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析徐浩书《李岘夫妻墓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3 06:3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沉着劲键    意蕴潜藏

——浅析徐浩书《李岘夫妻墓志》

金 鑫

[摘  要]徐浩是我国中唐时期的书法大家。徐浩所书《李岘夫妻墓志》为我们研究徐浩书法艺术风格的发展和转变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实证资料,同时对徐浩在中国书法史中的地位也有了重新的认识。

[关键词]徐浩;书法;影响因素

在中国书法史上,唐代的徐浩可谓是盛、中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大家,他对唐代书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徐浩存世的书法墨迹并不多,并且对其书法方面的研究成果也甚少,尤其是历代书家对其书法艺术的评价褒贬不一,从而造成对徐浩书法艺术的理解进入一种误区。但是随着《陈尚仙墓志》、《李岘妻独孤峻墓志》、《李岘墓志》等一批徐浩书迹的相继出土,为我们研究徐浩书法艺术风格的发展和转变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实证资料。本文就徐浩书《李岘妻独孤峻墓志》、徐浩书并撰《李岘墓志》进行比较分析,更进一步对徐浩书法风格的形成以及历史地位进行重新认识。

徐浩,字季海,越州人。长安三年癸卯(公元703年)生于河南洛阳,《新唐书》、《旧唐书》对其皆有传记。肃宗时曾任中书舍人,后历任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封会稽郡公,人称“徐会稽”。

李岘撰文,徐浩书丹《李岘妻独孤峻墓志》全称《唐将作监李岘故妻南华县君独孤氏墓志铭》,志石边长72.5厘米,共31行,满行31字,共计818字,字体为楷书。徐浩撰并书《李岘墓志》全称《唐故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兼衢州刺史充本州团练使赠太子少师上柱国梁公李岘墓志铭》,志石边长91厘米,共32行,满行33字,共计1053字,字体为楷书。这两块墓志二○○○年同时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现藏于西安市长安区博物馆。

徐浩书丹的这两块墓志为鸳鸯墓志,《李岘妻独孤峻墓志》书刻于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李岘墓志》书刻于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两块墓志书写的时间相隔为十三年,书写两块墓志时徐浩分别为51岁、64岁。墓志主人李岘,字廷鉴,其曾祖为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吴王李恪,徐浩年长李岘9岁。由于这两块鸳鸯墓志均为徐浩所书,并且《李岘墓志》为徐浩所撰文,证明徐浩与李岘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这与徐浩常年在京城任官、书写诏令,受皇帝恩宠,且又多为皇亲贵族书写碑志有着很大的关系。《旧唐书》云:“肃宗即位,召拜中书舍人,时天下事殷,诏令多出于浩,浩属词赡给,又工楷隶,肃宗悦其能,加兼尚书左丞……玄宗传位诰册,皆浩为之,参两宫文翰,宠遇罕与为比。”由此得知,徐浩深居朝廷,与李岘等皇亲贵族之间关系密切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倘若仔细对比这两块鸳鸯墓志,其中所体现出徐浩相隔十三年的书法风格存在着不少的差异,但这两块墓志之间却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就这两块墓志的异同,笔者认为:

首先,在笔法上,其书写时将中锋与藏锋相结合,起笔方圆并用,藏锋逆入,收笔时多停顿收锋,笔画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因为徐浩善工草隶,故用笔多以圆笔为主,尤其在笔画转折处提按有序,不直接折笔,而是曲折转笔。并且横轻竖重、横细竖粗,微微带有弧形,轻细的笔画表现地非常圆劲,粗重的笔画表现地特别饱满,婀娜多姿,相互结合而“有骨有筋”,笔画之间似断似连,形成笔画之间的巧妙呼应。正如徐浩在《论书》中提到:“初学之际,易失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可见其笔法中的书法思想与书写方式相辅相成、高度统一。

其次,在结体上,唐初各家楷书皆为左紧右舒、右肩稍耸,以求意趣。而徐浩发挥了其擅长草隶的特点和优势,使字体左右对称、平稳端正、质朴厚重,有法度可寻。所有字体结构都非常宽绰,外密而中疏,疏密有致、舒展阔达,使人欣赏起来感到字体充满活力、具有气势浑然、挥洒自如的感觉。又如徐浩自己在《论书》中所云:“字不欲疏,亦不欲密,亦不欲大,亦不欲小……笔不欲捷,亦不欲徐,亦不欲平,亦不欲侧。侧竖令平,平峻使侧,捷则须安,徐则须利,如此则其大较矣。”故其字体结构的表现方式与书法理论相互促成了其书法作品充满舒展自如和极富有自然之态的美感。

