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讲评:“点——引——导——结”艺术初探
湖南永州市第一中学 吴春来 425100
作文讲评如何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想这是广大语文同仁十分关注的话题。作文讲评,老师费了心和力,但往往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见到的作文讲评课常常是此种状态居多:老师唱独角戏占尽风情向课堂,学生无精打采三心二意东张西望,课堂气氛压抑令人窒息甚至“恐慌”……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文讲评,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自己或其他同学的作文上发现问题,然后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发现和分析活动,这样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科学有效地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
笔者通过将近十年的作文教学探索,窃以为作文讲评采用“点——引——导——结”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教学设想】
这是一次月考作文讲评课,想通过一篇得分47分作文的讨论,让学生明白该文的得失,从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习作展示】
跨越
邓文芳
岁月悠悠,多少文人墨客随水流逝;长河漫漫,多少英雄豪杰随风飘去。马援精忠报国,血染沙场,跨越了生死的距离;东坡赤壁怀古,越过岁月的伤痛,用心吟唱。
他们,敢于跨越,他们,因敢于跨越而成就了千古人生。他们为我们展现了人生的哲理——人生,敢于跨越,方能活出风采。
敢于跨越自己,活出真实。
杜丽敢于跨越自己,于是在失利之后依然站在了最高处;
刘翔敢于跨越自己,于是在雅典奥运会上脱颖而出,成为“亚洲非人”;
那些特奥选手依然敢于跨越自己,即使身体上有缺陷,可他们在心理上不服输,于是活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敢于跨越自己,让他们与众不同,让他们在人生的长河中尽显光辉。
敢于跨越苦难,活出坦荡。
苦难是人们多半不愿提及的字眼,苦难代表着人生中的挫折和磨砺,但它也能造就不平凡的一代。平庸的人们习惯逃避苦难,因为苦难我们身心疲惫,滋生痛苦。而勇敢聪明的人们勇于迎接苦难,因为苦难可以磨砺心智,锻炼毅力,培养勇气。勇敢的人们在一次次苦难的洗礼中逐渐坚强起来。
季羡林先生,中国国学大师。他曾经遭受到“四人帮”的严重迫害,但他在苦难之中挺了下来,跨越了生命的一道道鸿沟,终以坦荡面世。
而与刘邦争夺天下的项羽,在经历了垓下之围的打败后,竟自刎乌江。堂堂一代楚王,竟连直面失败的勇气都没有,更别说跨越苦难,坚持理想了,真让人可悲可叹啊!
敢于跨越生命的不幸,活出人生的价值。
倘若贝多芬因耳聋的厄运来袭而终止自己对音乐事业的追求,怎会有激昂动听的《英雄交响曲》?倘若邰丽华因自己的身体缺陷而放弃舞蹈,怎会有震撼人心的“千手观音”?倘若张海迪因瘫痪而一蹶不振,怎会有感人至深的中国励志女孩的故事?
他们用行动向命运的不公发起了挑战,最终收获了累累硕果和灿烂无比的人生之花。
跨越,还等什么,还犹豫什么。跨越自己的人生,活出无限风采。
【教学目标】
1、 议论文写作切忌分论点重复
2、 议论文写作要做到有理有据
【教学过程】
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点,就是点出讨论的范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卢梭曾说:“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学生作文后,老师要选取典型的作文在课前印发给大家,然后课堂上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进行一番讨论,学生通过阅读点评别人的文章来谈心得和体会,他们是乐意的。“点”时可以设置悬念,可以开门见山,总之,要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都阅读了这篇得分47分的作文,能否说说本文值得你学习的地方,谈谈本文你觉得不好的地方。
生1:我觉得这篇作文,卷面很干净,字迹很工整。我喜欢它的开头,很有文采。
生2:我觉得开头“岁月悠悠,多少文人墨客随水流逝;长河漫漫,多少英雄豪杰随风飘去。”可以删去的,好像跟后面的话没关系,老师平时不是教我们语言要简洁,多余的话一定要删掉吗?(教室里开始了议论,很多学生都不赞同他的观点)
师:这两句话,真的是多余的吗?
