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看待文学的网络时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6 14:39: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看待文学的网络时代
  来源: 人民日报


网络时代是否会导致文学的消亡,是否能够产生文学经典——
    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迅速侵入文学领域。当我们的作家和学者还在寻找对策和命名权的时候,“网络文学”这个大而化之的名称突然登堂入室,并且暴得大名。     中国文学发展至今,就其传播方式而言,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文学的口传时代,文学的纸媒时代,文学的网络时代。在文学的口传时代,由于社会分工的专门化程度低,加之造纸术、印刷术等必要的物质准备不足,文学只能口口相传,因而口传时代的作者都是群体性的,传播者和阅读者都构成了作者群体,如《诗经》的各个篇目最初基本是民间口传的,最后才被搜集并编定成册。在文学的纸媒时代,文学作品不再像口传时代那样不断被修改,而是形成相对稳定的作品形态,作者和读者的分立十分严格,作者具有无上的权威,读者仅仅被动地接受,因而中国的文学经典基本都在纸媒时代中产生并保留下来,而且文学的经典与作者的权威也是相辅相成的。文学发展至网络时代,作者的权威地位逐渐被取消,作者和读者的地位平等,甚至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每个人既可以是读者,也可以是作者。而文学作品的创作、传播和被遗忘的速度都在加快,作者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无关紧要,作者的网名和“无名”成为常态。文学的网络时代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文学,仅仅是作者、作品和读者等文学要素在网络时代的地位和形态发生了变化而已,文学的语言虚构、情感内核、审美价值等仍然是文学的本性。     文学的网络时代是否会导致作家群体的消失?作家在文学的纸媒时代中无疑是文学的最重要因素,甚至具有无上的权威,作家中心论既使文学得到充分发展,也导致了文学的重名不重实,因而中国文学史上也不断出现后世作者假借前世著名作家之名创作文学作品的现象。而在文学的网络时代,作家的权威性不断受到质疑,作家不再具有神圣的光环,而在网络上仅仅以“写手”的身份出现,“写手”的身份是多重性的,他们可能不再是专职的文学创作者,而有可能是教师、工人、公务员或从事其他各种职业;他们大多数时候是化名(网名)的,有时甚至是“无名”的,由于不受“名”的局限而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创造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这个群体可能在不久的未来逐渐显示出巨大潜力,他们将不再需要专业的培养机制来催生,也可能不再需要专业的机构予以养护,他们将诞生于民间、生活于民间并且服务于民间。     文学并不是仅仅指那些写在纸上的语言艺术,文学的本质不在于纸张这种传播媒介,而在于用语言来虚构文学形象,以此来传递情感并达到审美状态。也就是说,文学不会在网络时代中消亡,但是文学会变化为各种不同的存在形式,甚至在博客、论坛、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等网络形式中也存在着文学的元素。有时甚至直接可以成为文学,例如博客中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具备精妙的语言艺术,传递了创作者的真情实感,并且蕴含了形而上的审美思考:虽然这些作品有时是真人真事,并未以语言虚构文学形象,但是他们塑造的形象更加真实、表达的情感更加真切、蕴含的形而上思考更加具有审美价值,因而毫无疑问地应当被纳入文学范畴。此外,文学从“孔门四科”之一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最后与西方的文学含义接轨,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文学在网络时代出现各种不同的变化也将成为必然,我们也不必因其变化而断定文学的消亡。     文学在网络时代不会消亡,但是能否出现文学经典,这是学者们一直在思考和争论的问题。一方面人们都希望从肯定经典的过程中获得创造的源泉,甚至以“21世纪是一个没有文学经典的世纪”这样的预言来冲破传统的文学桎梏,试图创造新兴的、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文学新气象:另一方面,人们又十分怀念经典,向往经典的出现,甚至迫不及待地给一些优秀的网络小说冠以文学经典的名号,其原因在于人们都希望得到一种永恒价值的关照。不论人们秉持哪种态度,经典意识一直存在。首先,在文学的网络时代,人们同样需要文学经典,经典的构成既有文学的要素,也受到权力话语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因为经典永远是过去式的,是对过去若干年文学的评价,只要给予文学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时间,网络时代的文学经典必将产生。     网络时代如何创造文学经典将成为主题,而且经典的含义也会随着文学的发展发生变化,经典不是被众人顶礼膜拜的圣典,也不是网络传播最广的作品,而是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大众所公认的文学精品,因而必须处理好文学艺术和网络技术的关系,既要利用网络为文学创作服务,也不能因网络技术的过度使用而损害文学的艺术性。     由此观之,网络时代的文学不可能消亡,但是在作家群体、文学经典、传播方式等关键问题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才是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应该关注的核心,而不是仅仅纠缠于虚空的“网络文学”概念、或者纠结于缥缈的文学消亡论。只有如此,才能推进网络时代的文学更好更快地发展。 (胡鹏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19:43 , Processed in 0.21179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