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晓春老师教育点评摘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31 09:5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晓春老师教育点评摘录
    那么,当老师的感觉,其主旋律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1、学的意识强于教的意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终生是学生,对谁都是学生,他的学习是全方位的和不间断的。原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得好:“想要了解儿童心灵的秘密,想要揭示教育的技巧和教育科学的秘密,先要把每一个儿童认作是自己的老师和教育者。”教师站在学生面前,如果只记得自己是教育者而忘记了自己是个学习者(这是“学者”的本义),他就永远找不到当老师的感觉。当一个教师养成了一种对信息的开放态度,总是以好奇的、学习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时候,他就会发现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都是新鲜的,教育的学问是奇妙无穷的;他没有“重复自己”的厌倦感,也没“占山为王”的孤独感。这时候,他才算找到了当老师的感觉。
     2、交流意识强于传达意识。因此,老师的任务就从知识的单向传递逐步向师生交流的方向转化。学生要逐渐成为主体,教师也要真正确立自己对知识的主体地位——做知识的二传手其实并不是主体的。
但是,学生毕竟是孩子,师生毕竟有区别。在师生的交流中,教师不能放弃自己担负的指导者、启发者、管理者的任务,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以教师为主导。”面对学生,做一个主导型的学习者,您就找到当老师的感觉了。
     3、帮的意识强于管的意识。教师的角色比较复杂,既不是单纯的帮助者,也不是单纯的管理者,而是二者兼而有之。优秀教师恰好善于在这看似矛盾的要求中找到某种和谐,而当老师的感觉就在这和谐中。
      4、长远意识强于短期意识。一个优秀的名副其实的教师,当然也很注意学生的眼前成绩。但是,他更注意学生的“后劲”,因为他是为孩子的一生着想,是在为国家培育人才。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1 09:58:05 | 只看该作者
这位刘老师“变脸”变得太快了。她从学生的一个“玩伴”突然变成了一个“管教”,学生当然转不过弯来。怀疑老师有病,可以理解。
这还不算,我要是学生,我还会怀疑这位老师做我们的“大朋友”是否真诚。
做大扫除要不要擦玻璃,难道就不可以用商量的口气吗?
要是害怕因为关系太近而失去权威,那早就应该与学生适当保持距离。
你打算走“朋友”路线,你就不要轻易翻脸;你打算走“严师”路线,你就不要和学生过于随便。刘老师想兼有二者,而且从一端跳向另一端,连个“过渡段”都没有,太不自然了。
既做学生朋友,又能板脸训人,而学生不以为怪,这也不是不可能,但是没有高超水平和技巧,难以做到。新教师要谨慎。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1 09:58:32 | 只看该作者
我把三个男生叫到一块,和和气气的跟他们讲:你可以不成为国家栋梁,但你必须成为家庭的栋梁,社会和家庭毕竟对你们寄予更高的希望;你可以不成为伟大的这个家、哪个家,但你必须成为一个合格的儿子、丈夫、父亲。那么你现在就应该提高学习水平、提高修养水平、培养良好习惯。尤其在女生面前,要有勇担责任、抢干累活、脏活、重活的良好表现。                    帮学生切实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很赞成张老师的教育方法。
这种切实的教育能使很多糊里糊涂的学生清醒过来,知道自己现在该做什么,将来要承担什么责任,
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非常幼稚,老是长不大?
