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是如何创设出来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0 16:4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是如何创设出来的
——国家精品课程暨全国优秀教育资源《研究性学习》侧记

吴新武

创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是众多专家学者的期盼。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的《研究性学习》课堂,历七年探索,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日益彰显出学生的学习力……一位学生在《魔灯”之学员畅想曲》这样描述:“追风行者的多样互动教学,在师范学院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学习体验‘魔灯’的高潮。奇妙的‘魔灯’激起了全体学员们一个又一个思维的火花在绽放。深邃专注的眼神,热烈的讨论,让学员一次又一次掀开了‘魔灯’的神秘面纱”。

七载潜心做一事
2001年,随着新课程东风的徐徐吹动,觉得涉足“研究性学习”是一件有价值的事,于是开始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发表了几篇理论性的文章。由于身处高职院校这个大背景,越来越体悟到纯粹理论研究的不足,不久以后就有意转入实证研究。第二年,正式向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提出开设“研究性学习”试验课程的申请。开明的师范领导很快同意了我的请求,下文成立了“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与“指导小组”,正式启动研究性学习课程试验。
回顾个人的专业成长历程,从无方向感,到一心一意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研究并取得一些成绩,学校决策层的大力扶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我一直心存感激,并千方百计把这种由衷的感激转化为实际行动,全力倾注到学生身上。
七年的坚守,七年的收获。2003年,《基于网络背景与文化视野的研究性学习应用研究》获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4年,《研究性学习项目推广》获得学校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高等师范院校研究性学习应用研究》获得学校首届教学改革成果评比一等奖;2005年,《研究性学习》获批学校精品课程,出版专著《研究性学习论》;2006年,《研究性学习》荣获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2007年,《高等师范院校研究性学习行动研究》获批中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研究性学习理论与设计》荣获全国教师教育推荐使用课程资源荣誉称号。
2001年开始涉足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探索,到2007年建成全国教师教育推荐使用课程资源,前后七年,心无旁骛,紧扣一个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开展课程试验、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课题申报以及网站建设,终有所成。

