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注生命的课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30 10:4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注生命的课堂

——2008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回眸
余小刚
这该是一个怎样的年度?
这该是一个怎样的国度?
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沉痛到鸟巢的阵阵国旗升起。我脑海里总是有一个词语萦绕——生命!2008年我们似乎注定要见证生命之重与生命之轻,以及生命的庄严与美丽——在强大的自然灾害面前,生命脆弱而庄严,在标志挑战生命极限的奥运会上,生命以力的爆发呈现其重量与绚烂。
生命!生命!
人类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无不围绕生命!
教育当然不例外。“为生命奠基”、“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让生命在课堂上绚丽”、“把握生命的旋律”……这些与时代教育哲学合拍的教学主张无不彰现着课堂中对生命的关注。
课堂上对生命的关注一般从三个角度契入:一是学生与课程的关系,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三是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如果我们把三个角度比喻为血、肉和筋骨,教师的执教艺术便赋予了课堂以思想,于是,真正的生命课堂便立体起来,而不是一些公众话语甚至口号。我想这样的课堂,是可以称量生命的重量的。
2008,我们有这样的小学语文教师和这样的课,让我们作为年度的凭证与向前的预期。
窦桂梅《三打白骨精》:种植一份可以无限延长的洞悉
窦桂梅之于中国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以人文为底色的“课程改革的一面旗帜”的意义,也不仅仅是“主题教学”显影下雄浑豪放的课堂形象让人看到生命体的情感共振,我以为,“为生命奠基”才是窦桂梅语文教学的质素,其基本策略是“种植”,2008年她更是以《三打白骨精》诠释这样的“种植”。
以“主题教学”为核心理念,“一课书带动一本书”以期探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窦桂梅一路走来,在不断的丰富与夯实中,我们惊喜于她对语文教学的更为本质的探索:指向“语言与文字”的教学,根据文本的体裁不同,适度让学生获得“语言与文学”熏陶教学的思考。
凭借阅读记忆与影象经验《三打白骨精》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算陌生。教材以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为故事基础,做了大量修改和删节,目的是为了更接近学生的阅读实际。我想其教学意义在于让学生触及古代经典,形成持续的阅读兴趣与阅读向往。
我非常欣赏窦桂梅把这样的教学课型定位为“名著导读课”。“导”者,指向也。导的意义不是给予,而是引向标的,由生命体自己获取。
课堂上,窦桂梅利用教材又超越教材,把文本当作“用具”、“引子”, 以“聊”的方式,在逐渐获得相关的文体知识和读写知识,学习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后,又借助课堂教学中解读到的意义“主题”,把阅读视野指向《西游记》全书。按照窦桂梅的说话,“这种探索,是主题教学思想的发展,即既注重教材自身的深度解读,又要体现,‘课外阅读课内整合’的特点,是带有‘原创意义’的教学研讨。也就是,我们尝试从文章体裁本身的特点出发,尽力以文学理论对于小说体裁的赏析方法作为理论依托,打开以往语文教学只见文字不见文学的屏障,让高年级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要带着理性的阅读兴趣,不是仅仅知道故事情节,而是用‘语文’的视角对《西游记》这部古典文学名著,产生带有文学鉴赏意味的阅读理解。从而,为即将走向中学的学生们种下一棵文学阅读审美的种子。”
聊故事情节是《三达白骨精》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关键。在聊了“妖精三变”、“悟空三打”、“唐僧三责”后,我们看课堂是怎样指向学生未来的阅读的。
师:但课文是这样,三变写完了,再写三打吗?
生:不是。实际是一变一打一责,二变二打二责,三变三打三责。而且,更重要的是,每一次,程度都是不断加深的。
师:想想我们唱的歌曲,旋律大体相同,分几段歌词。歌曲这样演唱的目的是为了反复抒情。那么小说的叙事呢?
生:叫反复叙事(板书:反复叙事)。
师:对啦。这是文学上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这样写,不变中有变,相同中不同。也正应了一个成语叫“一波三折”。让读着不感觉重复,却耐人寻味。同学们发现故事的结构密码,这也可以用一个字形容——
生(齐):“妙”!
