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衍清:一个时代的教育背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3 19:58: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曹衍清:一个时代的教育背影
■本报记者 徐启建 房超平

黄冈记忆

        在“黄冈神话”背后“苦”并快乐着

    曹衍清对黄冈中学校长那段经历的骄傲和自豪是显而易见的,言谈中常常流露出他对黄冈中学的眷恋。对于当时黄冈中学在全国的影响,他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黄冈中学出名后,全国各地去参观的学校最后发展到了把黄冈中学的什么东西都当成了宝贝,“见纸就收”,真正是“洛阳纸贵”。从全国不同地区出发前去拉黄冈中学试题和资料的大卡车络绎不绝,由于供不应求,甚至有时要等上些时日,一度造成了某些路段的交通堵塞。

    当然,这些黄冈中学试题和资料不乏假货,而且愈演愈烈,也确有一些人因炮制黄冈中学试题和资料而发了大财。黄冈中学试题和资料紧俏的背后是黄冈中学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黄冈神话”———长期以来,黄冈中学的升学率、名牌大学保送率、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成绩始终位居湖北省首位,黄冈中学因此被誉为“孕育英才的基地”、“培养国手的摇篮”。

    “当时,社会上评价一个学校往往没有多少可触可摸的标准,就是升学率。”曹衍清说,“黄冈中学追求升学率,但黄冈中学不是应试教育,我们的学生周末从来不补课,每天晚上9 :30按时休息。黄冈中学的田径队每年都在湖北省稳居前三名,黄冈中学的艺术团、文学社团等也在湖北省小有名气。”

    《南方周末》记者也曾在采访黄冈中学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假如一定要让黄冈中学“入地狱”,整个中国80% 以上的中学也都难以幸免。风光背后也总是常常伴随着磨砺。曹衍清说:“当时,在黄冈中学没有一个老师叫苦,因为我和他们一样辛苦,大家在辛苦中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当时的校长工作中,大量的各种活动和各类接待让曹衍清忙得不亦乐乎,但让他辛苦忙碌的远不止这些。曹衍清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坦陈:“我做校长,目标只有两个,一是教学质量要保证,二是必须弄到钱。”

    “弄到钱”除了学校发展的考量,还带有很多的“无可奈何”。曹衍清曾经把黄冈中学神话般的高考升学率归结为两个主要因素:素质相当过硬的教师和学习动力异常强劲的学生。但保持“素质相当过硬”的教师队伍却一直是压在曹衍清心上的石头。当时全国优秀教师都在“孔雀东南飞”,黄冈中学更是来了很多南方考察团,有不少名义上是考察,实际上却在挖墙角———暗地里动员这里的老师“南飞”。

    如何把老师留下,是曹衍清的难题,他为此有一个“五心”工程:政治诚心、业务关心、工作放心、生活关心、娱乐开心。而其中生活关心层面的“提高教师待遇”格外现实。“现实”得让他这位校长要操心到想方设法把教师子女安排在待遇较好的单位工作、让每个教师都有房子住、让教师的工资收入在当地令人羡慕,等等。

    现在回想起当时在黄冈中学的工作,曹衍清说,有不少做法现在讲起来感觉好像挺不靠谱,但在当时,那些工作确实又不能不考虑去做。而且那种工作方式和状态也确实是当时许多校长的真实写照,甚至直到现在也有为数不少的校长在以同样的方式工作。

育才岁月

        “如果高中就做了高考这一件事,那就太可惜了”

   学校,但新世纪以来仅有高考和竞赛的好成绩就不行了,“曹衍清说,”如果高中就做了高考这一件事,那就太可惜了。“

   对一个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追求的人来说,在黄冈中学曹衍清“辛苦”的“苦”其实不是一种简单的劳累,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曹衍清对教育理想的苦苦追求。

   曹衍清自己对从黄冈出走的说法可以为此作一个小小的注解:“我比较适合在学校工作,黄冈中学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对我的教育人生有着重要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对人生和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杰出人才打好基础,需要教育工作者有新的追求,需要站在新的起点上作出新的探索。而深圳作为最有活力、最有创新意识的城市,恰恰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不满足于“竞赛和高考”的曹衍清,2002年5 月离开黄冈出任深圳市育才中学校长。

   育才中学1983年由蛇口工业区创建,是深圳市第一批重点学校和省一级学校,在全国颇有名望,但当时由于种种原因已渐渐落伍。

  “我到育才中学后第一个思考的问题就是怎样把升学和全面发展相结合?”曹衍清说,“我从来不反对学校抓升学率,因为很多孩子要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但同时,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趋势更需要综合性人才。”

    曹衍清到育才中学后,调查分析了学校的情况,认为在办学最关键的师资、生源、硬件三要素中,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一点问题都没有,而其他两个要素则都存在问题。

    为了达成升学和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曹衍清对育才中学进行了全面“改造”。针对学校当时教学硬件比较落后,曹衍清动员所有力量,在一年里筹措到了2000万元资金。用这笔钱,育才中学完成了学校的硬件更新。

