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由天河中学美术教科书循环使用展开的调查分析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4 19:19: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遥看天河 于 2009-11-4 19:21 编辑

由天河中学美术教科书循环使用展开的调查分析与反思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科书免费提供和做好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工作的意见》(教基〔200723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全过程管理,全国各省、市、区中小学相继开展了循环书使用的宣传和实施工作。其实在200691日起推行的义务教育法中,就有“国家鼓励课本循环使用”的内容。我校作为农村义务段初中学校,于2009年春季,也积极地落实了部分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工作。

一、美术教科书循环使用的目的与意义
实施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对于保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提高教科书的使用效益、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和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增强学生节约资源、爱护书籍及保护环境的意识、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都具有重要作用。建立部分免费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制度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保护资源环境、推进节能减排、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应该是一项惠民利国的决策。
然而,笔者作为一线美术教师,在循环书的使用与管理过程中,逐渐感觉到其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尽管政策、决策得很好,但落实到工作中,一些实际的问题不得不值得我们思考。鉴于问题困惑,我查阅了循环书使用各地的相关情况和资料,并对上学期我校美术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情况展开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和相关资料予以阐发,并试图对循环书的使用政策作出理性、冷静而客观的分析和思考。

二、对天河中学七、八年级美术教科书循环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1、调查的相关数据与分析
被调查教科书使用的时间长度为:
20092月—7
被调查教科书使用的对象为:
天河中学20092月—7月在校的七、八年级学生,
其中:七年级使用人数为271人,
八年级使用人数为185
调查统计时间为:
2009916
具体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

七年级调查结果

八年级调查结果

开学时教师领取课本
60

65

学期结束后教师收回课本
46

60

缺失课本
14

5

使用人数
271

185

保存较为完好
5

27

封面被涂画或损坏
23

7

中缝损坏、破损
33

26

内页涂画3次以下者
18

12

内页涂画3次以上者
20

8

内页缺损严重者
6

2

面目全非、损坏严重者
19

6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总体上感觉到在对于教科书循环使用方面,八年级同学的爱书意识较七年级同学强。对此,我从教师自身和学生两方面作了一下导致以上调查结果的原因分析。

2、调查数据反映的问题归因
在对以上数据进行了统计以后,令我非常震惊,尤其是对课本的缺失和严重破损导致不能用的两项数据。之后,我作了深刻的自我检讨,同时将所有的课本又重新翻看了一遍,逐页逐页地查看破损处,并试图找出原因。在工作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以后,我归纳了以下原因。
第一,教师在管理力度上的投入和严谨性不够,这是我的原因。在学期开始时,其实我即在第一节美术课上向学生详细地讲解了美术教科书循环使用的目的和意义,并全文宣读了我校制订的《天河中学美术教材循环使用实施方案》,其间对如何展开循环使用过程作出了比较清晰和规范的要求,但终因我在工作上的失误和教学任务、宣传工作过重,未能严肃责任,故而导致管理力度不够,管理过程较为松散,实为惭愧。
第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爱护书籍意识薄弱。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读书的风气实为不浓,爱读书,爱读好书,并且能做到爱惜书本的学生确实不多,而两级分化现象严重。有的懂得爱护书籍,节约资源的道理,可大多数则比较漠然,加上老师的关注度不够,循环书在他们看来属于非己之物,有时甚至以涂画为乐,例如在课本上随意涂画的,用刀挖掉图片中人物的眼睛,给脸涂黑的,在教材上留下骂人的话或QQ号者,甚至在书上写着XX(男同学)喜欢XX(女同学)者,不胜枚举。
第三、学生对美术课及循环使用美术课本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说素质教育理念和教育的全面发展观已经提出甚或推行了许多年,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依然是重视考试能力的培养,学校教学虽较以前的应试教育有所改观,但是归根结底均可视作对美术学科重视程度不高所致。在这样的环境下,必然就影响到学生学习美术的态度及对循环使用课本的重视程度。

三、美术教科书循环使用方案的落实与改进
根据上面的分析与对现状的考察,在本学期,我对教科书的使用工作则作出了想应的调整,具体的落实与改进措施如下:
首先是进一步加强实施方案与目的等方面的宣传。在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上,我继续在各班宣读了《天河中学美术教科书循环使用实施方案》,重点强调了循环使用教科书的目的与意义,向学生展示上学期美术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正面和反面的例子,让学生从知荣辱的角度重视教科书的循环使用。
第二是加强管理,规范用书行为,明确循环使用的方法。有了上学期的经验教训,我在本学期将所有的学生按班级为单位,逐一编号,又将课本逐本标号,以期形成号码的对应关系,这样一来,每个班上被命名为01号的学生在每次都将使用01号书,有问题的话就可以缩小追究责任的范围。然后,再将每个班上的书分给专人管理,一般有四个人,这四个人中有一位是科代表,即一个人管理10本书左右,负责所管理课本的收发与检查报告,这几个人由科代表负责管理,科代表则每次直接向老师汇报教材使用的情况,以便教师及时处理教材使用中的违纪事件。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管理责任流程,即:

