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02|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由撰稿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7 17:5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由撰稿人

一种新兴的职业形式。自由撰稿人和任何一种职业都是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这项职业,也并非只有少数的文字功底深厚的人才能做好。在没有介绍怎样做个成功的自由撰稿人之前,我们需要先分析一下哪些人才适合做自由撰稿人。



自由撰稿人的从业资格  根据自由撰稿人的职业特点,我们认为在下列几个方面都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你才具备了基本的“从业资格”。
  1、要有最基本的文学功底或最起码的文字表达能力。如果语言表达能力差,就算有再好的构思也不能形成文字,假如勉强用拙劣的语言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但缺乏表述技巧,同样等于制造文字垃圾。
  2、要有充分的写作时间,如果是专职写作,就要有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的准备,尽管职业中有“自由”一词,但必须为自己的目标奋斗,这就是说只有相对的“自由”。如果是兼职写作,那更得考虑第一工作是否允许从事这种第二职业。
  3、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管从事哪类文章的写作,素材均来源于生活,一个优秀的自由撰稿人总会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可以形成文字并很有卖点的东西。
  4、要善于收集整理资料。针对要撰写稿件的类型特点,要留心并充分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必要的时候要做好笔记或在电脑里面备份。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就不会为找不到合适的材料而烦恼不已。
  5、要有一种钻研的精神。除了不断的钻研写作基本功外,还要钻研报刊钻研读者,正如从事其他商业活动一样,只有把顾客研究透了,才能更快更多的推销产品。
  6、要有耐心和坚持下去的信心。一般来说,开始从事自由撰稿的时候,总是写得多发得少,有时甚至所有寄出去的稿件都如泥牛入海,但这几乎是每一个成功的自由撰稿人的必经之路,只有咬着牙坚持下去才能逐渐在这一行业中立足。
  7、要有一定的书法基础或会用电脑撰稿。如果写出的字连自己都不愿意看,那最好不要幻想让编辑皱着眉头改稿帮发表。
  8、要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一方面可以依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受侵害,另一方面也要熟悉关于写稿投稿的有关规定,不要因为写稿挣钱给自己找来了官司。当然,还可以依法理直气壮的向一些不规矩的报刊索要应得的报酬。
  具备了上述几点,现在就可以尝试着从事自由撰稿这项职业了。

自由撰稿人之路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的走上写稿挣钱的道路呢?我们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修炼“内功”。  这里面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
  1、多读多写:一个成功的自由撰稿人其实就是一个大杂家,除了要向前人学习写作的基本功之外,还要有广博的学问,只有知得多才能写得好。除此之外,就是坚持每天要写出一定数量的文字,不管是眼前要投寄的应时作品还是暂时还没有买家的“库存商品”,总之多写为宜。这一方面可以尽快的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也无形中让自己拥有一大批随时都可能为自己带来创收的“商品”。
  2、了解时事:所有的报刊和广播电视都首先是政府的喉舌,所以只有了解当前政局或政府的意向,才能写出各种新闻媒体正急缺的文章。就算是写一些技术性的稿件,也不能在冬天就要过去的时候投寄《狐狸越冬五注意》。
  3、紧跟时尚:现代人的生活追求的是短平快,没有人会有耐心坐下来阅读一篇长篇大论,人们更关注的是生活质量问题。因此,现在的许多报刊都开设了一些时尚栏目,比如网络、都市另类、服饰、休闲、心理保健与心理调节等。这些应时的“速朽”作品有时根本就和文学不沾边,但它们却是报刊新宠,靠写作它们捞外快不失一个明智之举。

二、修炼“外功”。 

 这里面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媒体,二是掌握投稿技巧。
  1、研究媒体:正如向顾客推销产品是一样,必须衣食父母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才能把自己的东西卖掉。不管是向报纸杂志投稿,还是向广播电视投稿,都要把它们相关的各个栏目研究透了,然后“对口送货”,这样才是有的放矢,不至于没有目的乱放空枪,结果钱没挣到不说,倒先赔了不少的邮资。
  2、掌握投稿技巧:一般说来,不管什么媒体,短而精的稿件更受欢迎,但并非所有的稿件都能做到这点,而编辑的时间又很珍贵,所以要想让稿子在千万篇自由来稿中脱颖而出,引起编辑的注意,那必须得有一些特殊的方法。一个短而精的说明或一个充满幽默感的自我介绍,有时均能帮上很大的忙。如果是手抄稿,字必须很好认,同时又很特别,才能给编辑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果是打印稿,得考虑到修改和编辑排版的方便。对于反对一稿多投的报刊,还得特别注明为独家专奉稿。对于纪实的稿件,最好配一些图片,同时还要签字盖章保证真实性,因为原则上都要求文责自负。 三、准备“硬件”。  这其实是做一个自由撰稿人的首要条件。
  1、有自己的写作空间,比如自己的工作室之类的;还得有必备的工具书,字典、辞书要案头常备;还要有必要的办公用品:胶水、浆糊、笔墨纸张等;如果想高产高收,不妨考虑使用先进的电脑写稿,或配个几百元的打印机,或写成后通过“伊妹儿”发送均可。
  2、可以通过专业的报刊投稿软件来投稿,专业的投稿软件提供了国内外的大量杂志、报刊的征稿信息跟E-mail地址,可以便捷的选择要投稿的媒体,然后就能将作品送到编辑的E-mail。国内著名的投稿软件有傻博士投稿软件等。