    改造好这些硬件,这算是“栽下梧桐树”,曹衍清的下一个动作就是“引来金凤凰”———吸引生源。曹衍清说,育才初中的教育水平是较高的,但由于学校硬件条件等原因,育才高中的招生质量却在逐步下滑,连育才初中的优秀生源都在源源不断地外流。尽管到育才中学任职并着手招生时,中考志愿都填完了,他还是通过初中学生家长宣传会等形式大肆宣传自己的办学理念。“最后的效果还不错,连当年的中考状元都报了育才高中”。曹衍清说。

    师资、生源、硬件3 个办学要素都没了问题,再对此进行适当的整合,育才中学的升学问题算是有了保障。

   “但在升学率之上,我们更应该有一个全面发展的概念,”曹衍清说,“教学质量应该超越升学率,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因为这是对学生最大、最多的功利,它将作用于学生的一生。一言以蔽之,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功。”

    曹衍清入主育才中学,一些深圳人期待他在那里续写另一段“黄冈神话”,但曹衍清的心思显然已经不单单只停留在了那里。

    在育才集团,曹衍清提出了“新三好”的办学理念,即要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学校是一名好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是一名好员工,在社会上是一名好公民。

    围绕“新三好”办学理念,曹衍清采取的举措是实实在在地推进课程改革,在学科课程以外开设了100 多门的“课程超市”,包括青春读书课、桥牌技巧、花卉艺术、影视文学欣赏等,学生高中三年必须选修完成一定的学分,聘请一大批有影响的名人、学者充当学生的人生导师。

    曹衍清到育才中学后不久所参与创办的育才教育集团,与全国现有的许多以民办教育为主的教育集团不同,它是一个以公办学校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纽带的教育集团,这个“联合舰队”的建立,更是为曹衍清的“新三好”办学理念的展现和实施提供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完整链条。

实验舞台

        “一个优秀的校长应该是一个思想领导者”

    是深圳市教育局直属的深圳实验学校校长。曹衍清到深圳实验教育集团的第一天就当着有关市领导的面给所有教职工撂下了一句话:“这是我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

    把深圳实验学校当作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而且在当初来深圳时已经给自己立下要从深圳获得不亚于黄冈中学校长时期成就感的曹衍清,深圳实验学校成为了他教育理想的冲刺之地。

    但“冲刺”的紧张和扣人心弦却看起来似乎丝毫没有反映到曹衍清的新工作中,曹衍清的工作方式甚至优雅得有些奢侈。除了在接手初期解决了一些棘手的具体问题如理顺办学体制等问题之外,现在的曹衍清用较多的时间看书学习,时不时地还要有那么一段近乎“发呆”的时间。

   “发呆”大概已经是曹衍清在办公室里的惯常景象,所以学校里有不少老师都知道曹衍清的这个习惯,他们每次见到曹衍清在办公室里发呆后都会会心地一笑:“哦,曹校长又在琢磨学校的什么事了!”

    曹衍清说:“校长如果整天有做不完的事,事无巨细都要去管去问,学校可能会成为一个好学校,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有品位、有强劲生命力的学校。一个优秀的校长应该是一个思想领导者,他的时间应该主要用来形成、丰富和完善办学的思想。”

    但思想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发呆”上,它还得在现实中发挥效力。对此,曹衍清有自己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工作方式。主要包括4 个环节: .每学期开学作一次重要讲话,那是他半年思考的结晶。在这个讲话里,他讲的是办学方向、策略、途径、办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设想,语言朴实,言简意赅,但其中蕴含的道理直抵人心,以至于每学期的讲话内容绝大多数教职工都能复述出来; .隔周一次的校长办公会,通过集体智慧,相互启发着解决办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跟教师、干部沟通交流,一个集团那么多教职工,曹衍清一学年单独谈心的“覆盖率”竟能达到30% 以上,在这些聊天中他要掌握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策略有没有转变成行动。

    听课,曹衍清听课时从来不提前打招呼,听完课后当场就沟通,他认为过了这个时间就没有效果了,他有时甚至下课后把老师叫到办公室去交流、长谈。同时,他也通过这种方式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沟通,和一位位老师交上了朋友。

    曹衍清的工作方式在深圳实验学校完成了一次理想的蜕变,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面对学校教育的根本问题,他的教育思想也更加系统和成熟、完善。

    近几年来,他思想的结晶不断呈现在深圳实验学校和深圳基础教育界: .针对学校发展的整体布局,曹衍清提出实施“人本管理、特色品牌以及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三大发展战略。

    针对办学的品牌特色,曹衍清提出着力打造“品位高雅的课程资源和社团建设、独具一格的校园文化建设、影响深远的健全人格教育、充满活力的集团化办学”四大特色品牌。

    针对老百姓的利益需求和国家未来对人才的需求,曹衍清提出了“人格健全、学业进步、特长明显、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为了使这些思想成果落到实处,他先后多次在教师座谈会和“家校共营”座谈会上以生动鲜活的例子进行解读,使每个教职工和家长对学校的办学思路越来越清晰。

    2009年,曹衍清又响亮地提出“健全人格教育、有效教学、基础教育衔接、现代学校制度”

