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务“实”类材料作文写作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5 07:5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窄题深写,小题大做     
——务“实”类材料作文写作初探

广州市第二中学 王汉文


众所周知,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不外乎是标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种,而近几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又几乎清一色是材料作文,传统的标题作文和曾经风靡一时的话题作文日渐式微,甚至只能成为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些许点缀。究其原因,是材料作文既不像传统标题作文那样主旨由题目和要求设定好,不需写作者有过多的想法;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话题是个筐,什么都可装”般宽泛,大多停留在务“虚”的道德或哲学思辨层面。材料作文提供一定形式和内容的材料,让作者根据这些材料写作有一定要求的文章。它的实质是写作者根据材料所设定的情景引起头脑中某个方面的共鸣,通过共鸣而引发思考,并通过写作文来表达看法、抒发情感。
然而,这种近几年大行其道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被学界冠以“命意作文”或“后话题作文”。由于命题中的材料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旦考生所写的内容和评卷老师所理解的材料主旨不同,那么这篇作文必定得很低的分数。因此,许多备考师生为应对这类材料作文总结出一套万能模板:引用材料,分析材料,结合实际,展开议论。遵照这套模板写作,不仅思路千篇一律,就连所谓的旁征博引的实例也大同小异。在此大背景下,为了有效地避免猜题和押题,防止宿构和套作,有力地保障高考的公平性,高考命题专家们可谓费尽思量,把命题视角转到了那些具体的社会生活实际中,命制出一些很务“实”的材料作文题目,如:
(2013广东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4广州一模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报社记者发现中学生校服上的涂画现象较为突出,下面是他的采访记录。
学校门口。
记者:同学,你校服上画了机器猫,为什么又用涂改液涂掉?
学生:班主任让我全部洗掉,洗不掉就得用白色涂改液盖住。
商场。
记者:同学,你校服上有歌星张靓颖的签名,是真迹吗?
学生:百分百真迹。
文具店。
记者:哇,你怎么直接在校服上试笔?洗不干净的!
学生:校服很便宜呀。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②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4佛山二模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为成功的地区之一,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因此也到处响起了各自有异的乡音。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对此,有人认为,广东应该大力推广普通话。有人认为,当然是粤语好。也有人认为,粤语与普通话可以并存。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毋庸置疑,2013年广东卷高考作文,不仅命题材料具体务实,而且写作必须紧扣“捐助”或“慈善”来写。同样无疑的是2014年广州一模卷作文题和佛山二模卷作文题是对2013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的高度模仿,甚至写作范围的狭窄程度有过之无不及。本人姑且把这种相对较“新”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称之为“务实类材料作文”。
应该承认,这种“务实类”写作正是在践行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明文指出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书面交际的目的意识、角色意识和读者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驾驭祖国书面语言的能力。可是,从2013年广东高考阅卷场的反映和2014年广州一模阅卷情况看,学生写得实在不尽如人意。这固然有个不太适应的问题,也应该有个备考缺失的问题。本人试图通过以上三道作文题以及学生的考场作文谈谈这类务“实”类材料作文的写作技法以求方家正腕。
一、窄题深写
【例文1】
           校服涂画中的个性与审美
                     □广州考生
校服作为一间学校的统一服饰,被画上憨厚可爱的机器猫,被潇洒飘逸的明星签名,这一现象不得不令人感慨中学生的奇思妙想,但同时也引发我们深思:各式校服涂画的背后藏着中学生何种诉求?
