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11-2-20 09:34:05
|
只看该作者
话题三:儿童文学文本的教学和一般的文本教学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之处?
主持人:我们来讨论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问题,最终还是为了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近代以来,儿童文学作品就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现行的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各种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该怎样教,它们和一般的课文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有什么不同,是很多老师关心的问题。
于强:对于教学来说,无论是儿童文学文本的教学,还是一般文本的教学,它们的根本目的应该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具体的实施中,也都应该抓住一个关键的着眼点,引领儿童在理解文本中内化语言,提升能力。儿童文学文本更多的是以形象的生动和情感的灵动为其基本的特点。这就使得在儿童文本的教学中,所选择的着眼点应该更多的放在形象的感悟和情感的触摸上。而形象和情感是紧密结合的,语言又是形象与情感的载体,这就决定了儿童文学文本的教学应当是一种语言的整体关照和把握。由此,我觉得儿童文学文本的教学应聚焦文本中的形象和情感,着力于对文本语言的感悟,依此引领儿童从“我注文本”走向“文本注我”的境界,并进而获得语言和生命的发展。
屈小青:儿童文学文本的教学最主要的是教出儿童情趣来,教出童真、童趣来。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生命。儿童情趣能引起儿童的各种不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时应重点从情趣入手,而不是让儿童文学文本承载过多的教化的作用。比如鄂教版三年级《青蛙和蛇》这篇课文,就是用童话的形式告诉孩子们自然界中青蛙和蛇是一对天敌,蛇吃青蛙是其本性。故事写得非常有趣,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细致,尤其是对话很有味道,但教师教学时不在这些“情趣”上作文章,而大讲特讲青蛙和蛇怎么被拆散,甚至要去申讨青蛙妈妈和蛇妈妈。这么一篇情趣盎然的文章,却上得孩子们哭哭啼啼的,让人感觉这样的课堂变了味。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少些功利性,不要把成人的想法甚至误读去影响孩子们的阅读,应让孩子们自由阅读,并把自己置身于儿童之中, 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事物, 用儿童的心理去思索问题,带领孩子们去领会作品里的童真童趣,感受儿童文学作品语言的美感。根据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的心理特点,儿童文学文本教学应注重整体感知和亲身体验。教师应该以一颗未泯的童心去挖掘文本的语言、人文、美学等价值,营造与文本呼应的审美氛围, 使学生入情入境, 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切忌对文章作琐碎的肢解和过多理性的分析。
蒋军晶:教材中儿童文学课文的教学,应该具有怎样的个性呢?我主要有三点看法:
1.应保持阅读的新鲜感与完整性,避免课堂教学过分干扰学生的欣赏乐趣。提出这点基于两个原因。首先,换位思考,我们自己在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总是希望阅读是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的;其次,读文章不像看画,可以即时将作品的全局一览无余,熟悉文章的内容进入文章的情感、意蕴层面必须反复读,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这种时间的深度恰恰是阅读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所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要嵌入过多的问题,不要穿插各种训练,在学生充分感受、把握了文学作品的全局之后再展开教学或许更合适。也不要刻意地设计“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一唱三叹”的过度推敲的课堂结构,越精致的课堂问题转换、环节切换越频繁,导语牵引越多,学生的智慧与精力消耗就越大,实际自主阅读、感受、思考的时间就越少。不同于教侧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文章,教儿童文学作品建议“不要节省时间,要糟蹋时间。”
2.充分感知形象进而感知内涵,同时还应尊重儿童的独特理解。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内涵非常丰富,还是以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为例,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完整、多面向理解文章主旨:环保、守信、友谊、跨越生死的爱恋……在教学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说来听听”,尊重孩子富有童心童趣视角独特的见解,自由讨论后老师可以强调某一种价值判断,但应避免主题先行、主题归一。另外,我们不要课文的教育意义和形象剥离开来,张天翼写完了《宝葫芦的秘密》,然后告诉孩子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但孩子们读完后却写信告诉张爷爷:“我爱宝葫芦”! 形象是大于思想的,“教育”之前应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形象。
3.对于一篇文章的学习,可以把文章作为一个可用的材料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可以有价值判断,也可以有感情生命的体验,但儿童文学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可以多一些文学欣赏,尤其是高年级,若以小说来说,这些文学欣赏要素可以包含情节的铺叙、人物与情境气氛的营造、比喻与象征手法的运用等。但是很多人一提到文学欣赏,就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学方法依赖于诵读感悟,我不喜欢在“教学”领域把文学欣赏搞得过于玄虚,也不喜欢把诵读的功能放大,我们应该尝试一些可“教”可“学”的教学方式,这些显性化的教学方式并不等同于枯燥的分析,我们应该多一些创意和思路的拓展,前段时间,台湾李玉贵老师来杭州交流,发现她设计了很多有创意的读书交流单和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进入具有教学意义的文学赏析话题,例如:从人物态度和想法的改变谈情节的发展;找出故事的高潮,分析小说章节的标题,找出关键性的一句话;谈时间的描述所营造的气氛;讨论文化习俗对故事情节的影响;欣赏细腻的风景……值得我们学习。