自由撰稿人的写作方向  如果你想作一个自由撰稿人,那你最好先为自己确定一个写作方向。不要看别人写什么,自己就写什么。在做自由撰稿人之前,先要分析一下自己的长处,看看自己会什么,能写什么。就电脑文章的写作而言,有很多内容可以写,如软件应用、硬件介绍、网络知识、网页制作、游戏功略等等。但是这些方面不一定都是你的强项。你可能对其中某一个方面很了解,那你就只有先从这个方向发展,不要朝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发展,不然你写的稿子肯定要被编辑枪毙。
  下面介绍一下自由撰稿人可以写的稿子的方向。以下几个方向是各位编辑要稿子要得比较多的。 1.计算机类型的稿子。  这种稿子的买方主要是一些IT报纸、杂志和网站。如《电脑报》、《电脑爱好者》和天极网,他们的办报(办刊)思路是编辑拿选题,然后约作者写出来。那么现在你的首要任务就是让编辑发现你的写作才能,然后他们在有选题之后,就可以找你约稿了。不过,即使你不认识编辑也不要紧,通常他们都有投稿信箱,你可以把你写好的稿子直接发到他们的信箱中就可以了。如果你的稿子不错,他们也会采用的。 2.时尚类报刊杂志。  这类杂志如讲手机的《数字通信》,讲数码产品的《新潮电子》,还有其他一些如讲旅游,化妆、服装等方面的杂志。这些杂志因为比较专业,所以稿费也较高,不过对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经济管理类刊物。  如《知识经济》、《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这些杂志对稿子的需求量也比较大,不过他们对稿子的质量要求很高。 4.社会评论类的刊物。  如《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等。特别是《新周刊》,不仅文章的稿费比较高,而且图片的稿费也很高,通常一幅图片的稿费是100元,如果你对摄影有兴趣,那把你的经典图片投给《新周刊》也是不错的选择。 5.给报纸和杂志写评论。  这通常是一些报纸或杂志写股评、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文章。不过报纸和杂志对这种类型的作者要求很高,如要求股评作者必须具有证券分析师资格,所以你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资格,然后再写稿,不然你可能要“白费蜡”。
  因为电脑类的刊物对稿子的需求量最大,电脑类的作者比较多。软件使用技巧是比较好写的,把使用软件的基本过程,像写日记似的一步步记下来,再写上你的名字就叫以拿去投稿了。这样的文章相对简单,经常别人被称之为骗稿费的文章。
  硬件文章不是很好写,因为要想写硬件类的文章必须先亲自动手试用这些硬件,这样才有发言权,写出来的内容才真实,但硬件可不像软件,可以很方便的从网上下载。玩硬件是要花银子的,除非你本身就在电脑公司工作。
  随着网络的发展,关于网络知识和网页制作方面的文章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笔者一年多来发表过近百篇文章,广受大家欢迎的大部分都是网络类文章。这也是新兴的写作方式,广大网民将这一平台发挥得淋漓尽致,如虎歌虎歌文化
  游戏大家都爱玩,但游戏功略可不是很好写的,游戏是一个时效性很强的东西,写游戏功略要先把游戏用最短的时间玩通关,再要将重要的环节一一地记录下来。不是一个超级玩家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相关帖子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18:01:12 | 只看该作者
综述:女自由撰稿人现状(组图)
2003年05月06日新浪娱乐