依我之见,学生在整齐统一的校服上涂画,实则表达了他们张扬个性的强烈渴望。他们对个人独特性的需求在服饰里寻得了突破口。
学校要求学生统一校服,原因无非有二。一是为了杜绝学生间的穿戴攀比,二是为了保证整齐划一的仪容,孰不知这“整齐划一”的理念触动了学生的敏感神经。在如今讲求个性化的时代,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整齐和谐”已不能满足中学生多元化的个性需要。他们拒绝千篇一律的校园模式,拒绝千篇一律的教室构造,拒绝千篇一律的校服校鞋。某种程度上来说,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已让学生沦为几十个学生中平庸的一员。当教育使个人独特性丢失,学生们欲图寻找方式挣脱“整齐划一”,防止自己成为教育流水线上疑似“克隆”的商品,避免“相同的短发,相同的校服,相同的校鞋”复制出“相同的人”的尴尬场景出现。究其根源,校服涂画不过是中学生想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独特位置的方式罢了。
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确实,整齐划一的校服难以满足中学生个性审美的需要,不符合现今时代多样化的审美标准。康德曾写道:“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某种程度上来说,统一的校服遏制了学生自由审美能力的发展。在这个追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时代,学校却要求学生重拾“千人一面”的审美标准,未免有忽视学生审美教育,限制学生审美自由之嫌。当西方国家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课地点时,中国学生依然在为整齐划一的校服发愁,这不得不引起人们深思。
诚然,校服涂画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审美需求,学生的涂画现象可以被理解,无可厚非。但是,机器猫和明星签名等等涂画内容必须使我们警惕。虽然学生具备了审美能力,但似乎学生们的心理尚未成熟,尚未对美和个性有恰当合适的理解,倘若学生对个性的理解仅限于喜爱动漫和歌手明星,这种审美认识难免有些肤浅鄙陋。
因此,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张扬个性,教育者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会学生欣赏美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因为“发现美”才是学生“活得好”的前提条件,而学生的审美教育和个性张扬,绝不能仅限于解决校服涂画一事。
清人赵之谦梦见自己进入了鹤山,仰头一看,空中有一千二百七十九只鹤。梦醒恍然,鹤即是书。一千二百七十九只鹤的激越之美,亦是智慧的聚舞。
审美的教育,亦是智慧的教育。
文章虽然标题不是论点,不像题目《校服不容涂画》这样的题目观点鲜明,但它交代了议论对象——个性与审美,审题准确,再用“校服涂画中的” 进行限定,紧扣材料,让人感到更加切合题意。
第一段列举现象,校服“被画上憨厚可爱的机器猫,被潇洒飘逸的明星签名”,然后做出一定的评价与分析,“这一现象不得不令人感慨中学生的奇思妙想”。这一段是对材料基本信息的概括与整合,属于材料作文的例牌动作。
第二段中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即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依我之见,学生在整齐统一的校服上涂画,实则表达了他们张扬个性的强烈渴望”。独立成段,立场鲜明,一目了然。
第三段开头,作者用“原因无非有二”引出了自己对校服涂画事件的原因分析。结尾处指出“究其根源,校服涂画不过是中学生想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独特位置的方式罢了”,再次扣题,对于本段中心进行一个小结。这一段属于挖掘根源,由表及里。
第四段第一句“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用名家名言来作为自己观点阐述的佐证,承接上文,又开启下文论述“整齐划一的校服不符合现今时代多样化的审美标准”。本段中,还多次出现了“学生”“校服”“审美”等字眼,扣紧材料内容,扣紧自己的标题,扣紧中心论点,扣紧该段落的分论点,非常高明。这一段论述了“统一的校服遏制了学生自由审美能力的发展”,属于分析危害。
第五段用“诚然”一词领出辩证分析,“喜爱动漫和歌手明星,这种审美认识难免有些肤浅鄙陋”,说理一分为二,不绝对,不教条。
第六段是这篇文章“解决问题”的部分,只要从学校层面寻找解决办法。结尾指出“学生的审美教育和个性张扬,绝不能仅限于解决校服涂画一事”,由点到面,深化主题,非常出彩。