第三,从其字体特征来看,《李岘妻独孤峻墓志》比《李岘墓志》的字形稍扁一些,特别是表现在左右结构的字体和独体字中,这样的自然运用使观者感到墓志通篇舒畅,同时又体现出一种宽松沉着之意。而《李岘墓志》,因为是徐浩自己撰文并书丹,故书写时显露出一种自然、流畅、挥洒自如之感。其字体变化丰富,且又严谨规整,当时已是64岁的徐浩书写此志实属不易。如果将徐浩此时的书法风格与颜真卿相比,发现此时的书法风格竟与颜真卿41岁时所书写的《多宝塔碑》非常相似。因徐浩与颜真卿同生活在一个时期,并且徐浩年长颜真卿6岁,官职又高于颜真卿,两人生前互敬互重,所以两人在艺术追求上也应该相互影响。冯班在《鈍吟书要》中称:“颜书要画中有筋,其用笔与徐季海父子同。”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徐浩与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且徐浩为颜真卿书法艺术的革新与发展作了一种铺垫作用。

第四,就这两块墓志的风格变化而言,是徐浩在书法成熟时期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其用笔、结体、章法和整体的气韵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李岘妻独孤峻墓志》略显生涩,《李岘墓志》则更为成熟。这反映了徐浩早期吸收了二王和初唐书风的瘦劲,又逐渐抛弃此种书风,向着更为秀润平和的风格转变。这种风格的形成原因既有其在集贤殿曾负责名帖整理和学习的因素,也有其在翰林院从事御用书家等工作性质的影响,因为皇帝的喜好对其书法风格的定向产生了最为直接的影响,虽然对作品风格作了适当的调整,但还是没有真正的脱离二王的影子和初唐书风的影响,也造成了后世对其书风褒贬不一的成因。值得肯定的是徐浩的书风拓展了初唐楷书的发展空间,对中、晚唐的许多书家产生了一些间接或者接性的影响。

由此看来,徐浩书写的这两块墓志体现了他“骨劲肉丰”、“藻耀高翔”的“书之凤凰”的思想追求,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徐浩楷书在此时期的书法风格已经较为成熟、稳定,并且也适应了当时社会所要求的时代书风。盛唐书家李邕称其:“徐季海书若青云之高,无梯可上;幽谷之深,无径可寻。开元以来无比者”(《行书津梁》83页)。所以说徐浩在当时的影响可谓是没有人能比拟的,而且其不但受到张说的器重,同时又受到肃宗的赏识,《新唐书》云:“四方诏令,多出浩手,遣辞赡速,而书法至精,帝喜之。”肃宗在位的时间为公元756年—762年,而《李岘妻独孤峻墓志》和《李岘墓志》分别书刻于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从这一点已完全可以说明徐浩书写的这两块墓志书法风格所代表的就是其被肃宗赏识的书法风格,也反映出其在当时社会中所广泛影响的书风,所以说徐浩在盛、中唐时期名声远扬一点也不为过。另外,徐浩所书的碑志大多都是别人请托之书,而且经常题写碑额,这些都反映了其书法艺术风格在当时社会的接受状况和显著地位。这一时期,可以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的《多宝塔碑》中体现出,《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参勋撰文,颜真卿楷书碑文,徐浩隶书题写碑额。这更加说明了徐浩在政治和书法上都拥有很高的地位,故此时徐浩已形成了稳定和较为成熟的书法艺术风格。

综所上述,《李岘妻独孤峻墓志》、《李岘墓志》是徐浩书法风格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作。徐浩楷书劲键的韵味,规范的结构,开拓了盛、中唐时期楷书的风气,对中、晚唐乃至于宋初的楷书艺术均有一定范围的影响。虽然徐浩的书法艺术对后世的影响远不及颜真卿,但是他却代表着盛、中唐时期最为规范的皇家书风。如果抛开古人对徐浩书法艺术的褒贬、品评不一等观念,就单纯的书法艺术风格而言,《李岘妻独孤峻墓志》、《李岘墓志》可以使我们对徐浩在书法艺术的成熟时期得到重新认识和定位。因为在评价一个书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时,不能只考虑前人的评价,而是要对比和分析书家的作品以及其对书法史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和意义,研究徐浩的书法艺术亦是如此。《李岘妻独孤峻墓志》、《李岘墓志》是徐浩书法艺术风格逐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作,也是真正体现和反应中唐时期楷书艺术风格的代表,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对于徐浩在中国书法史中的地位,笔者认为:其书法艺术对盛、中唐时期的楷书风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开拓作用和贡献,这种贡献使我们不应忘记徐浩及《李岘妻独孤峻墓志》、《李岘墓志》。相信书法艺术在不断地发展和继承过程中,随着新文献资料的出土,我们会掌握更多的事实资料,也同时对徐浩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个重新的定位和思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4 20:24 , Processed in 0.15899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