术术


汪继芳
  伊夫
  经过十年的发展,自由撰稿人在新闻界早已司空见惯,即使对于读者,“自由撰稿人”一词也不再陌生。与其他城市相比,北京的自由撰稿人,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在全国的知名度方面都遥遥领先,其中不少人在全国已是鼎鼎大名。但是,同任何职业一样,自由撰稿人队伍也鱼龙混杂,从业者也同样包括着平庸、落伍、甚至败类等多种类型。
  汪继芳:
  提起自由撰稿人,就不能不提到最早以写圆明园画家生存状态脱颖而出的汪继芳。90年代初期,辞掉湖北电台记者职业的汪继芳随丈夫来到北京定居。当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丈夫李幸找到工作后,北京广播学院文学编辑系毕业的汪继芳却变成了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在城乡结合部的京城南部,与外部世界隔绝的日子里,每天的生活总是重复着教女、做饭、养花、喂鸡和擦地这些单调内容。
  身处中国的文化中心,而自己竟然被排除在外,很快,汪继芳就厌倦了这种平淡的生活。但是在户籍制度的“铁幕”下,不具有北京户口的汪继芳在当时是难以找到工作的,特别是在对口的新闻界。
  南方的父母来京看探,为了不让习惯于体制内的父母焦急。每天早晨汪继芳要提着书包假装上班,傍晚再定时“下班归来”。躲在公园里的一天,看书和看报。几天后,突然,她找到了新的希望——重操旧业写文章!
  写文章不难,难得是如何发表和如何采访。闭门造车写小说、散文,自然无须四处采访,但没有读者和市场,只能写贴近现实生活的纪实文学或“大特写”。可是没有记者证如何采访呢?在一个进入某个普通小机关都要详细填写的社会里,没有单位的人被一古脑儿列入“社会闲杂人员”。而社会闲杂人员势必要遭到有正当职业的人冷眼和疑惑的。
  所幸采访的对象同自己一样,也是脱离体制独闯江湖的。这些经济落魄却痴心不改的画家们,艰辛地在北京西北郊一带群体挣扎。汪继芳同他们一起在农家的小院里,露天喝稀粥、煤油灯下嚼鸡腿。房东们不解这些人为何背井离乡要聚在这里受罪,而一个月后,汪继芳则用十几万字,向所有疑问者公布了答案。
  《圆明园画家村》在全国引起极大的轰动,从而也确立了汪继芳在自由撰稿人中的显耀位置。93年,《中国日报》正式向国外介绍了“京城四大自由撰稿人”,汪继芳就是“四大之一”。有了名气,约稿便纷至沓来。“汪继芳专栏”迅速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四面开花,从圆明园的画家到散落在京城的摇滚人,从实验戏剧到“地下”电影以及现代舞,所有前卫艺术都被汪继芳一一记录在案。
  从采访别人到被别人采访,汪继芳用了三年多时间。94年,《中国妇女报》图文并茂专题介绍汪继芳的写作生活,由此,引出了新闻界对她及自由撰稿人现象的报道、评说之热。95年,中央电视台在《十二演播室》和《半边天》节目里,又分别拍摄了汪继芳的写作生活。与此同时,海内外已经有百余家报刊与她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
  96年,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她又跟随李幸告别北京落脚南京,一度在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但不久因时间冲突而再次辞职,专事采访、写作,近两年先后出版作品集《最后的浪漫——北京自由艺术家生活实录》和《断裂——世纪末的文学事故》等丛书。新近,因为她在公安题材报道上的成就,破例成为体制外第一个可以自由采访公安系统的自由撰稿人。
  赵彩霞:
  赵彩霞来自山西,不甘忍受家乡的落后与闭塞,毅然辞去公务员的公职,只身来到京城。因为热爱文学,从小有志成为一位作家。因此,她决心宁肯贫困也要文学。
  北京的房价之高,令每一个外省人咋舌。尽管抱有过清贫日子的思想准备,但在市中心租一间10平方米的平房,至少也得800元钱的冷酷现实,着实给赵彩霞当头一棒!
  作为想独自一人安心从事创作的赵彩霞来说,放弃城区转移郊外是唯一选择。距市中心25公里外的通州房价是降了下来,但交通成本则上去了。打车进城单程一次起码30元。此外时间成本也随之上扬。来回一趟要想低于4小时是痴心妄想。
  或许是赵彩霞被这些令人烦恼的现实搅乱了心境,或许赵彩霞缺乏韧性和耐力。相对平静的“世外桃源”生活抹去了她的创作灵感,在抱怨北京物价全面高昂的时候,她又偏偏不屑于做饭这类琐事。但是下饭馆的潇洒又不属于她。结果,一方面她将三顿变为两顿甚至一顿,一方面只好放弃高雅的文学梦,决定改写投资小、见效快的电视剧剧本。
  但是,北京影视界不认识这位怀才不遇的才女,她投石问路的一个10集剧本自从脱稿后就再没有被第二个人拜读。“产品”积压不能缓解经济危机,而且更挫伤了她继续写下去的信心。
  这时,有几个专事新闻报道的自由撰稿人给她指路,让她改写“短平快”的文章,先占领报纸市场,有了资金积累后再圆文学梦。不过赵彩霞不肯屈就,她认为那会使自己“做倒了行市”,执意起点要高,要一鸣惊人给北京和家乡以及全国人民看看。
  一年以后,像互联网企业一样,赵彩霞本来就不多的只出不进的“启动资金”告罄。赵彩霞再支付不起每月250元的房租和一日二餐的费用,便被迫返回城里,开始与人合租。
  合租的结果是再无安心创作的空间。室友是个三陪小姐,虽然作息时间冲突不大,都属于夜间忙碌一族,但生活水平与生活理念则悬殊太大。赵彩霞尤其忍受不了花枝招展的室友那施舍的眼神和口吻:“这瓶洗发液你用吧,我的头发全让它毁坏了。”言外之意,你赵彩霞的头发毁坏与否无关紧要。
  在这样屈辱的环境中,赵彩霞的创作激情被消磨殆尽。恰巧这时结识一个来自安徽的音像公司企划人员。不久,赵彩霞就搬到男友那里同住。男友每天早晨上班时,赵彩霞仍在呼呼大睡,晚上男友回来,不见热腾腾饭菜。赵彩霞称自己不饿,习惯于饥一顿、饱一顿了。
  但是,男友更期待劳累一天回家,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当男友提出下馆子时,赵彩霞兴高采烈打破惯例,兴冲冲陪同就餐。男友时不时问她:“你每天写什么?以前一个人时怎么生活?”赵彩霞坦然而自信地回答:“我写剧本。这可不是豆腐块文章,两年可以不写,但写他本就够吃两年!”
  两年后,男友发现她还是只字未写,家务不做,但电话费急剧膨胀。不免产生厌倦心理。郑重谈过几次后,每次赵彩霞泪流满面表示好好照顾情人,做个贤惠妻子,如果当不成作家或编剧的话。但往往一周后,又故态复萌。最后,终于分手。
  劳燕分飞的赵彩霞,打游击似的今天住大兴的老乡家,明日到怀柔的熟人家借宿。但是,她美好、高雅的文学梦依然没有破灭,尽管可能愈加遥远。
  术术:
  术术是北京女孩,有父母在身边,有自己的住房和体面的工作——语文教师。年轻也漂亮,她本可以不选择自由撰稿人的生活道路,找个有钱的老公,做个阔太太,经常出入各种社交场所,帮助丈夫应酬。
  然而这个从高中三年级时,文科成绩就排在前几名的女孩子,偏偏对于文学异常痴迷。不知听谁说“作家一定有学不好数学的经历。”她索性放弃了讨厌的数学。毕业分配到学校后,她发现做语文教师与自己的梦想实际相去甚远。由于要夜间写稿,因此白天上班迟到、昏昏沉沉就在所难免了。
  术术愈加发现:自己不太适合当老师,学校狭小的天地是收不住她的心。业余时间,她给电台做节目,给电视台做撰稿、策划,写晚会,活跃在各个剧组。中央电视台《半边天》节目的主持人张越曾经做过当个好老师,再当个好主持人的梦,后来她失败了。术术想:自己早晚也得像张越一样离开了学校。
  98年的8月,术术跳槽到一家杂志社做了记者。新的工作给她提供了将黑白颠倒过来的自由,任凭在夜色的掩护下,轻松地敲击自己喜爱的文字。终于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理直气壮的过起了昼伏夜出的日子。
  下午采访、夜间写稿,凌晨5点关上电脑。这就是术术的生活内容。
  渐渐地,术术又感觉杂志社限制了她的发展和自由。于是再次辞职,自由自在的活跃在电视台的剧组,做着圈子里最年轻的小策划人和小撰稿人,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跳来跳去的伶俐女孩儿。
  女孩子爱打扮,靠自己赚的钱过日子,远比大款手中的金丝鸟舒畅。置办自己喜欢的服装,术术可以毫不犹豫。除了聪明,女人的个性和美丽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但追求个性和打扮美丽一样需要钞票。当老师时,每月的收入是700多,工资只够维持日常生活,衣物的消费是家里的事。用了别人的钱就要听别人的话,如今任意穿各种各样的名牌,职业装、皮衣、羊绒大衣服连牛仔裤都是名牌,随心所欲的买自己喜欢的中式大棉袄,合体的蜡染上衣,彩条粗布衫,让衣服和人合了拍。术术说:在衣着上张扬个性的女人一定自食其力,因为只有自己才能完全依了自己。
  衣食无虑的术术,在父母的眼皮底下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采访、写作、参加聚会和朋友不分白天黑夜的褒电话粥,买书、读书、打保龄球、减肥、喝茶、泡酒吧……
  自称热爱自由和求新求变的术术,半开玩笑地讲:爱我的男人像个女人似的说:“爱你没有安全感,三分钟一个主意,说变就变。”作为一个灵魂深处向往自由的人,生命最极至的追求是要做飞翔的自由魂。
  没有汽车和别墅,也没有少年得志的超人成绩,但术术能经常对自己有暂时性的满足感——因为活得比较充实和自由。不过,最近她表示可能要暂时改变一下生活状态,去某外企公司做一阵白领丽人。当然,她很可能在最初的新鲜感消失之后,再次回复到自由撰稿人的队列。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18:05:21 | 只看该作者
徐林正立志打响品牌自由撰稿人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1月07日 16:43:10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文/石新荣     1998年5月,徐林正从浙江来到了北京,选择了当时并不被外人看好的职业——自由撰稿人。时至今日,他已经成为了在京自由撰稿人中较为出色的一位,不仅靠写稿所得在北京买了房子、娶了妻,还出版了《文坛剽客》、《老李飞刀》、《先锋余华》等8本专著。日前,徐林正对记者袒露了其从事自由撰稿职业的心路历程。
   