师:作者真是妙笔生花。刚才有个同学报告单上写“为什么非要三打,一打不就解决了吗?”现在该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了吧。
生(点头):现在我明白了。原来作者故意这样写,让故事情节好看,所以才这样反复叙事。
师:反复叙事的写法,西游记里还有很多。就说跟白骨精反复次数相同的反复叙事,就有——
生:“三借芭蕉扇”。还比如《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三气周瑜。
师:当然,不仅仅是“三”的反复叙事,还有你们刚才说的《三国演义》中的“五伐中原,还有“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反反复复中,读着多引人入胜啊。
师:围绕反复叙事,让我们做一个游戏,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这是报告单中,我们填写的三打白骨精的结构图表。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要吃唐僧的那些妖精,请你做一个结构替换。
生:把白骨精替换成红孩儿。题目就叫“大战红孩儿”。
生:起因是红孩儿要吃唐僧肉。经过呢,徒弟们大战红孩儿。结果呢,观音救助,降服红孩儿。
师:请你们再自己选一个妖魔名字,也来做个替换。
生:用蜘蛛精替换……(内容略)
生:还有把白骨精替换成金角大王……(内容略)
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只要把妖精的名字换一换,起因、经过、结果大体不变。
生:起因是妖精要吃唐僧肉,经过都是孙悟空他们和妖精大战,结果妖精被打败或者收服。
师:当然,有些妖魔虽然目的不是吃唐僧肉,但也是师徒取经路上遇到的磨难,这些故事的大体情节结构也是相同的。回去阅读其中一个故事也可以完成一个新的报告单。
师:原来《西游记》里一个一个降妖除魔的故事,就是多个类似三打白骨精故事的叠加,整本书,也是反复叙事(回扣板书)。你看,我们不但发现了一个故事的结构密码,还发现了整本书的结构密码。真好。
生:只要记住妖怪的名字,进行替换,基本就了解了这本书,这不失为一种阅读的好方法。
师:难怪有人说,一切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也许根由是它所创造与生发出的结构。同学们,《西游记》藏着的密码多着呢。比如人物名称的密码,为什么叫“悟空”、“悟能”、“悟净”呢?比如故事中的数字密码,像刚才说的孙悟空金箍棒的重量,御花园蟠桃的成熟年限,人参果的成熟年限等等,太多了。只要读进去,就会发现《西游记》真是奥妙无穷!
师:可话又说回来了,反正都是大同小异的故事,西天取经写三五个得了呗。正如有个同学质疑的那样:孙悟空那么有本事,背着唐僧飞身取经不就得吗?作者吴承恩干嘛要反反复复写那么多一路由遇险到历险到脱险的故事?
生:表现取经的艰难,同时也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个性特点呐。
生:也说明他们取经很有决心,有毅力啊,一次一次没有被打败,而最终取得胜利。
师:是啊,这一个个情节,让西天取经的路途显得分外艰难,突出了唐僧师徒取经的决心与毅力。看来,这三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环境、情节,都是为了突出人物。
我以为,“主题教学”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这个“种下”——把生命发展所必需的价值点(人文的、语言的)提炼为一个主题,通过语言过程形成精神世界的种子,在生命历程中生根、发芽、开花乃至结果。这样的教学,不唯体现具有政治色彩的国家意志,更着眼于个体生命发展的持续洞悉。
薛瑞萍《猴王出世》:好的文本是一个生命的完整体
如果我们已经意识到“考什么就教什么”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学,那么与之相反的教学价值取向是什么呢?是教师都明白:素质教育。关键是,我们真的落到实处了吗?
2008年薛瑞萍以《猴王出世》宣言:好的文本是一个生命的完整体。
从课堂流程看,《猴王出世》以“一、把握总体叙述结构”、“二、读议论第一段”、“三、读议第二段”、“四、读议第三段”、“五、读议论第四段”安排课堂结构。在忌讳划分段落层次的今天,特别是不考分段的眼下,这样的语文教学是不是不合时宜?