因为他们只知道是自己的别人的儿女,不知道自己很快就会成为别人的父母。
做儿女是可以撒娇的,可以倚小卖小。然而你一旦问他:“你这个样子,如何面对你不久将来的儿女?”你会发现他可能立刻就严肃下来了。
这是一种真实的成长。
有一次我去机场,恰好出租车司机是我多年前的一位学生。他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了。我们闲聊中,他告诉我:“当年您有几句话给我印象太深了,我至今不忘。您说,人生只是一个环节,上面连着父母,下面连着子女。我们每个人的任务是做好这一环,不要让人生的长链在我这一环出问题。”
教育,说到底,是为了帮学生学会生存。所以,让学生切实搞清自己的生存位置和责任,是教师重要的任务。这种事,光说虚话、唱高调是不行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1 09:58:59 | 只看该作者
昨天和今天参加了学校里的师范生技能大赛,先是进行了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在电脑前坐了5个小时,头昏脑胀。今天早上又很早起来准备说课和模拟上课。现在总算结束了,可以暂时好好休息了,呼呼~~~指导老师说基本发挥出来了,我也知道我尽力了。但是还是有点小小的遗憾,说课部分不是那么流畅。哎算啦,心态要放好,不要永远都那么辛苦。        但是重量级的还在前面等我们,教育局考试和专八,我会好好准备的,加油!!!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1 09:59:26 | 只看该作者
愚以为按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常见心态和思维方式,研究学法是相当困难的,很多人甚至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几乎一抬脚就会走进“教法”的老路。他太习惯了。
太行老师也有这种倾向。
比如太行老师说的“做好课堂笔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虽然属于学习方法,但都是从教师角度提出的要求。事实上,有一些学生不做笔记、不预习、不及时复习、总体学习效果反而可能更好。我上学的时候就从来不预习,预习了我就不爱听讲了,因为我往往对初次听到的东西印象最深。
所以我主张,如果一位教师真想研究学习方法,最好他先忘记自己是教师,而且放弃一切关于学习方法的定见,到学生中去调查,看他们是怎样学的,总结出经验教训来,介绍(注意是介绍不是推广)给学生。当然也可以把前人和教师自己的学法推荐给学生。
学习方法的研究,最好从调查开始,先调查,再研究。
学习方法,从根本上说,是自己摸索出来的,与个性很有关系。比如鲁迅看杂志总是从后面往前看,这对他可能最合适,对别人就不一定适用。教师也许能总结出一些学习规律,但是一定要告诉学生,只供参考,千万别照搬。
教师的根本任务并不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而是提供很多情境,加以指点,让学生自己学会用他自己的方法学习。
学习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方式。我们不能要求那么多学生用同样的方式活着,也就不能要求他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1 09:59:49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初步印象是,这个孩子不喜欢学习,又精力充沛,渴望与同学玩耍,只好用捣乱的方式达到与人接触的目的。可是她一捣乱,人家更不喜欢和她玩了,她又失望又生气,回应的办法就是加大捣乱的力度。于是陷入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可以用以下办法试试:
1.第一步。安排两个特别淘气的男生,主动给她捣乱,拣她最喜欢干的事情捣乱,让她干不成。等她来向老师告状,老师就可以给她讲讲“不可以给别人捣乱”的道理了。
2.第二步。教师帮助她把捣乱的行为进行分类,看看有几种,然后教她拣最好改的行为先改。一旦改了,就安排同学向她示好。这样逐步向前推进。
3.第三步。给她在班里找点事干,发泄她的精力。
4.在此之前,都不要和她多说学习的事情,即使上课不好好听讲,作业不完成,成绩下降,也先不提。等她的捣乱问题初步改正,有阶段性成果了,再帮她的学习。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1 10:05:10 | 只看该作者
老师不妨试一试
   王晓春
1·把讲课时间减少一半,或三分之一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不能压缩讲课时间,是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这是一种现代的效率观念。要极其吝啬地使用语言。“物以希为贵”,说话罗嗦不但影响教学效果,而且降低教师威信。
因为少数学生没听懂而迫使多数同学陪听一遍,老师的语言对多数学生就会成为噪音污染,其害处不只是浪费了他们的时间,还增加了他们的厌学情绪,钝化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对少数学生,应该另想办法,首先要把多数人解放出来。
减少了讲课时间,课上就可以抽出时间来做练习,看课外书,做游戏,整个学科的面貌就会发生变化。就是让学生聊天,也比听老师罗嗦强,因为学生可以得到精神的放松。
2·和自己唱反调
平常您遇到这类课总是这样讲,遇到这类事情总是这样处理,已经形成习惯了,那我就建议您试试偏不这么做,换一个做法,换一个说法,只有这样,您才能进步。当然,您换一个做法不一定能立刻成功,也许还可能失败,但是起码您找到了一种新感觉,取得了一种新的经验或者教训,这就是一种自我超越。如此您的生活就将增加朝气而减少暮气。