和许多自由撰稿人一样,徐林正也面临着诸多不公平的待遇
  梦想成为独立撰稿第一人     徐林正1993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随即在浙江兰溪担任了两年乡村教师。1995年10月在浙江《金华晚报》担任文化记者、编辑。1998年3月,从《金华晚报》辞职,坐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我离开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厌倦了看别人脸色的生活,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渴望身心的自由。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有了做自由撰稿人的朦胧想法。我渴望‘落魄江湖仗笔行,独立苍茫自咏诗’。我相信,只要有笔在,任何艰辛的生活都会变成充满讴歌的吟唱。”在徐林正的描述中,记者感受到了他当年对梦想的渴望。
    “我当时的所有积蓄有6000元,这使我可以在北京很从容地游玩和思考。”
    正式决定做自由撰稿人是1998年5月1日,此前,徐林正用2400元钱买了一台传真机,在西苑挂甲屯附近租了一间带电话的平房。考虑到日后可能会经常搬家,又特意去双榆树邮局租了一个信箱。这样,就有了此后被很多编辑们熟悉的“北京双榆树邮局17号信箱”。自此,这个信箱与徐林正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一张张面额从数元到数百元的汇款单成了他的“工资”。
    徐林正告诉记者,从开始做自由撰稿人的那天起,他就把自己定位为“四独立”的自由撰稿人,即:独立经济、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独立采稿,也可称独立撰稿人。
    “我这个人似乎凡事都喜欢争第一,当时我就想做中国独立撰稿第一人。我认为,要做独立撰稿人,必须经济独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思想和人格上的独立。为此,我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不向任何人借钱,不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赞助。为了做到独立经济,我发奋写稿。仅2003年,就发表、出版作品达50多万字。至今,发表、出版的作品已经超过了100万字。”
    徐林正坦言,凡事有所得,必有所失。自由撰稿人是最自由的,不用费尽心机看单位领导脸色,不用挖空心思处理同事关系,不用每天早起上班,不用着装整洁举止得体。但自由撰稿人也是最不自由的,必须要看生活的脸色:小到一支笔,大到电话费、打车费、房租、饭费。
    事实上,为了让稿件有与众不同的卖点,自由撰稿人必须独立撰写稿件,尽量采写独家新闻。徐林正那时的投稿对象主要是省会城市和一些地市级报纸。每篇稿件每次投20多家媒体,每周一、三下午14时到17时,不少媒体会准时打电话来约稿。正是在理想与生活的重压下,他的《当代十大文坛剽客排行榜》、《八国联军侵华留下哪些文化后遗症?》、《人民文学诗歌奖为何颁给自杀者和精神病人》、《茅盾文学奖缘何矛盾重重》等一些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的文化稿件,几乎覆盖了全国主要媒体。一篇好稿件甚至累计收到了上万元的稿费。靠这些收入,徐林正在颐和园边上买房、娶妻,过上了许多自由撰稿人梦寐以求的安定生活。
    “与许多自由撰稿人相比,我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坚持‘四独立’、不投机取巧,使我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获得了社会承认,并逐渐打响了自己的品牌。我与众不同的采访开场白:‘我叫徐林正,自由撰稿人……’也被越来越多的采访对象所接受。”谈及此,他显得异常兴奋。
    “富得只缺钱了”     据记者了解,徐林正曾梦想做一名深入虎穴、揭露真相的记者。其实,即便选择做自由撰稿人,他仍旧未放弃自己的理想,仍旧坚持独立批评的声音。6年的自由撰稿人生涯,他写了“文化批判三部曲”:《文化突围》、《文化嘴脸》和《文坛剽客》。
    其中《文坛剽客》出版于2002年6月,被媒体称为“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剽窃抄袭的书”。书中指名道姓地批评了一些他经过深入调查的“文坛剽客”。该书出版后,《中国青年报》、《中华读书报》、《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均以显著位置报道了此事。
    “我在做批评报道时非常注意收集和保留证据,以便使每一篇批评文章都言之有理,不怕对方打官司。对某些有身份有地位的批评对象,出于自我保护,我往往会‘留一手’,不把证据全部发表。在写《文坛剽客》一书时,我左边放着《民法》,右边放着《著作权法》。”
    著名作家莫言曾在《文坛剽客》的序言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其实我们应该有一支和专业的记者相抗衡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形成竞争,甚至是监督。许多记者的批评稿子往往因为某种原因遭到封杀,当然也有许多记者的不够水准的稿子因为近水楼台而得到发表。如果有一支健康的生气勃勃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就能改变这种局面。在很多自由撰稿人看来,莫言的话是对他们的期望与肯定。
    但现实情况是,在常人看来,所谓“自由撰稿人”似乎不是一个光彩的称谓,无论是新旧社会,自由撰稿人的阶层总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其中就有一些依靠寻章摘句、移花接木生存的文坛剽客。
    “某些自由撰稿人确实生活懒散、沉迷酒色、穷困潦倒,一些自由撰稿人甚至不惜移花接木、当‘包打听’、唯钱写稿……对于这些,我一直要求自己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向优秀采访对象学习,尤其是优秀的自由撰稿人学习。如自由撰稿人李敖和余华,他们一个在面对困难时永远保持微笑,一个在文学上特立独行、灵气十足。”
    “自由撰稿人无规律的生活,往往会导致身体状况不佳。我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将生活规律从熬夜改成了早起,坚持锻炼。2003年9月,我参加了北大自行车协会,每周一三五训练。近期,我计划单骑走全国,一方面积累创作素材,另一方面充分享受骑车的乐趣。”徐林正说。
    采访中,记者明显感到了徐林正对于自由撰稿这项职业的热爱。徐林正认为是自由撰稿使他变得富足,以至笑称:“我富得只缺钱了。”
    渴望得到尊重     “博尔赫斯的那句话‘仿佛水消失在水中’非常符合我刚到北京做自由撰稿人时的情景。我没有工作单位,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呼机,没有手机。我把自己扎扎实实地弄丢了,如同隐在森林的一片树叶,仿佛落在沙漠中的一粒沙子。”
    徐林正告诉记者,做自由撰稿人以来,他时常有找不到自己身份的苦恼,有一种深切的精神上的苦闷和孤独。无论是在办信用卡、租用邮局信箱这样的生活琐事上,还是在做批评报道时,常被要求“开单位证明来!”在徐正林看来,这是对自由职业者、对公民个人身份的一种歧视。
    尽管“十六大”报告明确了包括自由撰稿人在内的自由职业人员的身份,将他们同样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肯定了其合法地位。但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自由撰稿人仍然遭遇着诸多不公平的待遇:
    其一,自由撰稿人如同“无业游民”,这是整个社会的观念问题。在买房、办理信用卡、出国等方面,由于没有“组织”和单位,自由撰稿人的麻烦很多。
    其二,写批评文章遭遇报复时,感到很无助。尤其是一些被批评的对象,常借助单位或团体的势力打压自由撰稿人,使自由撰稿人备感势单力薄。
    其三,大部分互联网在转载稿件时,均不支付稿费,这对于靠稿费为生的自由撰稿人几乎成了致命的打击,导致不少人被迫改行。余下的一些自由撰稿人也只能依靠专栏写作维持生计。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17号信箱的稿费单越来越少,但我依然习惯有空就去17号信箱看看,17号信箱已经成了我永远无法割舍的朋友,如果我好久不去,它会寂寞的。然而,有一天,当我打开17号信箱时,发现里面只有一沓厚厚的广告,而没有一张稿费单。那一刻,我突然有了一种如同自由撰稿人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血卖不出去的恐慌。我担心自己如同许三观一般,花费心血的稿子突然没人要了,那种多年追求并喜欢的独立撰稿人的生活方式,可能就会突然失去!”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18:06:33 | 只看该作者
都市自由撰稿人的生存状态透视
    文/花房臻儿     来源:青年一代
隐伏在各种媒体背后的自由撰稿人,好像理所当然地被贴上了时尚的标签,归入了SOHO一族,与弹性工作制、无纸化办公、休闲私生活和高薪酬阶层放在一起等同齐观。但是,在真实生活中,这些另类职业人的生活状态究竟怎样?在网上几个自由撰稿人聚集的站点,笔者通过与他们的对话和浏览论坛的发贴,悄悄掀起了“自由撰稿人”这层光鲜的时尚盖头,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地认真打点了一番。