或许正是这样的不合时宜,让我更加关注薛瑞萍的《猴王出世》。我以为,薛瑞萍关注了课堂的另一个生命:文本。
文本是有生命的,那是作者赋予的。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阅读的要义正在于“解其中味”。
从认识规律看,只有从现象材料中提取,才能实现归纳综合的认识。因此,逐层感知文本材料,是必要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巩固对材料的整体认识。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可能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不高。
我要说的是薛瑞萍《猴王出世》的意义在于以文本的生命撞击学生的生命,让学生在宽松的对话场中,以文本的生命对接现场的生命。
我们来看薛瑞萍的说法:“以孙悟空的名字来由‘石猴’到变化‘美猴王’为线索,把故事过程展示出来,这样让教学过程显得更有趣。本文语言精练优美,节奏感强。教学中,我重点在于让学生充分朗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在朗读中体会古代的白话文的语言特征。还有,句段赏读,让学生一边读,读出语气,感悟美猴王的顽皮、活泼、勇敢、个性。其中,孙悟空始叫‘石猴’,再称‘美猴王’。我点拨学生说一说:石猴——美猴王。让学生感受这称呼中微妙区别,并说说美猴王‘美’在哪,学生将体会到:勇敢无畏,也是一种美。”
周益民《童年的月亮爬上来》:以生命作为整体意象
我固执地认为,周益民是一个充满诗人气质的教师。我以为,他把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意象,每一个课题就是一个分意象,让学生诗意的栖居于语文,在诗意的回应中,拾取一片美。
《童年的月亮爬上来》以月亮为话题,从切合儿童兴趣与认知心理入手,以种植母语经典文化为目的,在阅读记忆与创编劳动中抒发对童年时光的流连之情。清新、鲜活、圆润、澄明,像一首精致的抒情诗,让人感受课堂的魅力和语文的魅力。
从构思看,周益民把课置于“语言与人之存在关系”的高度上构建内涵,体现出一种诗性的光辉:对人的终极关怀。这样的课,有三大驾驭难度:一是语言材料对情感冲击的充足性,二是语言经验与存在意义的对接点的契合性,三是教师本人气质的感染力。
这位“抒情王子”就真的驾着月亮船,载着几十个孩子,在语文中作了一回生命的行程。
你看他怎样让孩子们上“船”。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组词串,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出示词串,指名朗读)
夜空  圆缺  晶莹
嫦娥  玉兔  吴刚
凝望  沉思  怀想
李白  阿炳  华章
师:这组词串说的是什么?再请一位同学读,大家边听边体会。(指名读)
生:说的是月亮。
生:都是有关月亮的。
师:都说是月亮,何以见得?
生:玉兔、嫦娥、吴刚都是有关月亮的传说。
师: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那都是流传了数千年的有关月亮的美丽传说。
生:夜晚的月亮有时圆有时缺,是晶莹透亮的。
师:对,苏轼曾有诗云——
生(齐):月有阴晴圆缺。
生:李白写有关于月亮的诗篇。
师:告诉大家,李白是古代诗人中描写月亮最多的诗人,他对月亮可以说是情有独钟。
生:阿炳谱写了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师:李白、阿炳,还有许许多多的李白、阿炳们,为月亮书写了瑰丽的诗篇、乐章。
生:凝望、沉思、怀想是人们由月亮引起的情感。
师:看来,这组词串未着一个字,但又处处写着。咱们想着月亮,一起来读。(生齐读词串)
在其后的“趣味诵读,感受韵律,唤醒童真”、“深度阅读,聚焦‘儿童视角’”、“留驻‘童年的月亮’”等环节,孩子尽情享受语言激荡的快乐中,享受童年时光的绚丽与美好。
诚如许多听课后的教师感言,不仅课堂上的儿童,就是成人也被唤起对童年的追忆。
这就是生命的课堂,这就是能够称量生命重量的课堂。
那么生命的重量几何?
我想起了余秋雨的一本书名《借我一生》,生命体的一生重矣!我们的语文能够指向学生的一生,我们的语文也重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08:45 , Processed in 0.07896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