剑指黄山育桃李
七年来,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在金华的大黄山上,构建了一门大课程,为的是实现大人才观。有人议论,这门课程似乎没有自己的内容,怎么能算一门课程?是的,从传统的意义上说,这门课似乎真的没有自己的内容,而是以学生“做”的过程为内容,也就是说,是以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为内容。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自主选择学研项目,自主进行开题报告,自主实施项目研究,自主形成项目成果,自主获取学研体验。2005年开始,把这五个“自主”概括为“五段学研”。为了更有效地实施“五段学研”,全程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过多,只生方圆;打破规矩,不只方圆”和“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创新成就未来”。相应设置了五个阶段的学研规则,着力引导学生走出书斋,跨越校们,走进社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构建,在构建中成长,在成长中成功。
七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有生命力的课堂”是不受“教室”限制的课堂,是在实践中构建而不是由教师灌输知识的课堂,是能够激发学生生命中与生俱来的创造欲的课堂……当学生置身于这样的课堂的时候,迟早会进入“蠢蠢欲动”的境界。一旦进入这样的境界,他们才会真正想说属于自己的话,想做真正属于自己的事。进入了这样的境界,许多传统的方式方法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他们已经在自动运行。作为教师,也就可以四两拨千斤,只要给予适当的关注、指导,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年的实践还证明,在我们的课堂中,没有绝对的“好学生”,也不存在绝对的“落后生”,只存在“进步快的学生”和“进步慢的学生”。那是因为,我们否决了一锤定终身的闭卷考试方式,采用了过程型考核方式,并推行“人人可以得满分”的理念,只要学生对于自己的阶段任务成绩不满意,就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理论与设计》教学平台不断请教,多次修改,直到自己认为已经把老师与同学的建议充分吸收内化为止。正因此,我的学生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大批学生得到100分,平均成绩接近90分。
七年来,学生学研内容涵盖自我生活、学校建设与地方发展,方法涵盖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个案研究、创新设计,累计取得小型研究成果1300余项,为自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学校地方的发展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下得功夫换真情
当然,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与学习成效的提高,需要老师的带头付出。教学观念的及时更新,教学技法的合理运用,“互动时空”的真情互动……哪怕是一个小小的QQ空间,我都理解做是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基本要求。我一直坚信,教师的人格魅力需要的是教师自身“由内而外”的不断营养,教育的真谛在于“润物无声”。要让学生自然地感觉到教师前卫的意识,引导40岁的心与年轻人一起律动;要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教师深邃的分析,引导20岁的心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要让学生自然地感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以心换心,引导40岁的心深入到年轻人的心。教育无痕,彰显出教育的最高境界。似雪落春泥,悄然入土,孕育和滋润着生命。虽无痕,却有声有色;虽无痕,却有滋有味;虽无痕,却如诗如画。 为了启动学生内心的真情,我撰写了《致亲爱的女儿》、《我的理想大学》、《百年耕耘路 时代育人歌》、《花·鸟·人》、《八月桂花香》等数十篇随笔并挂到QQ空间;为了激发学生修改学研体验的热情,我细心批阅,精心指点,及时推出好作品供学生观摩,满分作品随时上传网站有关栏目。
多年的经验证明,教师的真情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催化剂,而一旦有了学习的热情,真情自然会汩汩流淌。《致亲爱的父亲》、我与研究性学习的难舍情结》、《体验合作魅力 收获成功喜悦》、《与留学生的亲密接触》、《永不熄灭的红烛》、《来自21世纪的行者》、《完美的谢幕》等一大批优秀学研体验,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真情演绎。学生称我“吴老”、“老大”、“风”,甚至想叫一声“父亲”,我都欣然应允,因为我知道,所有这些,都包含着学生的真情,不是每个老师都能享受的到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旦学生投入了激情,真情演绎自己的作品,美好的成分就会很自然地根植于学生的心田,并能自觉开花结果,也许,这比之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如果,我们后辈心中多了一分善果,未来的社会就会多一些美好。这,才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天路难行终有时
诚然,探索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如天路,实在有些难行,我却从不放弃。记得申报学校重点建设课程的时候,有一位专家提了这么一个问题:“研究性学习,已经有很多研究了,你觉得还有研究的必要么?”我笑道:“我有自己的角度。”就是这个新的角度,引领我坚持了七年,连同我的众多学生,都学会了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实现着他们的创新之旅!记得刚刚推出过程型考核方式的时候,由于学校还缺乏这样的空气,受到了一些同行的怀疑。我依然没有放弃,坚守着“人人可以得一百分”的信念,坚持着“过程胜于结果”的观念,一路行来。直到2006年,云开雾散,学校开始全面推广过程型考核。记得刚刚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时候,又有人议论:“不在教室能称做上课吗?”这一次,也有些气急,同有关同仁“理论”了一番。借此推广了研究性学习新思维: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空间,引领学生改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被动学习状态,通过在社会这个大舞台的历练,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发展学生的技能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体验,并从中构建专题性知识。使平时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有效的整合,通过整合内化为有效的知识,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记得申报国家精品课程论证会上,有专家认为,“研究性学习”这个名称理论性强,不太好懂,难以体现高职高专课程的特色。这一次,说中了我的心事, 于是,殚精竭虑,冥思苦想,把网站名称该成了《研究性学习理论与设计》。
天路难行终有时。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这个通道。在未来的征途上,我心依然:子鹜夜半泣血归,不信东风唤不回!

山顶望月追风人
七年来,“研究性学习”建设成效得到了众多专家同行与媒体的充分肯定,也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他们,抬着我登上山顶的。
师范学院院长郭航鸣先生指出,“系列成果的取得,直接提升了学校的教改与科研水平,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对中小学推行新课程的新形势,推广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浙江师范大学陈兰村教授认为,“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能够对中小学推广研究性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符合创新性社会的发展要求”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类教学指导委员在其年度典型经验总结材料中指出,“《研究性学习》……在教学思想上注重学生研究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了研究中学习,实践中学习的特色;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注意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促进作用;课程负责人具备领军人才的素质,建有较合理的人才梯队,教学改革有一定深度……
《教育信息报》刊文指出,“精品课程《研究性学习》学科带头人吴新武归纳出具有推广价值的“五段学研法”……这种教学方式着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越校门、走进社会,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发展学生的技能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体验,并从中构建专题性知识。使平时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有效的整合,通过整合内化为有效的知识,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研究性学习有效打破了学科体系的界限,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七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不论长短,有一点必须坚守:研究必须继续——继续细心呵护,继续大力推进。若干年内,建设好国家精品课程《研究性学习》实验基地——金华市丹溪小学。“北有附小,南有实小”,比翼齐飞,这是师范人的又一个目标;若干年内,建设好全国教师教育推荐使用课程资源《研究性学习理论与设计》,为新课程的深入推进架设优秀高架立交桥,回报金华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若干年内,着力争取进入一种境界——养天地之正气,育无限之生机,实现更加高远的超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21:28 , Processed in 0.12724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