透视之一:兼职型撰稿人    与大多数人的臆测相反,所谓的自由撰稿人,其实还以“不自由者”居多——大部分都有传统意义上的正规职业,比如公司白领、学校老师、机关干部、在校学生……甚至还有警察、都市打工仔和家庭主妇,五花八门,各路英雄豪杰人才辈出。

    写作的时间,是充分实践鲁迅先生那两句名言的精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还是有的;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上班途中,别人坐在班车上打盹,他们则在天马行空地构思;午休时间,连工作狂都趴在桌上小憩了,他们却精气神十足地躲在角落里码出草稿;下班回家,当电视机霸占着家人的眼球,他们却优哉游哉地打开电脑,修改草稿、发E-mail投稿、用QQ和编辑联系、在撰稿人的网站搜罗最新的征稿讯息……把撰稿当成“正业”之余的另一份兼职,忙得不亦乐乎。

    兼职型的撰稿人,因为不是科班出身,所以文笔少了几分匠气,多了一些真味,因为不靠稿费养家,所以投稿中否无关利害,不中则一笑而过,发稿则加菜一碟,真正自在、洒脱得很。

透视之二:全职型撰稿人    而最让人浮想联翩的,还是那些以撰稿为第一职业的全职写手们。只有他们才和SOHO、弹性工作制等这些时尚前沿的新概念真正沾边。全职型的撰稿人,来源不外乎以下几种:

    1.兼职型升级为全职型。有的业余写手,具有文字方面的天赋异禀,可惜始终未被发掘。自从业余写作以来,不仅越写越顺手,越顺越想写,而且借助于网络星火燎原的传播优势,窥见了本职工作这一亩三分地之外的无限前景,终于天生丽质难自弃,炒单位的鱿鱼,破釜沉舟地自己提拔自己为专职撰稿人。另一类,则在是下岗潮中,被单位炒了鱿鱼,或者因为生病等客观原因,不能再从事原来的工作,索性将以前的兴趣,发展为现在的谋生之道,一头扎进了自由撰稿人的海洋中。

    2.由原来的文字工作者转行而来。媒体的从业者本来跳槽、转行就一直比较活跃。有的编辑自己就写得一手好文章,老为他人做嫁衣裳,做久了,眼看着原先自己捧出来的菜鸟作者都俨然成了名写手,风光无限,终于忍不住辞掉了繁琐劳碌又报酬不高的编辑工作,凭借以往的文字功底和积累下的人际关系,享受起不坐班、不用看上级脸色的自由写作生涯。或者原来已经写得风生水起,偏偏单位领导不允许手下人正业之余写外稿,于是被迫辞职,顺水推舟将撰稿进行到底。有一位编辑,原来做着一家青少年刊物的主编,因工作不顺心,便拂袖而去,自立门户。

    3.大学毕业潇洒不求职,加入撰稿大军。笔者认识的一位复旦大学女生,大二起就读金融专业的她跟着新闻系的男友开始写娱乐报道,因为钟情流行乐,后来又逐渐深入到乐评方面,临近毕业,她的手里已经有好几家大刊物的固定约稿,很笃定地听听新歌写写稿子,空余时间为一个校园演唱组合担当经纪人角色。

    全职的撰稿人比起兼职者,时间上多了很多从容,写作上少了很多自由。换句话说,想写的时候可以写,没感觉、不想写的时候,为了柴米油盐的基本生存,还是要把自己铆在电脑前硬着头皮写。当写作成为了职业就很不好玩,不过全职也有全职的好处,起码专业精神是一流的。每个撰稿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新闻纪实、案件直击、情感故事、校园小说、感性随笔、体育时评、财经特稿……最神奇的在于很多人能顺应杂志风格与约稿要求,驾驭自如地写出不同题材、不同笔调、篇幅长短随心所欲的大小文章。

透视之三:撰稿人VS.作家    撰稿人与作家的区别,可能就像稻与黍、歌手与歌唱家、艺人与艺术家那样,彼此间有极深的渊源,然而又有所不同吧。

    区别1:写作目的不同。翻开王小波的书,他的那篇《我为什么要写作》里,俨然将“畅销小说、爱情小诗等等热门的东西”,列入了“墒增的过程”,而他的写作则宣称为“反墒过程”,“写的东西一点不热门,不但挣不了钱,有时还要倒贴一些”。

    而那些以“挣稿费”为己任的自由撰稿人,则喜欢开门见山地说:“我写字,就是为了钱。”这从一些撰稿人在网络上的签名可见端倪:“文不在好,见报则名。字不在多,有钱则行”,“写文字,赚银子”,“不写手发抖/越写手越抖/要问是何故/稿费太烫手”——直白、大胆、目的鲜明。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18:07:05 | 只看该作者
区别2:组织不同。传统作家,有作协供着,无生存危机,还经常有“笔会”、“体验生活”一类的好事临头。随着职业作家体制的改革和纯文学刊物的纷纷改版,于是开始出现了“签约作家”,而且必须按质按期按量交出好稿才能续约。许多荷尖才露的新手们,不得已成了散兵游勇,什么赚钱写什么。是网络,将五湖四海的撰稿人团结在一起,分享着言论自由、不分尊卑、虚拟中的“圈内生活”。

    区别3:写作方法不同。撰稿人不称自己的写作为“写作”,而称为“码字”。这一半脱胎于电脑写作的普及;另一半则是撰稿人写作心态的逼真写照。就像泥瓦匠码砖头那样,码出一堆一堆印刷体的方块字。在花招使尽的当口,只能按照一定的“套路”来写。就像写八股文一样,“老江湖”们熟知各种文体、风格的码字技巧,以保证在灵感枯竭的时候还能照常“出活儿”。一位西安的理科大学生,甚至将工业生产的思路挪用过来,自创出一套“批量生产”情感小说的写作模式。

透视之四:BBS焦点在线    以撰稿为主题的网上论坛,往往人气奇高,是自由撰稿人的藏龙卧虎之地。

    焦点1:曝光收入。撰稿人的收入,始终是一个“谜中之谜”。按国家的规定,千字的稿费是30至100元。以千字百元计,每月至少发表一万字,才有千元月收入,而很多报纸、杂志的稿费还达不到这个水准,投稿又很少能每投即用。吃粗茶淡饭,写得意文章,一些顶着时尚盖头的自由撰稿人,可能过着最底层的物质生活。好在毕竟还有一些稿酬相对较高的杂志,成为众能人高手竞相逐鹿的热土。这类杂志,通常以“特稿”、“纪实”为卖点,文中涉及的均要真人真事,最好附有人物近照。这类稿件,切中的正是读者“猎奇”与“窥密”的心理,将一些传奇人物、情感隐私、要闻内幕如剥茧抽丝层层扒开,赢取读者的关注。写这类稿件,功夫全在文章外,更接近于新闻稿的采写。专攻纪实稿的写手,月收入能达到3000元至8000元左右,高时逾万元,可与外企高级白领媲美了。另外,娱乐和财经方面的稿件,以及港、台、海外刊物的稿酬也相对较高,培育出一批高收入写手。

