的一曲挽歌。


  《京味文学第三代》是一本个人色彩浓重的书,正如作者所说的“不求全面,但求特色”,因此还有很多尚待完善的地方。首先,作为一本研究京味文学的专论,该书还有许多未触及到的作家和文本。例如人艺推行的京味话剧和张弛、石康等更年轻的作家。我个人认为,90年代以来的京味文学正在经历一个由历史纵深感到平面的能指嬉戏的塌陷过程。作为具有文化实体的京味文学正在迅速消失,但另一方面它又以风格的形式转入到后现代的拼贴大潮之中,如近来火热的郭德刚相声以及一些网络上流传的恶搞之作。其次,由于是合作之作,该书在具体论述上也还有生涩之处。比如,对媒介讨论过多,京味研究太少,两者之间的联系与过渡也还稍显生硬。(本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21日第7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25 06:51 , Processed in 0.07400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