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编写 《中华谢氏总谱》 谈几点看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22 14:4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编写 《中华谢氏总谱》 谈几点看法
  




一、  编写《中华谢氏总谱》要从抓好组织建设入手。

二00八年五月《全球谢氏联谊总会》第三届恳亲大会提出编写《中华谢氏通谱》以来已历时三年多了,在这三年多的时间内,所有谢人都体现到编写世界性的“谢氏通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涉及的时间长,从申伯封国施姓至今已历时两千八百多年。一、谢氏的经历千变万化,难以疏通;二、是地域广,涉及全国各省、市、区及海外很多国家和地区;三、源远流长,支系繁多;四、起落变化大,历史考证困难,失讳、失氏、段代者甚多;五、宣传不到位,有些地方,有些支脉还未知晓;六、人们的文化素质、思想意识低下,精神素质跟不上,加之长期处于低文化、贫穷落后社会环境中生活,他们甚至连民族感、氏族感、姓氏感都不在其感了。这些因素都给族史的统一,世系的统一,资料的来源带来极大困难。尽管组织了通谱编写委员会,也出台了总谱编篡大纲,又有不少人发表了不少意见和建议,但要着手篡写还怕是无从写起。因此,要想尽快完成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的光辉责任还必须作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尽快组建《中华谢氏宗亲联谊总会》

谢氏的宗亲联谊组织已有很长的历史,台湾的世谢已组建几十年了。“全球谢氏”也有二十来年的经历,就“全谢”来说,虽然宗旨是以领导内地宗亲进行联谊活动,促进宗亲友谊及经贸发展,也在第三届武汉恳亲大会上发表了,在祖源地南阳建设谢族标志性的建筑群《中华谢氏大宗祠》,在武汉篡写《中华谢氏总谱》和《武汉宣言》。但是,组织性质等方面很难完成这个艰巨的“宣言”。

《武汉宣言》是谢氏人的心声,落实《武汉宣言》谢氏人责无旁贷,但是必须有一个确实能统领全部谢族人的内地组织,才能担负起这一艰巨的任务。因此,组建《中华谢氏宗亲联谊总会》是形势的需要,人心所向。

(二)、应尽快落实省、地市、乡镇三级联络体系建设;

《中华谢氏宗亲联谊总会》成立后,应立即着手在全国凡有谢姓的地方组建省级、地市级和乡镇级的三级地方联谊组织,以便在各支脉、各门派在寻根问祖,找支寻亲活动中发挥作用。

二、以现有自然聚居地为基础编好各自的基础宗谱,上挂下接,建立各级宗谱,各自疏通自己的支脉体系、支脉史、世徙表、迁徙明录、名人志和名人录,疏通世系关系和现实人口状况,为篡写总谱创造条件。

从全国总体而言,各支各派失讳、失氏、段代失支者,更有无谱史的甚多。若不在全国乃至全球谢人中,掀起一个寻根问祖高潮,怕是再也没有机会能将各门派的根系归根到底,很难将全体谢族归纳在一起定成总谱了。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证明这个问题:

我们栾川冷水镇这一支脉谢人是清朝乾隆年间由洛阳孟津县庙护村迁来,历经280多年,繁衍十代,瓜瓞延绵,有一千三百多口。考其根是明洪武初年,一世祖育胤公(已失讳、失氏后人给崇追加的),率三子(仲德、仲和、仲义)由山西长子县苏村迁往洛阳城东北凤凰台左寨沟。后由二世祖仲德携弟及子、姪迁往孟津县铁谢镇(原地名南朱村)。三世祖十四门,只老大叫谢兴有名字外,其余后人皆不知名讳。只以各自的排次称为各老(大老至十四老)。再后来有七门在铁谢定居(有四门的后人已失传或不知去处,有待考究),其余各门的后人又迁往豫西及河南省内外各地,唯有二老居谢沟,五老迁孟津庙护村(原地名古柏村)。孟津一脉历经六百四十多年繁衍,已成洛阳姓氏中一大族。其中,孟津谢沟和大庙护村、护坡村有一万多口人,在孟津姓氏中,位列第六位。其余大的支脉估计也要有几万、十几万人,这样一个大的支脉,如果能有一个由各门派都参加的洛阳市级宗亲联谊组织,联络督促各地方的基层组织完成各自门派的宗谱,并将其他汇总。就成了以育胤公为一世祖的洛阳地区谢氏分谱了,这样这一大支脉的根系、世系、名人、典故、迁徙分布、迁徙记录、人口状况等资料都明了如镜。

在组合完成支脉分谱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去做,那就是“慎宗追远,追根溯源”。因一世祖来自山西省长子县南苏村那就要组织人员去考查。1、查长子县苏村有没有我们的祖根,2、这个祖根又有多少支系及所处地理位置、联络方式,3、查长子县的上祖又从何方而来,这样依次向上追踪到底,就会有一个大的归宿来。这样得来的族人都能认可的各种真实资料就是《中华谢氏总谱》的基础资料。