    还有一身多栖者,除了能为报纸、杂志撰文,还能写书稿。书稿有版税和稿费两种支付方式。版税与发行量有很大关系,如能抽取版税,只要写了本畅销书,就能尝到很多知名作家都难以企及的“再版”甜头了,一年坐收十余万元应该没有问题。不过很多写手限于名气,只能以“枪手”的身份出场,只收银两,大名却不能在封面亮相,也是不无遗憾的事。此外,电视剧编剧,据业内人士透露,一部20集、每集8000字到10000字的剧本,可拿到10万元至20万元的稿酬。所以,在撰稿人的世界里贫富悬殊。

    焦点2:一稿多投。一稿多投,永远是编辑们最痛恨的事,也是撰稿人最矛盾的事。有时候因为编辑处理稿件不及时,就天女散花;有时候因为投稿给了稿酬低的杂志,也令撰稿人很不甘心。而这种行为的负面效应,是很可能遭到媒体们的集体封杀。

    焦点3:狙击文抄公。传媒的发达给撰稿人的天敌——“文抄公”以可乘之机,甚至可以说没有哪份期刊没有挨过文抄公的“宰”。比文抄公更有争议的是“文套公”。即将别人作品的精华部分或掐头去尾,或改头换面,以另一种文本出现。不过文套公的最大特征是其文意始终没能超出原文,一旦抽掉抄袭部分,文章就无法支撑住了。

透视之五:自由撰稿人之心情关键词    “天堂和地狱,原本只有一步之遥。”这句《北京人在纽约》里的台词,用在这里是如此合适。撰稿人的每一天,正是这样痛,并快乐着。

    最郁闷的事:退稿。

    最快乐的事:收到稿费。

    比收到稿费更快乐的事:码字。为了码字失去了多年的女友,这是一种坚持。男写手的不解心结:养家。为了坚持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全职以撰稿为生就意味着要过上收入不稳定、有了这顿没下顿的日子。女写手的不解心结:养颜。写字是容易耗心血伤肝脾的苦事,电脑辐射更是美容大敌。写字的女人很可能又与咖啡、烟、酒、熬夜、穷思极虑、多坐少动都有些瓜葛。现在更有无数美眉为了写字花容失色、身材走形、两眼一抹黑。但是她们说:我愿意,我喜欢。没辙。在时尚的盖头下,每个撰稿人都有一段甘苦自知的心灵体验。

透视之六:撰稿人之白金兵法:    在写手们的圈子里,也有类似“撰稿宝典”这样的心诀要领。现笔者就将网上某个撰稿中心一位署名“北京文章贩子”的编辑兼写手,在论坛里发表的精华帖子“假如你想成为自由撰稿人”,部分摘录如下:

    1.你的笔名是你终身经营的品牌。

    2.如果你能够成为报刊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你就战无不胜;报刊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体现在标题上:头版标题是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封面标题是杂志的核心竞争力。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18:07:40 | 只看该作者
3.一定要经营你的长处;如果你除了写作之外一无所长,建议你还是先找一份职业。

    4.用电脑写作:用E-mail发稿;第一次投稿时最好采用非虚拟方式,并且附上名片。

    5.互联网并不能代替你的采访,也不能代替你订阅报刊。

    6.“磨刀不误砍柴功”,要舍得多花一些时间研究你的读者,永远把读者当做你的亲人。

    7.“地毯式轰炸”往往得不偿失,但是也“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投稿面还是宽一些好;原则上每家报刊只联系一位编辑,大报每个部门可以联系一位编辑;学会站在编辑的立场看问题;永远每次只寄一篇稿子;和编辑谈稿费,好比和你的科长谈工资,往往吃力不讨好,除非你是王蒙、王朔、王安忆。

    8.写作和投稿都是“滚雪球”,着急没有用,坚持数年、十数年、数十年,必有奇效。

    9.做自由撰稿人惟一一条比做官强的是:没有人命令你退休。

    10.如果写作的过程本身并不能使你获得某种乐趣,最好趁早另择高枝。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18:10:03 | 只看该作者
自由撰稿人:一个特殊的写作人群

本报记者 张振胜
  做了一年的自由撰稿人,王彦决定要放弃了:“压力太大了,最多再做半年,就要做别的事去了。”   王彦的压力主要来自经济上:“收入少,去年稿费只挣了8000多。”   在做自由撰稿人之前,王彦在中国散文协会上班,每月的收入最少也有2000多块。   那时他就开始写小说,但工作的束缚使他的创作很

不连贯,为了追求自己的文学理想,他辞掉了工作,开始专职写作。一年之后,他才明白,自由是自由了,可钱没了:“只靠写小说确实没收入,现在我也向《辽宁青年》等杂志投稿,贴补一下家用。”   原本打算做三年的他考虑后要放弃了,他想找点别的事做,开家公司,或者直接当书商。   像王彦这样的自由撰稿人在北京还有很多,自由撰稿人主要指不隶属于固定工作单位,没有固定工资收入,又以写作为职业的人群。不必每天朝九晚五,不用看领导的脸色,这种自由让很多人心动与向往。上世纪90年代初,王小波、伊夫等人的成功,也激励着大批青年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实际上在北京居无定所,住地下室,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自由撰稿人大有人在,但他们却只为享受这自由并从中找到快乐。   丁东、谢泳在《论自由撰稿人——以王小波为例》中说,自由撰稿人在中国几乎是与现代新闻出版业同时诞生的。20世纪初,西风东渐,在上海等商埠,现代新闻业和出版业已经发展起来。于是,出现了一批以自由撰稿为生的文化人。其中从事通俗小说写作者开了以大众文化为主要取向的自由撰稿人的先河,而以宣传社会革命或社会改良、开展启蒙为主旨者则成为以精英文化为主要取向的自由撰稿人的先驱。现代商业书局和期刊的出现,也使得文人有可能选择自由撰稿作为自己的谋生方式。   从新文化运动,一直到40年代末,中国文化舞台上自由撰稿人一直十分活跃。许多大文豪、大学者和著名报人都充当过这种社会角色。从鲁迅起我们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当时民间的书局、报馆可以合法存在。文化人只要愿意,并有一定资金,就可以创办各种形式的报纸、杂志、通讯社。   从50年代初起,所有文化人都被编入单位,成为报社的记者,出版社、杂志社的编辑,电影制片厂、电视台和剧团的编导,国家办的各种研究院所的学者,文联、作协的专业作家,各类院校的教师等等。虽然职业的名称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于单位的人身依附性。自由撰稿人这一社会角色在中国内地逐渐消失。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又重新活跃起来。   报纸、杂志的编辑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天打开邮箱,就能看到很多陌生的来稿,这些陌生来稿中自由撰稿人的稿件占了很大比例。   天涯网站中,“传媒江湖”版里充斥着大量的约稿贴子,事实上很多杂志也是靠自由撰稿人的来稿支撑着。   王彦认为,自由撰稿人是自由的文字工作者。如果不是以此为职业,以此生存,那就不叫“自由撰稿人”,而只能是“撰稿人”或“自由人”。   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形式,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做自由撰稿人的资格,也并非只有少数的文字功底深厚的人才能做好。曾有人根据自由撰稿人的职业特点,总结了几条“从业资格”。   有最基本的文学功底或最起码的文字表达能力;有充分的写作时间;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收集整理资料;有耐心和坚持下去的信心;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   目前,自由撰稿人队伍存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有的人惟利是图,移花摘木、东拼西凑,甚至全盘照抄;有的公然在网上发布广告,甘愿充当枪手,提供所谓“精湛、快速、专业、全面的写作服务”。   事实上,目前对自由撰稿人的管理还存在“真空”。有关人士建议,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对自由撰稿人也需要提供一定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以提高其专业水平,并促进其健康发展。   已经有一些行动在展开。1月13日下午,在鲁迅文学院召开了当下中国自由撰稿人现状调研会。会议邀请了在京的一些自由撰稿人代表进行座谈。鲁院将对自由撰稿人的现状、自由撰稿人在当下多元文化中的位置、对于自由撰稿人未来的预期等做些调研,此项调研拟在2006年作代会召开之前完成。   在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自由撰稿人对加入当地作协抱有浓厚的兴趣。王彦说,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名分,像作家,记者一样的名分。他们也非常希望加强和体制内作者的联系,并且需要一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18:13:52 | 只看该作者
自由撰稿人:文化圈里的“野生动物”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12-04 