生(齐声):不是。(此时,我点名要一同学回答不删的原因)
生3:我知道它很好,但不知道为什么。(其他同学哈哈大笑起来)
师:这两句话,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头有点相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生3:用了反衬手法,这两句话是跟后面的马援和苏东坡形成反衬,因为马援和苏东坡跨越自己才成就千古人生。
师:是啊,滔滔历史长河中,英雄淘尽,但我们偏偏能铭记马援和苏东坡等人,正因为他们跨越了自己啊。作者很巧妙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很聪明。这样的写法值得提倡。并且开头文采斐然,阅卷老师一定很喜欢,这也是我们讲的“凤头”啊。
引:让讨论回归教学目标
引,就是让学生的讨论回归到教学目标。当话题展开后,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会提出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由此会产生系列讨论,有的显得很肤浅,而有的不乏有深度,总之,教学的方向是立体的,要调控好学生发言的时间和发言同学的数量,但我们的教学目标这条线始终不能乱,任何时候都得抓住教学目标这条主线。波莉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当我们及时解决相关的问题后,要相时而动,迅速调控课堂,用追问的形式,让学生去发现新的正好是教学目标范畴之类的问题,切忌老师包办。期间,老师要察言观色,要审时度势,要循循善诱。
师: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开头值得我们学习吗?比如结构,分论点,用例,等等。
生4:我觉得这篇作文,材料很丰富,内容很充实。并且排比用例,对比用例,读起来很有深度。
生5:文章材料虽然很丰富,但好像跟论点没什么关系。你看第一个分论点是“敢于跨越自己,活出真实”而她用的例子是杜丽、刘翔,这么说,如果他们没夺冠就表示他们生活得很虚假吗?
师:是啊,杜丽和刘翔的实例是不能用来论证活出真实的。虽然用例的形式很好,但论证并不严谨。
生5:我觉得这篇作文读第一遍好像很好,但读第二遍觉得没什么深度。
师:为什么你有这样的想法呢?
生5:不知道。(其他同学笑了起来)
师:其他同学想想为什么好吗?(教室里很沉默,我点名要一学生回答)
生6:说不出为什么,反正感觉没说出什么。
生7:我觉得还是很有深度的,你读“苦难是人们多半不愿提及的字眼”那段还是挺有道理的。
师:那你说说你的理由好吗?
生7:不知道说,只是感觉写得好。(教室里七嘴八舌,观点各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教学内容在保持相对确定的同时,却有着更多的变数,有时是教师的有意延伸拓展,有时则是学生无意的“节外生枝”。学生既有计划内的收获,又有计划外的得益;课堂教学既有“有心栽花”的繁花似锦,又有“无心插柳”的岸柳成行。”
此时,同学们的观点发生了分歧产生了矛盾,他们的疑问就是需要老师解答的议论文写作要做到“有理有据”,他们凭感觉意会到了这点,但老师必须要讲明点破。通过教学的“引”,学生的讨论回归到教学目标上来了。此时就需要老师的“导”。
导:化解矛盾因势利导
导,就是要化解矛盾,疏导学生思维,让他们能达成共识。在讨论中,由于学生的差异,难免会产生分歧,有了分歧,老师要当机立断进行疏导,扫除思维障碍。我们要肯定他们的矛盾,因为那是思想的交锋、心灵的撞击。若课堂缺少这样的矛盾和分歧,这样的课堂是静止的,是不真实的。关键是老师要把握时机,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在一定程度上说,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积极生成的过程。
