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感念珞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31 10:2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感念珞珈
时间:2002年5月29日 作者:王必胜 来源:《光明日报》



逝者如斯,光阴倏忽。离开母校武汉大学,离开珞珈山,已有24个春秋。  

母校是一个优美的记忆。难忘的不只是珞珈山的绿荫嘉卉,澄澈明丽的东湖,也不只是那春日老斋舍灿烂的樱花,夏天清香的桂子和冬日早绽的腊梅。当然,珞珈的秀丽妩媚在众多高校校园中,可以说独具特色,独占鳌头的。有人曾说,武大珞珈山清秀出众,是一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美。但是,作为百年老校,她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内涵,她的名气和影响足以让每一个学子为之荣耀。也许,北大红楼五四学子的呐喊,清华水木的学理分量,代表了中国一代名校的典范,而珞珈地处中原,南北交汇,荆楚文化源远流长,在清丽之中有了几分典雅。校园闻名的“六一亭”,是走进珞珈的“第一景”,黎明前夜,热血学子血祭书斋,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共产党、国民党的要人也曾在这里留下了足迹。静静的珞珈山,秀慧于内,丰厚的人文底蕴,在这里深藏着不少动人的故事。  

人无论走到何处,故乡、母校,是一个永远的心结。  

回忆珞珈3年,不是件容易的事,想当年,作为“工农兵学员”走进武大,正是“文革”中期,按当时的说法,我们肩负着“上管改”的重任,因此,学习对我们这些来自社会、来自基层的“学员”来说并不是第一位的。也许这个“学员”的称谓,先决地规范了她的内涵——运动,革命,“上管改”。当年,“文革”的风雷四海震荡,挟“文革”威势,我们热火朝天地“革命”着,批教育战线的回潮风,“批林批孔上管改”,革命得不亦乐乎,真正是偌大校园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记得,当时我们中文系宿舍山墙上有一块壁报,上面有学生们的创作,多是一些配合形势的标语口号式的文字。大约在1973年下半年,“上管改”口号叫得起劲的时候,那上面成了学生们革命的激烈战场。署名一兵、戈兵等的文字,大批所谓教育黑线,或者从外校贩卖来一些时髦的“左”的观点,斯文的校园弄得有些剑拔弩张。3年里,我们经历了批右倾回潮、批林批孔、评法批儒大大小小的运动,这小小的壁报上都及时有反映。天知道,我们这些大多是初中生,文化知识的贫血者,仅凭革命的勇气,就向这知识和文明的圣地挑战,实在是懵懂鲁莽得可以。  

说来好笑,我们革命的对象,有时就是我们的上课老师。一次有位老教师上课时提到了某一篇古诗文,对有些权威的解释表示了不同观点,就有同学写成大字报,认为是右倾回潮风,是封资修的教育黑线流毒,好在老师们对此是见惯不怪,只是私下里对我们把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革命”中,表示极为惋惜。  

回忆珞珈,那一份永远的温馨是我们同尊敬的师长们的情谊,是他们的无私教诲和循循善诱。即便我们幼稚莽撞,我们粗枝大叶,我们对文化粗暴亵渎,我们无礼和无知,而老师们,特别是老教授们,是那样地海涵若谷,诲人不倦。也许,他们知道我们这些来自基层,没读过几天书的青年人,对文化的一切藐视和轻薄,都源于自身的无知;也许,老师们的宽大为怀,是出于他们解惑授业的秉性和良知。记得有一次,花甲高龄的周老教授,给我们讲当代词人的作品,对当代一位社会知名人士的诗词,提出了批评,我们却很不冷静地认为是对某位官员的不敬,有的同学竟指责老先生是肚量狭小,文人相轻,气得老先生无言以对。这无知而无畏的幼稚荒唐之举,现在想来有如夏虫语冰地可笑。而今这位老教授已作古,作为学生,一直没有机会表达这种歉疚之意,写下这几句文字,算是一份迟到的歉意。  

走进珞珈,我们才知晓,作为百年老校,这里深藏有硕彦大儒,有不少名师大家,仅中文系五十年代就有“三刘”名教授之说,而当时的老教授有李格非、周大朴、李健章等,还有因戴上各种帽子的程千帆、毕奂五等老先生。那时候,给我们上课多是一些中青年教师,有陈美兰、詹伯惠、吴肇荣、孙家富、陆耀东、孙党伯、蔡守湘、苏者聪、李敬一、萧作明、何重先等等(恕这里不一一列举),他们有的同我们一起下工厂,到农村,“开门办学”,增添师生之谊,也教我们如何读书,做学问,受益匪浅。一些老先生们或擅长诗词,或书法出众,或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各以其特有的魅力让我们这些年轻的学子倾慕,我们中有人至今孜孜不渝,爱好文学,专事学术,得益于老师们的启蒙。记得当时我们系资料室在“工农楼”里,每每查阅资料时,见一老者,毕恭毕敬给我们找资料,态度和蔼可亲,后来得知他就是博学的毕奂五先生。像这样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老师,那时在中文系还有几位,可是,对我们这些学生,老先生们不吝指教,毕业后,也曾多次收到老师们惠赠的著述,虽然因工作关系,案头上的书籍不少,但来自母校的老师们的礼物,未敢怠慢,读这些心血之物,常常油然生情,我知道那是母校的情结,那是对过去难忘的珞珈生活的回味和怀念。  

那时候,同我们相处最多的是年级的班主任孙家富老师,他同学生的关系近乎兄弟情义。虽然,孙老师比我们年长的同学大不了多少,可是在我们全年级同学的眼中,他是有威严的长者,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班主任。平时难见他笑容,他处理事情一板一眼,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要对得起你们的荣誉,因为在他的眼中,我们这些文化底子较差的学生,要胜任几年的大学生活,实在是件不易之事。尽管孙老师不苟言笑,但他性格开朗,是个直性子,嫉恶如仇,敢于坚持己见。我们这些来自社会的大龄学员,过去多是在车间、地头、军营,拿钳子,扛枪杆,舞锄头,习惯了力气活,而一下子安坐在课堂里,读古书、写论文,自然是不太适应,不太习惯。孙老师对我们往往是既严厉地批评,又予以足够的理解。我们的学业在他的具体指导下,有了明显的进步,到毕业时,有的同学发表了不少的作品。孙老师讲授写作和当代文学课。我的印象中,他对于当代作家作品非常熟悉。他关心同学,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十分了解,在学习中,他要大家多动笔,多读原著。后来我喜欢上文学研究,也与孙老师的早先启蒙有关。几年前,回母校看孙老师,得知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已退休在家。  

前一阵,我们在京的部分同学聚会,说起武大,说起珞珈山,说到那些朝夕相处的老师,感慨无限,仿佛又回到20多年前,虽然,在那特殊的年月里,我们并没有学到更多的东西,可那毕竟是人生中最为珍贵最值得珍视的一页,那少年意气,激扬文字的岁月,那既是苦涩而又温馨的青春时光,在我们的记忆中,占有不可代替的位置。如今我们华发染鬓,历经磨砺,但对母校的情感,仍然如初。感念珞珈,是对生命中一段特殊时光的回眸和凝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22 23:50 , Processed in 0.07406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