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曲艺春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2 08:27: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黄晔  文章来源:《湖北方志》2008/3
曲艺自它诞生起,便植根于民间,活跃于民间,武汉的曲艺一向为广大市民所喜爱。
  在武汉最受欢迎的曲艺形式当属湖北评书了。相传早在明朝祟祯年间,汉口镇刚刚形成不久的时候,便有一位姓胡的说书艺人在汉口说书了。当时因为京、汉、楚等戏曲还远未出现,其他的社会娱乐方式也都很少,因而评书得以较快地发展。至清代同治年间,汉口已有任春山、顾轩南等著名的说书艺人。不久后,又出现了号称“四杆旗”的童雪松、王丹普、刘维舟、夏秀峰四人,以及“三大山”孝感籍的何玉山,天门籍的蒋春山和应城籍的徐振山。清代宣统年间,在汉口的说书艺人中,又出现了荣(忠圣),陈(树堂),江(云卿)三大流派。说书艺人的表演场地一般都设在茶馆,茶客也便是听众。一壶清茶,几样细点,耳边是艺人娓娓道来的古今奇闻轶事,跑堂的又不时送上热手巾,实为一种享受。听书时茶客一般不为说书艺人另付报酬,其报酬由茶馆老板单独支付。老板为艺人提供场地,艺人替老板红火生意,各得其所。当然,说到精彩处,要诚心给赏钱,则是茶客自便了,也是茶馆的光彩。
  艺人在表演上以叙事为主,间以人物模拟,并借助手势,身段,表情、口技等渲染气氛。说书的曲目有“底子书”、“雨夹雪”、“路子书”三种。“底子书”仅按小说的原本讲述,这种讲法一般为初出道的新手所习(这种情况较少)。“雨夹雪”则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进一步刻划人物的外形或内心,增加故事情节,渲染事件的细节,这种讲法大多数艺人都用,因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作才能。用“雨夹雪”的讲法,可以将许多篇幅短小的评书延长几倍以至十几倍,如《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原作不过万余字,说书艺人加工后可以连续表演十余天;《水浒》中的武松,经艺人们加工渲染,甚至可以讲一两个月。在旧社会,为迎合听众,艺人往往在表演中夹杂一些低级下流的内容。当然,也有不少宣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较健康的评书。其传统曲目有《列国》、《英烈传》、《奇女报国》等。
  除评书外,旧日流行于武汉的曲艺曲种还有打鼓说书、沔阳渔鼓、湖北小曲等。“打鼓说书”(解放后改名为湖北大鼓),是清代道光末年北方的鼓书艺人丁铁板到湖北演出后发展形成的,并逐步出现了南、北两个流派,短篇曲目演出时以唱为主,演出中长篇曲目时说唱并重。“大鼓”这种曲艺形式最初产生于北方,东北几省、河北、山东、山西至今还有“京韵”、“滑稽”,“梅花”、“京东”、“木板”、“沧州”、“辽宁”、“太原”,“胶东”等十数种大鼓,而南方诸省中只有湖北和长沙有大鼓这种曲艺形式。北方大鼓多为只唱不说,且唱腔严谨繁多,乐器伴奏亦颇考究。而打鼓说书不仅说唱并重,而且形式和唱腔较为活泼和轻松,随意性较强,更能切合武汉人的欣赏心态。打鼓说书的传统曲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演义小说。
  沔阳渔鼓(解放后改名为湖北渔鼓)是道情(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以七言为主的唱词演唱的一种曲艺形式)流入湖北后于清末衍变而成的,曾与皮影戏合流。演出形式为两人或一人站唱,自击渔鼓或简板以掌握节拍,唱腔主要是沔阳一带的民歌曲调,有“平腔”,“凤尾腔”、“琵琶腔”、“杂花腔”等数类。
  湖北小曲渊源于明、清“俗曲”,有汉滩、天沔两个支派,清光绪年间已盛行于武汉,演唱者操琴或击云板、敲碟子,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湖北小曲有一百个以上的曲牌,传统曲目则有近200个。
  清末民初时,还有一种曲艺形式,为善书。顾名思义,善书是劝人们行善做好事的一种评书,其内容大多是情节感人的连环案例,听众则是工人、小市民、家庭主妇、老人等等。善书最集中的地方属汉口皮子街至龙王庙的几十家茶馆,武昌起义门一带也有善书艺人坐堂演出。
[table][/tabl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6 21:36 , Processed in 0.07119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