3·遇见不顺心的事,不急于表态,而进行研究
经验告诉我们,当您对不顺心的事情采取研究的态度时,火气就能立刻减少一大半。比如一个您一贯器重的学生忽然办了一件使您十分丢面子的事情,按通常的反应方式,您当然会非常生气。如果您采取研究的态度,脑子里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他怎么会这样?是偶然的失误呢?还是我把他看错了呢?要是我看错了他,那是什么东西蒙住了我的眼睛呢?是我的认识水平问题,还是我作风不够民主,学生只好做假象给我看呢?”这样一想,您还会生气吗?您顾不得生气了,您要忙着思考问题。
有修养的人并不只是脾气好,他们往往有一种本领,能把生气的材料,把不愉快的事件变成提高自身素质的契机。
4、把所有出乎意料的事情都记下来
从理论上说,如果您对某个学生的性格和心理了解得很透彻,您就应该能预报他的一切言行。反过来说,某个学生的言行如果出乎您的意料,那显然证明您并不了解他。我主张把这种事全都记下来,非常有研究价值。这要求教师十分敏感,不放过孩子细微的变化,注意孩子发出的差异信息。
5、强迫自己每月(或两个月)读一本书
对于缺乏读书习惯的人,有时候也得适当施加一点压力。这种压力与其靠别人,不如自己来。每月一本似乎不多,坚持几年也就不少。能坚持,素质就能提高,坚持不了,素质也能提高,起码您可以得出一个有人情味得结论:“热爱读书并不容易。”于是,当处理学生厌学问题的时候,您就不至发那么大的脾气了:您这么大人都坚持不了。何况孩子?慢慢帮助就是了。
6.搞一个“无批评月”或者“无批评周”
其实不用批评或者少用批评,也可能把工作做好,甚至做得更好。现在老师对学生批评这么多,原因是,第一,习惯了,这样省脑筋;第二,只会这一种办法,没体验过别的办法是什么感觉;第三,心里的焦虑需要以工作的形式发泄,这样可以避免内疚:“不是我心理不健康,是学生太可恨。”为了检验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您可以试试“无批评周”。在把握不太大的时候,可以先来暗的,不告诉学生,自己偷偷下决心,一周之内说什么也不批评学生。如果发现能活下去,再扩大战果,搞公开宣布的“无批评周”,或者“无批评月”。如果连“无批评周”都没把握,那可以先搞“无批评日”。成功了,自己奖励自己;失败了,再来一次,不必谴责自己。有变化就好,慢慢找感觉。不怕慢,就怕站;不怕不成功,就怕老不变。
7.争取每周说出一句“标志性语言”。
我们听报告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校长要求你必须做记录,你记呀,记呀,完事全忘了。也有的时候,你根本没有想记,可是报告人有的话,你却怎么也忘不了,遇见什么事就想起这句话来了。如果一个报告能使你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一个或几个有用的观点,那就证明报告人有点水平,这种东西越多,报告人水平越高。强扭的瓜儿不甜,死记的东西爱忘。教师对学生讲话也是如此,总是强迫学生记住自己的话,生怕他们记不住,这说明教师对学生讲话也是如此,强迫学生记,说明教师对自己的水平缺乏信心。
许多老师的常用语,学生耳熟能详,差不多都背下来了,没起多大作用。翻来覆去那几句话,那几个词,实在缺乏创造性,这对孩子无异于精神折磨。我发现,即使是批评学生的话,如果您能说出点新词,学生精神也能为之一振。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的语言弄得精辟一点,丰富一点,鲜活一点,幽默一点?每星期说出一句让学生难忘的话,说出一句能代表您水平的“标志性语言”,行不行?作不到,每月说一句,行不行?语言能力是教师基本功的基本功,可是我发现很少有人在这上面下真功夫。怪哉!
8.“自由五分钟”。
如果您讲完课剩下了五分钟,我劝您可以试试“自由五分钟”,即让学生想干什么干什么,您可以在一旁饶有兴趣地观察,看他们都干什么,往往能发现不少东西。下课前的五分钟,孩子心早飞到教室外面去了,您再多讲几句也没什么效果,做练习也无非是作姿态,不如让孩子放松一下。如此学生就会感觉您是一个有人情味的老师,以后上课反而更认真,结果是您的所得远大于所失。有的老师想不通这个道理,学生只有永远作伏案学习状他才高兴,稍微放松一点他就看着别扭,说:“又没事干了吧?闲得难受是不是?再做三道题!”学生绝对不会喜欢这种老师的,因为他缺乏人情味,把学生当成了学习机器。
9.无记名问卷。
这是一种调查方法。可以出下面这些题:
本学期老师做的事最让你满意的哪一件?最不让你满意的是那一件?老师说的话,给你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你最爱听老师说的话是什么?最不爱听的是什么?你觉得班里的同学哪个将来最适合当老师,为什么(这里用迂回的方法征求学生对老师的意见)?
10.与毕业生忆当年
学生毕了业,就不归老师“管”了。再见到老师,说话就没有上学时那么多的顾虑了,于是老师可以听到一些真心话。我家常有毕业生来拜访,我在和他们聊天时,常让他们回忆当年的学习生活,结果收获很大。我发现我当年犯了许多错误,办了许多蠢事,有时候实际上是蒙在鼓里,还自以为明察秋毫,真是可笑得很!如果不是孩子告诉我,我将继续傻下去,一直傻到退休!我愿把这个经验推荐给老师们。我想,人有一个终生的永远完不成的任务,就是了解自我。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能有自知之明其实是极难的,我愿与老师们共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14:00 , Processed in 0.08529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