行文至此,本该结束,不知是字数不够还是要显摆文采,第七段用赵之谦的“鹤”来结尾,让人一头雾水,与文章关联性不强,逻辑上有明显疏漏之处。其实,只要在“空中有一千二百七十九只鹤”之后添上一句“姿态翩然,各有其美”,这样就能与文章的论题“个性与审美”挂钩,扭转此段与全文无关联的僵局。
此文的瑕疵还有一些,如开篇“被潇洒飘逸的明星签名”就是一个病句。但是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窄题深写”方法,即“列现象——找根源——析危害——寻办法”,一步步往深写。
二、破立结合
【例文2】
               点亮万家灯火
                    □广东考生
一个热心慈善的富翁,向三个贫困家庭提出捐助,却收到迥然不同的答复。
一家拒绝,以为是施舍——这是戒。
一家犹豫,声明要偿还——这是虑。
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这是善。
面对他人的善心与善举,我们理所应当以善回应,在这一来一往中,爱在传递,善在弘扬。
戒者,乃戒心、戒备,实在要不得。就好比在凛冽的寒风中饥寒交迫的时候,突然有人端来一笼热腾腾的包子,你却嗤之以鼻,眉眼高扬,啐了一口唾沫,拂袖而去,这该是多么让人心寒!比起施舍,我们更应说是帮忙与互助,没有富人与穷人间的高低不等,将彼此联系的应该是共同进步,谋求大众幸福的温暖纽带。若存戒备,则是筑起冷酷高墙,密不透风,爱也无从渗入。
虑者,乃忧虑、焦虑,也非为上策。虑者将他人轻松的好意化为了自己肩上无形的千斤重担,他们明白接受应当回报,却并未透彻领悟这回报的内涵。他们将目光聚集在所接受的善款上,思量着自己日后是否有能力负担起这重债,殊不知若是把接受的善心融入生活,发散出去,尽己所能点亮那些更需要光明的人们的心房,那该是最好的回报。所谓虑,也是多虑了。
善者,受于外物,发于内心。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学会感激,点亮自己的心。在危难关头,适时抓住别人伸出的援手,也不仅仅是接受,更需要内心的空旷与澄明。倘若如戒者一样的拒绝,那么日后的生活该还是在温饱线上挣扎。更重要的是,不懂得接受,便不懂得给予,闭塞的心又还容得下多少爱的填充?倘若如虑者一样的多虑,那么日后的生活该是被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压力压垮了腰,接受而只念偿还,不知更大范围地传播开去,爱心也是要枯萎在手心里。
惟有善者,不设无味戒备,不思多余念想,懂得接受,也该是会乐于分享。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这话并不只在施予者,在受予者身上同样适用。接受,并感恩,让光明传递,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点亮万家灯火。
文章采用破立结合的方法,取舍分明。阅卷场给的评语说这篇考场作文“内容上写的是对三个家庭的评议”,当得起“文质彬彬”四字。
文章开头写到“一家拒绝,以为是施舍——这是戒。一家犹豫,声明要偿还——这是虑。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这是善”,用非常整齐的句式整合材料并加以分析,接着用一个段落一句话“面对他人的善心与善举,我们理所应当以善回应,在这一来一往中,爱在传递,善在弘扬”来提出论点,这样能够紧紧扣题,防止入题太慢或是离题跑题。
接下来的三个自然段,考生分别对三家人面对富翁施舍的不同态度进行了评议。对拒绝,全盘否定,“实在要不得”;对于犹豫,“也非为上策”,部分否定;对于接受,持肯定态度,认为是“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学会感激,点亮自己的心”。考生以同一个价值标准即“是否有利于爱心传播”这个正面价值体系进行评判,破立结合,观点论据清晰有理。整篇文章语言简洁、冷静,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破立结合的方法运用,可以是在作文材料中找到某一种考生认同的观点进行立论,驳斥材料中的另外几个观点;也可以对作文材料中考生不认同的所有观点进行反驳,另外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2014年广州一模作文,可以赞扬“洗不掉就用白色涂改液盖住”的行为是知错能改,这类学生是孺子可教,驳斥校服上有张靓颖的签字的空虚无聊;也可以赞校服上有张靓颖“百分百真迹”签名是心中有偶像有榜样,这样的人有目标有希望;再由此反思社会上某些中国人缺乏对英雄、榜样的敬仰,恶搞“杜甫”很忙,戏说民族历史;驳斥校服涂画机器猫的幼稚和在校服上试笔的奢靡。破立结合的写法适合观点型材料作文写作,从材料中选个观点“立”或是选个观点“破”,然后采用恰当的议论方法,适度延伸证明。
“对观点型材料”作文,破立结合的“写法可确保立意不会偏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
三、小题大作
【例文3】
                文明之花不可亵渎