有了这样系统的族人都能认可的资料,通过总谱编委会把各大宗派系统的整理汇总《中华谢氏总谱》就出现了。通过总谱的透晰:1、实现了世系的统一;2、根据现实人的真实世系选用同一的派序就达到了派序的统一。世系的统一不是通过哪个人用哪种方式能推断出来的。我认为推断出来的世系是根本不准确,辈份错位悬殊,得不到本支人和全族人认可的。可以查证每一个支脉的繁衍史都千差万别,没有一定规律。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就我们所在的这一小支来说,第十五世兄弟三人,长门有子六人,二门有子一人(行七),三门有子两人(行八、行九),我属三门行九后代,我们这一支现在最低是二十一世,可长门已发展到二十三世,这短短的时间内就差了两代,何况几佰年几仟年呢?所以随便乱宗派的事我们不能做。

三、关于统一规则问题:

统一规则非常重要,我非常同意谢守权宗长的说法,见《中华谢氏》创刊号第68—69页内容。总谱编委会应做出一个统一的规定,以指导各级各地编写宗谱时统一使用、统一认识、统一规范。如格式的统一、内容的统一、男女平等(不能再在谱中出现某氏了),女人嫁出或嫁入要明晰,远近迁徙要有明录,当代人入谱要有生死年月日(以公历为准),并在备注栏内注明坟葬位置等等。

四、全体谢人总动员,为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而贡献力量:

所有谢氏宗亲宗贤们: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是我族有史以来没人想过,想做也做不到的事,事情办成了,前对得起古人,后不辜负来者,这决不是哪个人哪支哪派的事,而是所有姓谢人大家的事,人人都有责任,人人都要参于的事。但人的能力有大小,所做的贡献不能平等,但只要尽自己的能力你就是尽了心了。比如:有的企业家能捐助百万,有的连百八十元也拿不出来,有的能费尽心血篡写全部谱文,有的能关心过问提个线索,通个信息不说讽凉话也是尽了心。实在说搞两项工程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完成的,就前边所说的建立各级地方宗亲组织,编写地方谱,疏通各门派的支脉谱都是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但这些都必须靠各级地方自己筹办,这就免不了要大家捐一部分、摊一部分了。对那些有能力出钱或有组织能力而不愿出头的个别宗亲们,望你全面想一想自己的得失,想一想你的为人和人们对你的评价吧!

总之,各位宗亲都要多看点有关谢氏的资料、文章、刊物,多了解一点有关谢氏的情况,关心关心我们谢氏的事业,共同为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辉责任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冷水镇   



谢赞锐 15303872485   

谢留克 13721647841

2011年2月22日

上一篇  下一篇 一、 编
创建时间:2011年3月3日(星期四) 中午12:05 | 分类: | 字数:2809 | 发送到我的Qzone | 另存为... | 打印


对编写《中华谢氏总谱》谈几点看法



一、  编写《中华谢氏总谱》要从抓好组织建设入手。

二00八年五月《全球谢氏联谊总会》第三届恳亲大会提出编写《中华谢氏通谱》以来已历时三年多了,在这三年多的时间内,所有谢人都体现到编写世界性的“谢氏通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涉及的时间长,从申伯封国施姓至今已历时两千八百多年。一、谢氏的经历千变万化,难以疏通;二、是地域广,涉及全国各省、市、区及海外很多国家和地区;三、源远流长,支系繁多;四、起落变化大,历史考证困难,失讳、失氏、段代者甚多;五、宣传不到位,有些地方,有些支脉还未知晓;六、人们的文化素质、思想意识低下,精神素质跟不上,加之长期处于低文化、贫穷落后社会环境中生活,他们甚至连民族感、氏族感、姓氏感都不在其感了。这些因素都给族史的统一,世系的统一,资料的来源带来极大困难。尽管组织了通谱编写委员会,也出台了总谱编篡大纲,又有不少人发表了不少意见和建议,但要着手篡写还怕是无从写起。因此,要想尽快完成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的光辉责任还必须作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尽快组建《中华谢氏宗亲联谊总会》

谢氏的宗亲联谊组织已有很长的历史,台湾的世谢已组建几十年了。“全球谢氏”也有二十来年的经历,就“全谢”来说,虽然宗旨是以领导内地宗亲进行联谊活动,促进宗亲友谊及经贸发展,也在第三届武汉恳亲大会上发表了,在祖源地南阳建设谢族标志性的建筑群《中华谢氏大宗祠》,在武汉篡写《中华谢氏总谱》和《武汉宣言》。但是,组织性质等方面很难完成这个艰巨的“宣言”。

《武汉宣言》是谢氏人的心声,落实《武汉宣言》谢氏人责无旁贷,但是必须有一个确实能统领全部谢族人的内地组织,才能担负起这一艰巨的任务。因此,组建《中华谢氏宗亲联谊总会》是形势的需要,人心所向。

(二)、应尽快落实省、地市、乡镇三级联络体系建设;

《中华谢氏宗亲联谊总会》成立后,应立即着手在全国凡有谢姓的地方组建省级、地市级和乡镇级的三级地方联谊组织,以便在各支脉、各门派在寻根问祖,找支寻亲活动中发挥作用。