稿费知多少
《合肥晚报》上曾发表过一篇短文《作家稿费揭秘》,如此说:
早先记者约王朔写稿,王朔的口气很牛:“你们报社给我多少钱?我写一个字5元钱,2000字就1万元。”当时记者吃了一惊,心想按这个标准,王朔也不要去“玩”影视剧了,光靠“码字儿”也发了大财。不信。后来,果然,最近王朔“息影”了,重操旧业,出书“卖字儿”,新作一本接一本。
写作者出一本书能赚多少钱?答案是:低的几千元,一般的几万元,高的达几十万元,甚至近百万元。能靠写书赚大钱的,一般是三类人:一类是金庸、王朔、余秋雨、易中天等知名作者;二类是赵忠祥、徐静蕾、白岩松等知名人士;三类是各类畅销书如《明朝那些事》、《鬼吹灯》等的作者(这类书的获利者往往是一个群体或数人)。而对于出版社来说,只要能拿到他们的作品,开机印刷,“就像印钞票一样”。
目前,出版社给作家稿费有两种支付方式:一是付稿酬,自前些年稿费调整以来,稿酬一般是千字40至150元。当然,一些报纸杂志为了约名作家的稿子,有时千字开到200至300元,稿酬最高的杂志可能是《知音》,千字能开到l000元;另一种方式是付版税,标准是8%至l0%,当然也要看作者,版税拿到20%甚至更多的也并不少见。所谓版税,就是作者拿的钱是按照上述比例,从总码洋中提取。
版税及书价一旦确定,作家拿多少钱就取决于印数,而印数取决于作家的知名度和作品本身的价值。贾平凹《怀念狼》的起印数是15万,王朔《美人赠我蒙汗药》是20万,余秋雨作品的起印数也相当高。以《美人赠我蒙汗药》为例,王朔的版税拿l2%乘以起印数和书价16.8元,他一本书能赚40万元之多。
当然,作者拿的钱当中,还应该扣掉个人收入调节税。
曾有传言,说赵忠祥靠《岁月随想》和《岁月情缘》两本书赚了200万元。当记者向他核实时,赵忠祥回答:“《岁月随想》赚的钱不到l00万元,还要上税;《岁月情缘》的钱也不是一下子就拿的,依版税是卖掉多少,出版社给结算多少。”这意思是说,差不多?
还记得曾看过一篇文章,题目直截了当——“稿酬大战又起硝烟,千字纪实稿最高5万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当下纪实类名杂志高稿酬情况:
近年来,随着报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稿费越涨越高,国家规定的稿酬标准自去年起也从原来的千字20元至40元增至千字40元至l00元。为了夺得好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吸引更多的读者,一些有实力的大报大刊不惜重金求稿。近日,广东省《家庭》杂志在其今年六月推出的“头条”征文大赛中宣布,自今年下半年起,凡在其杂志上发表的头条纪实稿件,可获稿费l.5万元,同时,还可以参加头条大赛佳作奖评选和每年一度的《家庭》佳作奖评选,一等奖的奖金分别为1.5万元和2万元。如果一篇稿件有幸能发为头条并同时获得两项大奖的话,那么这篇几千字纪实稿件的稿费可高达5万元!
如此高的稿酬,在令同行咋舌的同时,也难免引起一些不景气报刊的叹息,这些报刊连支付国家的最低稿酬标准都有困难,要跟上攀升到如此之高的稿酬标准,显然力不从心。其实,以《家庭》、《知音》为代表的生活纪实类杂志的高稿酬制度由来已久,且一直实行,至今未变。他们就是用这种策略吸引了大量“好稿”(包括各种“内幕”、“猛料”、“惊险刺激”的内容),从而吸引读者,使发行量大大提升。发行量上去了,广告、利润也就随之攀升,付给“好稿”高稿酬就不在话下了。其实这也算是“良性循环”。
自由撰稿人的不自由
有一位自由撰稿人兄弟深有感触地说,所谓自由撰稿人,其实是“不自由撰稿人”——
明明一个十分完善而能够把握中心命脉的选题计划,可只要老编一开口,你就不得不将自己心爱的东西大刀阔斧地宰得面目全非。而且,此过程中不得有半点杂音,否则你的东西就只有胎死腹中的厄运了。
我所遇见最为惨烈的事件,莫过于当一本书稿完成以后,通知你说选题计划有变,需重新写;等眼睛都看痛了,手打字都酸痛了以后,好不容易作如释重负状,兴致勃勃地交稿,得到的消息是此选题计划本社已经取消。完,所有的功夫全白费。
做“不自由撰稿人”已有好长一段时间,最大的感受是:忙和累。
“自由撰稿人”中的自由,大家都知道不过是写什么和什么时候写的自由。至于说谁给你发、发多大的豆腐块、给你多少报酬,那你可完全没有自由。
说实话,走自由撰稿人的道路是需要勇气的。
一位编辑说:我在文艺副刊干了l0年,我的很多作者都是放弃了固定的工作岗位而走上自由撰稿人道路的。他们最初可以说经年累月,连一分钱都拿不到。辛辛苦苦写出的文字最后连敝帚自珍的信心都没有了。况且那几年电脑还没有这么普及,誊抄是很费工夫的。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18:15:02 | 只看该作者
[size=+2]职业调查:自由撰稿人 我要的是自由自在
胡雅杰
      
■摄影/陈澍祎

  陈海燕

    26岁 湖北人 199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北京某中学任教一年后离职,成为自由撰稿人。

    本期调查时间:

    2001年3月12日

    调查地点: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日报》社院内陈海燕租住地

    ★每个月可以挣到三四千元

    ★每个月写两万多字

    ★平常也做书,也许会有十几万的收入

    ★纪实作品有不少是虚假的

    ■您为什么放弃了正常的工作而从事自由撰稿?