张学青:儿童文学文本与一般文本一样,都承担着“识字、阅读”的功能。也正因为它们具有相同之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被视为识字、读写的工具,而不是文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实际上,这是文学教育的误区。我们不能低估儿童文学能力的发展,认为只有到中学里才能正式学习文学。如果相信儿童只是因为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不足,而不是审美能力低下,那么幼儿园就可以进行文学教育。
在小学阶段,通过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文学教育,我想,至少可以有这几种课堂结构值得大家探索,当然这些结构不大有单纯的状态,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第一种,侧重于经典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通过聚焦作品的内容,建构作品的意义。我以为周益民老师执教的《皇帝的新装》(见《小学教学》2007第四期)就是此种意义上的范例。教学中,周老师就盯着一个 “骗”字,扣着一对“真与假”,展开话题,开掘这个童话作品本身丰富的意蕴。我们的小语教材,就审美形态而言,大都属于 “崇高美”或者“优美”的范畴,而其他审美形态,比如喜剧美、滑稽美,以及同属审美领域的“审丑”,如何让学生理解欣赏呢?周老师这样教“新装”,给予我们启示。
第二种,侧重于通过文学要素、文类特点等元素的提炼,达成对文学作品相对理性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对作品比较、分析以及反应的能力。众所周知,儿童文学作品往往有一些固定的模式,比如“离家、历险、回家”模式,民间故事中经常出现的情节三次反复模式、角色模式,等等,将这些隐在作品中的文学知识以恰当的形式显性化,有助于学生文学能力的形成。我以为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牛郎织女》(见《人民教育》2007第18期)与《三打白骨精》,都倾向于这种结构。
第三种,强调的是学生和文学作品之间产生的交流,并且更关注在这一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和自身经验的发展。这种模式结构,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既有的经典作品,也不是掌握文学的能力,而是在学习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世界。媒体广为转载的美国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教的《灰姑娘》一课,就属于这样一种结构。在轻松自由的对话中,学生的思考交流,都与自己的生命体验链接。我们在这个课案中,可以看到经典童话如何实现引领学生的心灵成长的。
岳乃红:同意上述老师的观点,我还想补充一点儿童文学文本的教学还应着眼于儿童的生命成长。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古田足日认为在孩子的成长中有一个“节”,意思就是说,在孩子的成长中有一天会产生一个突变。这也就是所谓的“成长的瞬间”,是说由于得到某个促使成长的原因、契机,孩子的成长就像爬楼梯或是转弯似的,一跃得到成长。而教材中儿童文学文本恰恰关照的是孩子的世界、孩子的生活,孩子在不同的文本中游走,获得不同的精神滋养,也许一节课,一个文本就会让孩子能有一个成长的拔节,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找准文本中的这个隐藏的“节”,并巧妙地观照孩子的生活,轻轻地将他们拖起,让其进入生命的一个新境界。
既然儿童文学作品被选进了教材,那它就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了,而同时又成为了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范本,因而也就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因此在许多具体的教学策略上与一般的文本有着不少共同的地方,比如在教学设计的整合度,问题提出的推进度,语言文字咀嚼的适宜度等方面,都需要教师做出精心的安排。
主持人: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问题其实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文体意识一般不强,任何一篇文章都把它当作“记叙文”来教,每节课的结构,教学设计基本相同。其实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文体特点,就拿儿童文学作品来说,童谣、童诗、童话、儿童散文、儿童小说,神话、科学文艺等等,各有各的文体特征,具体到各篇作品,因为题材、表现形式的不一样,更表现出各不相同的文学和语言形态。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还很不够,,希望我们今后能够更加具体深入地探讨。2008年3月中旬,我们将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第四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本届大会的主题就是:儿童文学教学中的文学味道,就各种不同的体裁探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方法和问题。
主持人:过去我们对儿童文学教育重视不够,不仅没有把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真正当作儿童文学作品来教,也缺少把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课程资源带到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意识,那么儿童文学教育在儿童儿童母语能力形成过程中占着怎样的地位?有着怎样的重要性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