可以看出,这种秩序井然、责任到人的方式,能比较充分体现出循环使用的规范管理。
第三、及时收发,及时记录,及时作出奖惩评价,强化教育。在教学常规工作中,收发课本已成为循环书使用方案推广后的必做功课,每节课上课前都由科代表按数量领取课本,每节课结束后由组长收齐并检查无破损和刻画后交科代表送办公室,如若其中有损坏的,则做好记录,及时找到肇事者,予以了解情况,作出相应的惩罚。做到一月一小评,半学期一大评,一学期一总评,将评比的结果与各班班级量化管理相联系,对于做得好的班级则予以奖励,真正做到奖惩及时,工作细致。
写到这里,按理论就应该做收笔总结了。但是我在这一轮的教科书循环使用的过程中还有一些疑惑,感受和反思。故而,还想花一点笔墨多加阐释,并以期对整个教科书循环使用政策本身作些粗浅的思考。

四、对美术教科书循环使用政策的反思
近来,围绕教科书循环使用的问题,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产生了许多想法。本部分既然是全面反思教科书循环使用政策,不妨先让我们看看相应的资料,再作分述。

1、从环保和资源消耗的角度审视教科书循环使用政策
材料1
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义务教育法,有“国家鼓励课本循环使用”的内容。上海在2006年秋季开始,针对660多所公办初中学校试行音乐教材循环使用。教材费由政府支付,近20万学生对音乐教材“只使用、不占有、不带走”,教材循环周期为四年。

材料2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徐淀芳为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上海试点实施课本循环使用后,按照一本音乐教材使用时间四年、同一年级的学生可共享同一套音乐教材来计算,上海660所初中学校四年将节约70余万册音乐教材。按照单价10元∕册计算,仅上海公办初中在音乐教材一项,四年可节约人民币700余万元。

材料3
三年前,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张扬呼吁推广课本循环使用制度。张扬算了一笔“环保帐”:生产一吨纸,需要100吨纯净水、660千瓦时电、3立方米木材、1.2吨煤和300公斤化学原料。目前,我国在校学生约2.2亿人,以每个学生一年两学期平均使用10册课本计算,一年要用课本20亿册以上。按每人每学期课本平均重1500克计算,如果课本连续使用5年,可节约528万吨文化纸,生产这些纸要耗费300万亩木材、5.28亿吨纯净水和633.5万吨煤。
(以上材料出自CCTV.com来源于新京报)

2、从怀疑论角度审视教科书循环使用政策
材料4
课本循环使用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能达到“双赢”,但近年来,尽管课本循环使用的呼声逐波起,实际效果却不大。
上海市教育研究会会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分析,原因有三:首先,“课本循环使用”在我国现阶段遭遇的最大难题在于新课改产生的“教材不稳定性”,教材不稳定,使课本使用就无法循环。其次,我国教材的课(知识型课程)和本(作业训练)长期合二为一,如果为了保持书面整洁、人为地将课、本分开,推行教材循环使用,则将与绝大多数学生的读书习惯相冲突。第三,课本涉及多方利益。对于出版社来说,若推行教材重复利用,无疑动了其生存之本。(新华社专稿)
(以上资料出自CCTV.com,来源于《新京报》)

