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意作文如何破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4 14:3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创意作文如何破题
——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专访
                                                       整理/宋敏丽
  “作文”可以说是一个小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小学生语文素质的集中表现。从我与很多刊物的主编、编辑们的接触中了解到,大家普遍觉得现在小学生作文进步不大。我们将十几年前、二十年前的小学生作文拿到现在来看,同样可以获奖。我本人也担任过一次“楚才杯”作文竞赛的评委主任,也同样发现这个问题。那么为什么现在小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看不出多大的长进呢?主要是有新意的太少,陈词旧话的多;真情实感的太少,无病呻吟的多;有新鲜感、时代感的太少,过时的、褪色的多。究竟是什么原因?其实小学生作文水平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作文教学水平。看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值得反思。
  首先我们从语文教材来看,绝大多数版本的教材,习作比较弱,一个单元一个习作,安排学生练笔的地方比较少,大部分只出了一个题目。现在的语文教材认真讲起来实际上是阅读教材。作文份量太少,作文又那么重要,但在教材上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现在有些小学生作文写得好,一个是老师本身作文水平高,另一个是学生本身爱读课外书籍,他自己加大阅读量。很多教材读写分开,读写的整合被忽视,教材中很少有具体的针对性的辅导。还有一些观点就是“读多了自然就会写”,“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这些古来有之,其实这是一种误导。它讲究的是“读”多么重要,但是就教学而言,是要孩子们走一条捷径,不是要孩子们自学成才。读多了未见得一定能写得好。“读”的能力要转化成“写”的能力,还不一定是水到渠成,他还需要运用形象逻辑思维能力,需要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综合。正是这种误导,长期以来,重读轻写、精读疏写,甚至以读代写,导致了学生们没办法写。
  第二,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将读和写截然分开,导致了读和写两张皮,没有起到读和写互补、互促的作用。在阅读中,没有有机地渗透写的内容和方法。“课标”中要求:高年级学生要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但是现在老师们基本上没这样做,虚了。加之现在的阅读中又不大进行分段和概括中心思想的练习了,其实这两项才是很容易使学生转化为写作能力的练习。在阅读里面学会把握中心,必然有利于学生在写作中把握中心;在阅读里面学会分段,必然有利于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分层,这样写才是有思维的写。但是这些现在又不搞了,这样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明显降低。
  第三,目前形成学生厌学不会写,教师厌教不善教这种现状。用八个字概括一下,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作文教学指导“力度不大,方法不当”。大部分是“放羊式”的,自然结果,只写个题目。
  现在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现状,一是逐渐走向成人化,二是逐渐向虚构搬兵,我认为是一种悲哀。
  现在所看到的《小学生作文精选》、《小学生作文选读》等各种出版物中小学生习作在经过老师、编者的修改润色后,其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全是成人那一套。逐渐向虚构搬兵,使学生作文远离了儿童生活,远离了儿童心灵,远离了时代的脉搏。由于向成人化靠拢,童心、童真、童趣不见了;由于向成人化靠拢,儿童本应熟悉的、富有童真的伙伴语言被代之以成人的生硬化的语言,甚至连儿童的思维模式、思维结构也被成人的东西取代,儿童最爱幻想,也会幻想会联想会想象,但是一旦纳入了所谓的合理想象的框框,他就变质了,变得平庸了。举一个例子:美国的小孩子在野外找到一枚蛋,有的小孩子说这枚蛋孵出来,可能是里根总统。我们中国小孩子则不会,觉得这种想象不合理。但在美国,这种想象是儿童的东西,里根总统听到了也会高兴呀,因为他后继有人呀,美国的儿童也在关心着他们的总统,但在中国就不行,这种想象会被认为是“大不恭”。看似不合理,但是这种想象正表明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表明了孩子们一种无拘无束的天性。我们现在讲的这个“合理想象”,这个“理”是成人规定的,是成人的模式,不是儿童自己的游戏规则。由于向成人靠拢,创造性没有了,假、大、空多了,甚至还有些官样的文章出现了。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小学生校园出现了官腔官调,还有娘娘腔嗲嗲调,一个男孩子写的文章,阴柔气太盛。
  所谓向虚构搬兵主要指内容而言,有些学生生活面很窄,写起文章来靠胡编,靠张冠李戴,也不说是满纸荒唐语言,但在“楚才杯”、“楚天杯”作文竞赛中就有很多作文是谎言,是谎话,是编造的。虚构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他是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的,不是凭空捏造。虚构不是虚伪,不是说假话,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作文的问题,还涉及到双重人格及其他很多方面。
  作者简历:杨再隋:全国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4 02:13 , Processed in 0.09494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