师:刚才同学们的观点产生了分歧。我们都知道推销清华金思力的广告。若只说某某考生服用了该产品考上了重点学校,说服力不是很强。高明的广告往往是这样的,先介绍产品,该产品经数名科学家悉心研究数十年开发研制而成,金思力采用生物提取提纯技术,从天然植物大豆中提取快速补充大脑记忆所需的“乙酰胆碱”。“乙酰胆碱”是各国科学家公认的改善记忆的物质,它存在大脑中饿神经细胞中,是知识信号必需的载体,在信息输入、输出过程中,起到双重作用。(学生哈哈大笑起来)
师:我刚才说的,其实在讲道理。以前我们学习议论文写作的时候,我说,议论文写作不仅要举例子,也要……
生(齐声):讲道理。
师:是啊,写议论文若只讲道理,没有事例来论证不行;若只有事例,不讲道理也不行。议论文要做到有理有据啊。我们在看看这篇作文,作者在论证第一个分论和第三个分论点时,只举例子,这样当然缺乏深度,没有说服力。所以,当我们要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可以先讲一番道理,然后进行事例论证。或者先事例论证,然后道理论证。总之要做到道理与事例论证相结合。只有这样,我们写的议论文才能有说服力,才能有深度。
此时已经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也达到了理想的生成,但第二个目标还没触及到。课堂教学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有时是多个的,在完成一个目标后,教学必须向前推进,老师还是要采取“引”的方式回归教学目标,但引出目标后,捕捉学生的想法、创见等生成性资源,及时“抓彩”,及时调控“导”的方向,随机应变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
师:进过一番讨论,我们进一步地明白议论文写作“有理有据”的重要性,不过,我还想问,这篇作文,还有其他的毛病吗?
生8:“敢于跨越苦难,活出坦荡”和“敢于跨越生命的不幸,活出人生的价值”有点重复。
师:为什么呢?(我略带喜悦之色)
生8:不幸其实可以包括苦难,失败,挫折等。(其他同学点头同意)
师:是啊,苦难只是不幸的一种,现在作者把它们列为不同的分论点,犯了逻辑错误啊。
生8:所以,如果我是阅卷老师,我只给她37分。(学生哄堂大笑)
此时,老师已经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第二个教学目标,并且这个目标是重点,但学生提出了新的内容,并且很棘手,但不得不及时解答。所以,老师需要“导”,疏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师:高考作文评分主要分为两个等级——基础和发展等级。分论点的重复是属于基础等级范畴,只能给及格分。从这点上讲,你是有道理的。不过其他方面刚才同学们都讨论了,也是有可取之处的,比如这篇作文的开头,语言,用例方式上吸引了老师的眼球,综合起来应该可以得42分。
师:刚才同学们都意识到了分论点是不能重复的。以前,我也给同学们讲了提炼分论点的方法。那么如何才能防止分论点重复呢?让我们先来看看本次作文题目“跨越”(板书)
师:大家知道“跨越”是个动词,我们可以补充它的宾语,就能提炼出分论点。跨越苦难,跨越不幸,跨越幸福,跨越挫折,跨越自己,跨越他人,等等。(板书)
师:我想问问邓文芳同学,在考试时,你是怎样提炼分论点的。
邓:我开始提炼了两个,看字数不够,就加了一个,没想那么多。(其他同学笑了起来)
师:写文章可不是为了凑字数啊。首先要考虑逻辑关系,否则写了也是废话的,以后要注意了。从我们补充的成分来看,其实有些是重复的,是重复的,我们就应该取其一个就行。跨越不幸,可以涵盖挫折和苦难,所以我们可以说跨越不幸,跨越幸福。(擦掉黑板上的苦难和挫折)
师:现在剩下不幸、幸福、自己、他人,他们之间有没有交叉的关系。
生:有。(齐声回答)
师:那该怎么办?