3、从客观角度对目前教科书循环使用政策的梳理与反思
纵观各种观点和资料,其实不难看出,对于教科书循环使用政策的态度,大多数人是持赞成意见,尤其是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环保和节约意识等方面,都显示着该政策的前瞻性。因此对于其积极性的一面,此处不再赘述,但期间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仅对美术、音乐、体育等教科书实行循环使用,与本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不相符,乃至直接削弱了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无形之中强化了对应试教育的侧重。这里依然可以看出有关部门仍旧停留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上,违背科学发展观。在某种程度上也让教师、学生和社会造成美术课不重要的想法,认为只有不重要的学科才实施教科书的循环使用。
第二,部分家长对孩子使用旧教科书的不认同。其实原因很多,但有一种不得不提,即如何水法先生在《暂停美术教科书循环使用,加强中小学生审美教育》一文所讲:“家长对孩子使用旧教科书不认同,认为再省也不能省孩子的购书钱,平时节约任何地方的支出,就可以支付这58元的书费。还有少数家长怀疑政府的动机,以前学生自己购买教材时不循环,现在政府免费发放就循环使用了,认为政府还是在算经济账,就像历年政府对教育的总投入从来没有达到法律规定GDP4%一样。”我虽然不能及时证实其情况是否属实,但我想,这样的想法绝不会是空穴来风。
第三,对教科书持有态度的改变,并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爱书意识。我平时有意识的了解了一下不同班上的学生,问他们对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态度,其中有大多数学生还是希望自己能真正的成为教科书的主人,能带回家阅读。在以前,我们往往是鼓励学生成为教科书的主人,要求他们学会爱惜自己的书。而循环使用以后,学生从书的持有者转变成为书的借用者,主人变成了客人;再者,在开学时,新一届学生之间使用的书势必有新有旧,怎样发放亦涉及公平问题,当学生自己拿到旧书时,心里总会有一丝的不舒服,尽管书不是自己的。这种转变带来的心理落差与对书的认同感消失了。说得严重一点,这种循环使用教科书的决策,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本关怀?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在这种忽视之下,学生的爱书意识是否能得到健康培养?
第四,对循环书使用的不赞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很多学生家长认为虽从节约、环保角度来看,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挺好,但反复使用教科书难以保证其清洁卫生,还可能面临疾病传染问题。新华网蕉城在线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社会各界热议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的文章,言其市直某单位虞女士对该举措的态度,很有代表性,现摘录如下:

材料5
市直某单位的虞女士认为,“从环保方面讲,循环使用教科书是挺不错的。但是,作为小孩子,我觉得他们还不懂得怎样去保护书本,开学初课本包得好好的,一学期下来,有的孩子就把书本弄得脏兮兮的,肯定有许多细菌,还敢留给后面的孩子用吗?有的孩子一学期还没有读完,教材就‘面目全非’了,不是少了封面就是少了封底或者掉页的,这样的书本还能继续使用吗?要想教科书得到很好的循环使用,就必须树立孩子爱护书本的意识,要求孩子很好的保存它。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我觉得很多课本都有它的保存价值,家长也不心疼这点钱,我还是希望我的孩子有新课本。”
(材料来自新华网蕉城在线,作者佚名)

我认为家长对卫生问题的疑虑不无道理。学校是否真正做到消毒是一个方面,另外即使学期末统一消毒后,也难以避免使用过程中的卫生问题。20086月份,卫生部门统计全国发生手足口病17.6万例,死亡40例,所以有人就在想,倘若因循环使用教科书而引发大规模疫情的发生,那真是得不偿失。
第五,美术教科书循环使用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工作造成诸多不便。首先是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多了收发课本、管理课本的责任和任务。其次,美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依赖教科书中的示范图片进行欣赏、临摹,有时需要在教科书上记录、涂画或动手制作,循环使用后显然不利于学习和操作,学生对教科书的使用受到了限制,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学生,本来美术教学就缺少相应的辅导学习资源,现在又在原有的薄弱基础之上限制了教科书的使用方式,实在是令人遗憾。
第六,教科书的装帧方式也是循环书损坏严重的一个物质原因。可以推测教育部和财政部门在推行使用循环教科书之前,调研工作是不充分的。例如教科书的装帧方式就是一个重要问题,无可否认,书的印刷质量是还不错,但装订方式不适合循环使用。目前的美术课本采用的是“骑马订”,一学期用下来,封面基本脱落或破损厉害,对再次使用带来诸多麻烦,难以达到预期的循环使用效果。

以上即是我对循环使用教科书政策的理解、考察和反思。虽然现在有许多问题我们不能得到满意的解决办法,但是不能不认识到。这项政策推行本身是有助于教育学生的,但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也要综合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各地学校的普遍情况。教科书的循环使用是对我们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是挑战就有风险,就有利弊。智者不该一味的抓住其弊的一端,消极抱怨,而应该是去思考如何利用有利的一面,既能将利扩大,同时也能以利避弊,积极的对现实做出应对。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教科书循环使用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进节能减排、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节约教材采购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护资源、节约资源的意识。基于此,让我们也认识到,其实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推行,不仅仅只是停留于具体的形式操作,它还扩大了教育的意义、增加了教育的内涵。我想,这项政策的推行,将来势必会在冷静地反思中不断深化。






  
二零零九年十月十二日于天河中学美术工作室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19:23: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文章,本网站首发,未经本人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3#
发表于 2010-9-21 22:46:45 | 只看该作者
此文在“2010年全国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成果征集活动”中获国家级一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7:00 , Processed in 0.14301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