二、以现有自然聚居地为基础编好各自的基础宗谱,上挂下接,建立各级宗谱,各自疏通自己的支脉体系、支脉史、世徙表、迁徙明录、名人志和名人录,疏通世系关系和现实人口状况,为篡写总谱创造条件。

从全国总体而言,各支各派失讳、失氏、段代失支者,更有无谱史的甚多。若不在全国乃至全球谢人中,掀起一个寻根问祖高潮,怕是再也没有机会能将各门派的根系归根到底,很难将全体谢族归纳在一起定成总谱了。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证明这个问题:

我们栾川冷水镇这一支脉谢人是清朝乾隆年间由洛阳孟津县庙护村迁来,历经280多年,繁衍十代,瓜瓞延绵,有一千三百多口。考其根是明洪武初年,一世祖育胤公(已失讳、失氏后人给崇追加的),率三子(仲德、仲和、仲义)由山西长子县苏村迁往洛阳城东北凤凰台左寨沟。后由二世祖仲德携弟及子、姪迁往孟津县铁谢镇(原地名南朱村)。三世祖十四门,只老大叫谢兴有名字外,其余后人皆不知名讳。只以各自的排次称为各老(大老至十四老)。再后来有七门在铁谢定居(有四门的后人已失传或不知去处,有待考究),其余各门的后人又迁往豫西及河南省内外各地,唯有二老居谢沟,五老迁孟津庙护村(原地名古柏村)。孟津一脉历经六百四十多年繁衍,已成洛阳姓氏中一大族。其中,孟津谢沟和大庙护村、护坡村有一万多口人,在孟津姓氏中,位列第六位。其余大的支脉估计也要有几万、十几万人,这样一个大的支脉,如果能有一个由各门派都参加的洛阳市级宗亲联谊组织,联络督促各地方的基层组织完成各自门派的宗谱,并将其他汇总。就成了以育胤公为一世祖的洛阳地区谢氏分谱了,这样这一大支脉的根系、世系、名人、典故、迁徙分布、迁徙记录、人口状况等资料都明了如镜。

在组合完成支脉分谱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去做,那就是“慎宗追远,追根溯源”。因一世祖来自山西省长子县南苏村那就要组织人员去考查。1、查长子县苏村有没有我们的祖根,2、这个祖根又有多少支系及所处地理位置、联络方式,3、查长子县的上祖又从何方而来,这样依次向上追踪到底,就会有一个大的归宿来。这样得来的族人都能认可的各种真实资料就是《中华谢氏总谱》的基础资料。

有了这样系统的族人都能认可的资料,通过总谱编委会把各大宗派系统的整理汇总《中华谢氏总谱》就出现了。通过总谱的透晰:1、实现了世系的统一;2、根据现实人的真实世系选用同一的派序就达到了派序的统一。世系的统一不是通过哪个人用哪种方式能推断出来的。我认为推断出来的世系是根本不准确,辈份错位悬殊,得不到本支人和全族人认可的。可以查证每一个支脉的繁衍史都千差万别,没有一定规律。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就我们所在的这一小支来说,第十五世兄弟三人,长门有子六人,二门有子一人(行七),三门有子两人(行八、行九),我属三门行九后代,我们这一支现在最低是二十一世,可长门已发展到二十三世,这短短的时间内就差了两代,何况几佰年几仟年呢?所以随便乱宗派的事我们不能做。

三、关于统一规则问题:

统一规则非常重要,我非常同意谢守权宗长的说法,见《中华谢氏》创刊号第68—69页内容。总谱编委会应做出一个统一的规定,以指导各级各地编写宗谱时统一使用、统一认识、统一规范。如格式的统一、内容的统一、男女平等(不能再在谱中出现某氏了),女人嫁出或嫁入要明晰,远近迁徙要有明录,当代人入谱要有生死年月日(以公历为准),并在备注栏内注明坟葬位置等等。

四、全体谢人总动员,为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而贡献力量:

所有谢氏宗亲宗贤们: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是我族有史以来没人想过,想做也做不到的事,事情办成了,前对得起古人,后不辜负来者,这决不是哪个人哪支哪派的事,而是所有姓谢人大家的事,人人都有责任,人人都要参于的事。但人的能力有大小,所做的贡献不能平等,但只要尽自己的能力你就是尽了心了。比如:有的企业家能捐助百万,有的连百八十元也拿不出来,有的能费尽心血篡写全部谱文,有的能关心过问提个线索,通个信息不说讽凉话也是尽了心。实在说搞两项工程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完成的,就前边所说的建立各级地方宗亲组织,编写地方谱,疏通各门派的支脉谱都是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但这些都必须靠各级地方自己筹办,这就免不了要大家捐一部分、摊一部分了。对那些有能力出钱或有组织能力而不愿出头的个别宗亲们,望你全面想一想自己的得失,想一想你的为人和人们对你的评价吧!

总之,各位宗亲都要多看点有关谢氏的资料、文章、刊物,多了解一点有关谢氏的情况,关心关心我们谢氏的事业,共同为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辉责任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冷水镇   



谢赞锐 15303872485   

谢留克 13721647841

2011年2月22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12:15 , Processed in 0.12893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