生9:跨越自己,可以从不幸和幸福角度来说。所以,我觉得文章可以提炼两个分论点,要么说“跨越不幸,跨越幸福”,要么说“跨越自己,跨越他人”。
师:很好,这样它们之间就不存在重复的现象了。通过刚才的讨论,为了防止分论点重复,我们事先一定要写好提纲,当我们提炼出分论点后,要仔细思考它们有没有重复的地方,这样就避免了该篇作文犯的毛病。在写好提纲后,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师:当然提炼分论点若仅仅考虑不要重复,是远远不够的。若分论点之间有层层递进的关系更好。这次作文有一同学是这样提炼分论点的“跨越自己,需要信心;跨越自己,需要勇气;跨越自己,需要毅力。”(板书)
师:这三个分论点就很有层次感,信心是成功的一半,但有信心不行,所以,需要有跨越的勇气,若有了勇气半途而废也不行,所以还需要毅力坚持到底啊。分论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很有说服力。
结:评点得失总结课堂
结,就是教学目标完成后,进一步评点同学讨论的得失以及讲评作文的得失,从而总结经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让理论去指导实践。若说“点——引——导”是撒网,那么“结”就是收网,真正做到开合有度,有张有弛。“结”是理论的升华,是画龙点睛,是石破天惊后的收获,是曲径通幽的生成。“结”应从学生讨论的矛盾上寻求智慧的灵光,应从生成的基点上的再度升华,应从“自主、合作、探究”的艺术上切中肯綮,不要急急收场,不要敷衍了事。最后的“结”,还可以衍生出精彩的生成,还可以碰撞出灵感。“结”不仅是课堂的总结,也可留下空白延伸到课外。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要讲究精当,不拖沓,要短小精悍。
师:通过这篇作文讲评,我们发现,作文要想在考场得高分,应该要注意哪几个方面。
生10:夺人眼球的开头,清晰的结构,有层次感的分论点,丰富的事例,有理有据。(板书)
师:是啊,学以致用,那么请根据今天课堂所学的知识,仔细阅读自己的作文,给自己的作文把把脉,然后给自己的作文升格,好吗?
【教学反思】
从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来看,精心的预设,是积极生成的首要条件,换言之,没有预设就很难有生成,若有生成,这种生成也是消极的毫无意义的生成。预设需要精心,需要认真解读文本认真准备课堂内容,需要备课备好学生。生成的过程是曲折的,期间有学生的困惑,有学生的发难,有突如其来的“惊险”。那么老师在预设与生成间,要察言观色、相时而动、点拨启发。可以说,新课程标准下,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大挑战,曲径通幽,精心的预设后,虽“险象”环生,但结果往往是柳暗花明的生成。这节课的生成是精彩的,虽然有过沉默,但学生的思维始终是活跃的,他们主动思考问题,探寻方法,恰到好处的“引”与“导”是生成的重要途径。
从师生关系上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导者、设计者、掌控者,学生是问题探讨的主体、合作的核心。我们一定要处理好老师跟学生的关系,老师在适当之时要进行调控不放任自流,不然课堂会松散,可以说老师要具有非常的课堂驾驭能力。“点——引——导——结”,巧妙地处理了师生的此种关系,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了问题探讨的主体。
从课堂教学的高潮艺术上来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艺术也是如此,所谓教学高潮,是指在教师精心的铺垫、巧妙的点拨、恰当的引导之下,课堂上出现的学习激情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参与意识倍增的热烈精彩、生动活泼的教学场面。“导”是高潮处,“点”“引”是“导”的铺垫,本节课,循循善诱,点拨到位,高潮处让人兴奋不已。诚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所说:“课堂教学中有了高潮,就有了意境,有了激情,有了力度,有了波澜。”
从探究的结果来说,学生在探究合作时,很有可能会发生争执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为了尊重学生老师也许会让这种争论继续下去,到最后也没有结果,这也是不可取的,其实在这时候老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重新回到正常的合作途径上来。“点”,只是教学的开始,此时产生了问题,于是“引”让目标回归,“导”让课堂掀起高潮,“结”让课堂的问题得以解决。
总之“点——引——导——结”是主张作文教学的实效,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然后自行解答难题的教学艺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