    做自由撰稿人最重要的是自由,而在其他单位总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人事关系的左右。同时自由撰稿人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收入也还可以。

    ■您在学校时一个月可以挣多少钱?现在一个月能拿到多少钱?

    在学校时一个月能拿到一千三四百元,现在完全靠稿费,收入不固定,平均是两三千元吧。最多时一个月拿到过4000多元。

    ■您现在主要给什么地方写稿?

    报纸、杂志都有。稿件的线索一个是自己去找,还有就是一些比较熟的报纸杂志的编辑给选题然后去采访。很多的关系都是慢慢建立起来的,我从大二的时候就开始投稿,那时在班里算高收入。

    ■您现在每天的作息时间是怎么安排的?

    一般是早晨8点多钟上街逛逛,感觉感觉外面的情况,或者看看书做点手头的工作。下午基本上会去采访,晚上在家写稿。

    ■您作为自由撰稿人没有任何的相关证件,采访上会不会有困难?被拒绝过吗?

    我还从来没有被拒绝过。我一般都是事先与采访对象约好才去采访,如果需要去采访一些案件,就会找平时合作得好的杂志开介绍信。

    ■您现在写的稿件都是按自己的兴趣写的吗?

    也不一定。我现在主要写两类稿件,一类是纯文学的,符合我的兴趣但不来钱,另一类是纪实的,我不太感兴趣但来钱。没办法。写纪实类的稿费高,可以拿到每千字200多元的稿费。

    ■您每个月写多少字?

    大概两万多字吧。这稿费基本上就够我生活的了。我租房子每个月用600元,自己做饭用四五百元,再加上其它开销,肯定够了。

    ■那您其他时间干什么?

    我正在与其他人一起做两本书,做好了拿到十几万应该没问题。说起来要想有钱也会很快。

    ■现在所谓的纪实类作品据说有不少是虚假的,是这样的吗?

    有这个问题。虚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大型的杂志,他们刊登的作品主线是不失实的,但具体描写会失实。另一种是小杂志,刊登的作品杜撰、拼凑的就比较多了。

    ■您以前做过这种事吗?

    刚出道的时候也做过,比如曾编造“我”是个女的,因为婚外恋离开了丈夫,经过一些挫折又回到了丈夫身边这样的故事。我现在早就不会这么瞎编了。造假越来越没有市场了。

    ■您知道在北京有多少纯粹的自由撰稿人吗?

    这不好统计,总在几百人以上吧。他们一般分几类,有专写小说的,有专写纪实作品的,有专门写纯文学作品的,也有给书商写书的。有的生活挺苦的,我很佩服他们,他们是纯粹为了文学理想在奋斗。

    ■自由撰稿人一般会一稿多投吗?

    我是一稿多投但不一稿多发。这是我在大学时就定下的规矩。就是说一篇稿子会同时给几家投稿,谁先决定用我就会告诉其他家不要再用了,这有一个信誉问题。

    ■您觉得什么人才能做自由撰稿人?

    我觉得自由撰稿人应该首先是个记者、编辑,同时也该是个作家、思想家,但在我国这一点很难达到。因为严肃的东西市场小,稿费低,通俗的东西市场大,稿费高,大家为了生存只好屈就市场。自由撰稿人的素质相应也越来越差。这挺可悲的。


《北京青年报》 2001年4月09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18:17:55 | 只看该作者
互联网时代的自由撰稿人 酸甜苦辣在心中



    上海一家报社的文化版编辑说,只要在“西祠胡同”网站的论坛上留个言,跟10个网上自由撰稿人约稿,不出两个小时肯定会有10篇稿件出现在这位编辑的电子邮箱里。在互联网时代,市场化媒体与自由撰稿人的互动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他们之间的互相需要已经到了“缺了对方无法生存”的状态。     
    上海某出版公司负责人、自由撰稿人杨葵说:“那些网络写手就像北影厂门口的那些群众演员一样,既需要养家糊口,也想以此为跳板,抓住某个机会大红大紫。”杨葵告诉记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尤其在北京,有一批青年为了扬名专门进京,租简易的房子,到某个著名网站、论坛上“混”,写文章期待获得别人的注意。他们同时也留意媒体编辑在网络上发出的“指令”,随时准备“抢”到写一篇稿件的差事,以获取稿费和名声。自由撰稿人和媒体编辑在网络上一般都有比较专业的小圈子,如书评、影评、旅游、餐饮等。在一些时尚杂志里,这样的写手尤其多见,他们使用不同的笔名发表文章,一般每个月会有两、三千元人民币的收入。这些自由撰稿人可能也会在报刊、杂志谋一份工作,但会不停地换工作,保持“漂”的状态。   
    虽然大部分网络写手还是籍籍无名,但确有一些长期混在网络上的写手“写”出来了。上海《东方早报》评介版乐评编辑蒙莺告诉记者,她把撰稿人分为“一线”和“二线”,所谓“一线”就是比较有名气的。她说,几年前网络刚刚兴起时的第一、第二代网络写手,其中的佼佼者都已经“功成名就”,因为他们都已经进入主流媒体,不再依靠网络生存。“过去他们是把稿子贴在网上希望有人能采用,现在是媒体一再跟他们争取首发权,先发表在媒体上再贴上网。”蒙莺说。   
    一位自由撰稿人提到,有一位笔名赵赵的著名自由撰稿人,专门靠在各媒体上写随笔谋生,几乎每天一篇,现在已经“买房买车”。因为名气已经出来,现在有人找赵赵写剧本,赵赵不再撰写随笔。再者,一位名叫徐江的诗人,靠写专栏生活,也已经在天津“买房买车”。
    网络十分轻易地制造了许多小圈子,媒体编辑与自由撰稿人的供需也绝大多数在这里完成。在一些自由撰稿人和媒体编辑那里,他们的电脑随时开着MSN聊天软件,一人同时与几十人进行交谈,不停地有人上线下线。他们时常到一些网上论坛、BBS去“逛”,获取供需信息。但实际上,这些自由撰稿人之间、自由撰稿人和编辑之间,在现实世界中很少有互相认识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0:36 , Processed in 0.11921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