            □东莞考生
校服上的机器猫,也许是你的最爱,但却是个人素养低下的显现;校服上歌星的签名,也许是你的珍宝,但却是你心灵空虚的显现;校服上的败笔不经意中成了你行为举止的败笔。心灵高尚必需有,品德高尚不可无,文明之花不可亵渎。
做一个举止得体的人,捍守你高尚的道德境界。
周国平曾说:“如果说爱是一种艺术,那么恰如其分的自爱便是一种素质。”是的,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得体也是一种自爱。你的每一步足迹,你的每一个眼神,你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你自身素质的显现。如今,在世界某些旅游景点出现了中文式的告示牌“请讲文明”,这好似无伤大雅,殊不知中国的陋习之风已闻名于世,中国游客热衷在旅游胜地留下“到此一游”,殊不知,留下的名字,刻下的是不道德。文明之花不可亵渎,高尚的道德境界不需你给予流云般的飘逸,只需你举止端庄,保护我们的文明之花。
做一个不趋之若鹜的人,守住心灵的净土。
莎士比亚说:“充满了声音与狂热,里面空无一物。”正如当今追星的潮流风起云涌,为了彰显自己的狂热将歌星的签名长存在校服上,其实是一个人内心躁动、精神平庸化的表现。你的狂热追随也许是你个人的喜好,但却是你心灵空虚的显现,是社会不雅之风的彰显,是文明之花遭摧残的表现。不必刻意去追随外在的事物,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何必狂热?你的心最好是埋藏在地下的根系,不为世上的一切所鼓动,而是静静地守住心灵的净土,呵护文明之花,不让文明之花遭受摧残。一颗宁静的心守住了纯净的土壤,一颗宁静的心让文明之花永不凋零,何乐而不为呢?
做一个呵护文明之花的人,让社会的文明之风盛行。
文明,从不是难以做到的,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你捡起身边的一片纸屑,只要你少一次涂鸦,文明之风就可以传播。没有文明,花无香,路无车,蜂无蜜,一切社会的美好景象都遭受玷污。文明之花不可亵渎,不需你给予落日般的瑰丽,只需你热爱文明之风,呵护文明之花,并为之贡献你的一份力量。
风从水上走过,留下了波纹;阳光从云层中穿过,留下了缕缕温暖;骆驼从沙漠中走过,留下了深深蹄印;岁月从树林中穿过,留下了圈圈年轮;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留下的应是一片文明的花海,装扮这勃勃生机的自然,而不是凋零花朵的残骸。
少一些涂画,多一些文明的举止;少一些随波逐流,多一些宁静。呈现你高尚的道德,展现你心灵的富足,让文明之花绽放持久的美丽。
文章把校服涂画提升到不讲文明的高度认识,并且从“举止得体”“不趋之若鹜”“ 呵护文明之花”三个方面论证,写得有广度有深度,属于小题大做。仔细想来,涂画校服确实是不文明的行为,亵渎校服就是亵渎文明之花。当然,不文明的行为不止涂画校服一项,用不文明取代涂画校服有泛化题意之嫌。
这类小题大做,“大”要包含“小”,如同“不文明的行为”包含“涂画校服”一样,并且写作的第一个分论一定要论这个“小题”,第二第三个分论才可以延及其他,且在“大”的范围之内。最稳妥的做法是第二第三个分论还用“小题”引出。如写2014年广州一模作文,选取“班主任让我全部洗掉”的角度,立论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论证完涂画校服是不守校规之后,论证社会上、官场上不守规矩的人发明“中国式过马路”“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危害性可就大了。这时最好先写上“涂画校服危害有限,推而广之,社会上不遵守交通规则祸害可就大了”等词句过渡,让读者有文章紧扣命题材料之感。
由作文材料中的一件小事情“深谋远虑”开去,就可以将小题写大,让文章立意高远,加强思想的深刻性。
以上讲的是务“实”类材料作文的议论文写法。如果考生描写抒情能力强,还可以写成散文。如2014佛山二模作文题,完全可以写成《我的粤语记忆》之类的散文。采用蒙太奇的手法,写两到三个画面,表现广东交际场由纯粹地道的粤音粤韵到现在交际场南腔北调的变迁史,歌颂以宽容和创新为表征的广东精神。
总而言之,务“实”类材料作文应该是对务“虚”类作文命题的纠偏,重点测试考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注重对考生实用写作能力的考核。由于它指向社会生活的某个具体面,学生的写作素材相对较少,完成起来有一定难度,探讨它的写作技法很有必要。我在赴昆明、珠海、惠州等地讲学中,摸索了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写出来就教于语文界的同行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3 18:53 , Processed in 0.11796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