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师大附中六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 10:25: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京师大附中六年
■钱学森  

     当时这个学校的教学特点是考试制度,或说学生对考试形成的风气:学生临考是不做准备的,从不因为明天要考什么而加班背诵课本,大家都重在理解不在记忆。就是说对这样的学生,不论什么时候考,怎么考,都能得七八十分。

钱学森近照本报记者刘新武摄


  我是1923年至1929年在北师大附中学习的。
  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个特别优良的学习环境,我就是在那里度过了六年,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   当年我们在附中上学,都感到民族、国家的存亡问题压在心头,老师们、同学们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在这样的气氛下,我们努力学习,为了振兴中华。我们班上,给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教语文的董鲁安老师。董老师实际上把这个课变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课。我们就从那个时候懂得了许多道理,我们要感谢老师。   老附中师资水平很高,老师对学生很亲切。教生物的于君石老师,常带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我记得他给我一条蛇,让我做标本。还有教博物的李士博老师,他教我关于矿物硬度的记法:“滑、膏、方、莹、磷、长、石英、黄玉、刚、金刚”挺押韵的,好记,有用。这就是矿物硬度的十度,到今天我还背得烂熟。教几何的傅仲荪老师,自己编几何讲义,用古汉语编。傅老师古文水平很高,教我们的时候还拉着腔调念讲义,很带味。他说:他讲的道理是纯推理,得出的道理,不但在教室里如此,在全中国也如此;不但在全中国如此,全世界也如此;就是到了火星,也还得如此!他把逻辑推理讲得透彻极了,而且也现代化。   这个学校的高中分两部:一部是文史部,二部是理工部。我在二部,正课和选修课有大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非欧几里得几何;物理学(用美国当时的大学一年级课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工业化学;英语、德语;伦理学。伦理学是由学校校长林砺儒先生(新中国初期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教,明确道德规范是因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这不也是现代化了吗?化学试验课比较丰富,但也有当时的困难,试剂不纯,滤纸用北京冬天糊纸窗的“高丽纸”!此外,音乐、美术课学校也是重视的,我们的美术老师就是国画大师高希舜先生。   我们的老师还有翁文颐、夏宇众等。   我对师大附中很有感情,在那里所受的教育是终身影响着我们的。六年师大附中学习生活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作用。我附中毕业后,到上海交通大学学习,第一年觉得大学功课没有什么,因为我在中学都学过了。上海交大四年实际上就学了两年,考上公费留学美国,是靠附中打下的基础。现在的中学能像当年附中那样水平就行。我建议找老校友讲讲当年学习的情况,总结一下那个时期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办好师大附中。   当时这个学校的教学特点是考试制度,或说学生对考试形成的风气:学生临考是不做准备的,从不因为明天要考什么而加班背诵课本,大家都重在理解不在记忆。考试结果,一般学生都是七十多分,优秀学生八十多分。就是说对这样的学生,不论什么时候考,怎么考,都能得七八十分。不死抠课本,提倡多看课外书。附中选修课很多,学生的知识面很广。每天午饭后,在教室里交谈感兴趣的各种科学知识。当时师大附中很穷,经费不足,但是实验做得很多,化学实验室对学生随时开放。学生的求知欲强,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困难。师生关系密切,息息相通,对学生诱导而不是强迫。当时附中高中有些课用英文讲,到了高二要学第二外语,设有德语、法语。外语是情景教学,创造语言环境。现在的教育限制太死,要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我主张学生多学点文言文,可以采用多种教材。   (作者系著名科学家、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曾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师大附中1929届毕业生)   
北京师大附中夜景资料照片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我国最著名的中学之一。北京师大附中的前身是五城学堂,成立于1901年,是继1898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大学堂之后,由中国政府批准成立的最早的一所国立中学。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公布,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开始,遵照这个章程五城学堂改为五城中学堂。同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1917年创立课间操制度,1921年在全国率先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1922年在著名教育家林砺儒的主持下,北京师大附中率先实验中学“三三”新学制,自定新的课程标准,自编教材,实验文理分科,这些在中国教育史上都是重要创举。1923年,学校随大学更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林琴南、钱玄同、石评梅、傅仲荪、顾明远等名家曾在该校任教;赵世炎、钱学森、张岱年、汪德昭、姜泗长、马大猷、林家翘、于光远、李德伦、于是之、成思危等曾就读于该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09:52 , Processed in 0.12557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