4 个专题实验,号召全校上下把健全人格教育和有效教学放在最核心和最紧要的位置上进行筹划,于是形成了颇为形象的“双轮驱动”局面。

    纵观他的这些创新思想,贯穿其中的就是健全人格教育的主线。在他主持制订的《健全人格教育方案》中,曹衍清提出了深圳实验学校的总目标:“以‘人格是最高学位’为根本认识,以五项教育(智慧保健教育、情绪管理教育、意志品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爱的教育)为主要内容,开展各学段既有侧重又注重衔接的健全人格教育,使学生的人格系统具备九大基本要素(仁爱心、自信心、进取心、幸福感、价值感、责任感、自制力、耐受力、创造力,即‘三心、三感、三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仅如此,他又创造性地规划,各学部以习惯养成教育、情绪教育、爱的教育、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全面落实健全人格教育的思想。

曹衍清教育轨迹

        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教育脉络

    与很多同行不同,曹衍清到目前为止只出版过一本书,而且据他说这辈子可能都不再打算出书了,他是一个敬惜字纸的人。他给他那本“珍贵”的书取的名字叫《一个教育行者的想象》。“行者”这个词应该说很贴切地传达了他在教育之路上存在的状态:总是在不断前行,又总是在路上。

    也许正是拜这种行者的姿态所赐,如果把他的教育轨迹放在我们这个时代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上,我们赫然发现他的发展轨迹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发展轨迹竟然是如此地高度吻合。在这样的一个参照之下,别人看起来折腾不已的他却是一次次或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了时代的教育前沿位置。

    考察“站在时代教育前沿位置”的曹衍清的教育轨迹,可以通过两个维度去进行思考和观察:一个是教育观念的变化,另一个是校长工作方式的变化。

   从教育观念的变化来说,曹衍清在黄冈中学校长时期对升学率的重视,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说,不能不说有它当时社会背景和地域差异上的合理性。正像曹衍清在其《正视教育功利》一文中所说的:“现阶段乃至可以预见的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学子们往往必须通过升学、应试而谋取上学、就业的机会。因此,虽然理论上讲他们将来就业、谋生的道路有千万条,但不可否认,考上理想的大学也许是相对最为便捷、最为保险、最为现实的一条。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或者视而不见,就不是唯物论者,也不能代表群众利益。”

    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其历史背景重视升学率是客观的,但到了新世纪如果还紧紧抓住升学率不放,无暇顾及其他,那就是严重违背社会和历史对教育的要求了。”

    时代发展到新世纪,中国进入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阶段。一直位于中国改革前哨的深圳更能早早感知到时代的变化,而深圳教育的变化也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曹衍清在深圳育才集团期间提出的“毛坯论”、“新三好”,正是因为他早早看到了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和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使我们认识到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不是‘精品’,而是‘毛坯’。也就是说,中小学阶段是为人的健康、持续发展打基础的阶段,这一阶段培养的不是‘尖子人才’,更不是‘精英人才’,而是要培养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同时有一定方向、爱好和特长的人。”

   曹衍清对此的一个比喻更形象,他说:“一个5 寸的零件,有5 道工序,如果你在第一二道工序上就先把它截成了5 寸,那么最后它还能被加工成5 寸的合格品吗?”

    而“好学生、好员工、好公民”这个经过创新的“三好”,也是城市化和公民社会赋予未来学校的重大使命。在“新三好”中,首先强调的是“在学校是一名好学生”,但“如果学校培养出的优秀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不能成为好员工,在社会上不能成为好公民,那将是学校教育的失败。”

    他在现在的深圳实验学校所全力推进的健全人格教育以及由此衍生的系统的健全人格教育思想,则是因为他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看到了太多由于人格不健全而导致的个人发展停滞甚至悲剧,他认识到了“人格”在个人发展中的根本地位:人格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是基础教育最应该关注的。

    他说:“当今世界信息量激增,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发展迅猛,社会政治、经济改革持续不断,所有这些变化一方面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对人的品质规格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否被社会成员所接受,能否承受起社会改革所带来的冲击,无不与健全的人格密切相关。因此,健全人格的培养已不单单只是个人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是关系到现在和未来的教育大计。”

    正是对时代的高度敏感和对教育的高度责任心,让曹衍清总能在教育观念的转变上领先一步,从而时刻站在了教育发展的前沿,神奇地一次次暗合了时代教育发展的抉择。

    而从另一个维度上,曹衍清工作方式上的变化也足以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在怎样选择自己的优秀校长。

    在黄冈中学时期,曹衍清的工作往往过多地沉陷在非教育专业的事务之中而纠缠不清。就像不少人开玩笑所说的:“当校长跟当市长差不多。”而在后来的深圳育才集团时期,他已经可以有越来越多的时间来思考教育本身,到了深圳实验学校他则已经几乎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思想领导者。

    从事务性为主的实践者到思考力为主的思想者,做一个思想领导者,曹衍清工作方式的变化代表的不也正是这个时代对校长工作方式的要求吗?

    在曹衍清身上,我们看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教育发展的脉络,也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教育背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23 03:38 , Processed in 0.07627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