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适、庐隐当年这样写的作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0 15:0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胡适、庐隐当年这样写的作文
    唐晓敏
    胡适读小学时,有一次,老师布置了这样的作文题:
    论题:原日本之所由强
    经义题: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对此,胡适后来回忆说:“我从来不知道‘经义’是怎样做的,所以想都不敢去想他。可是日本在天南地北,我还不很清楚,这个‘原日本之所由强’又从哪里说起呢?
    老师说,卷子可以带回去做,下星期四交卷……
    我把升班的事告诉二哥,并且问他‘原日本之所由强’一个题目应该参考一些什么书。二哥检了《明治维新三十年》、壬寅《新民丛报汇编》……一类的书,装了一大篮,叫我带回学堂看。费了几天的工夫,才勉强凑了一篇论说交进去。(胡适:“四十自述”,邓九平主编:《文化名人忆学生时代》(上),第10、11页,  同心出版社,2004年3月)
    庐隐写作文,也有类似的经历,她回忆说:
    “记得第一次上作文课时,先生出了一个题目是‘礼记内则中的时而后言论’。什么《礼记》,我简直连看都不曾看过。因为我在中学时代所读的只是一些唐宋八大家的古文选,《四书》、《五经》中也只读过《诗经》同《孟子》。这个题目已经弄得我莫名其妙,想问问同学吧,又怕被她们笑了去,所以只好自己悄悄跑到图书馆去,找出《礼记》原文,看了,又细细的读了注解,心里才有点明白,花了一天的工夫,才把这篇文章作好,勉勉强强写了一千多字。”(庐隐:“大学时代”,见《文路沧桑》,杨杨选编,第77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庐隐回忆说,这篇作文还得到了老师的赞扬。
    作文就应该是这样:刚接触时感到难写,甚至是不会写。这样,写作的过程就是自己查找有关资料的过程,通过这一辛苦的查找,丰富了知识,因为懂得了原来不懂的知识,原来的不会写的,现在能够写出来了。胡适的老师若不是出了一道难写的问题,胡适也就不会去读这一大篮子书,而他读了这一大篮子书之后,知识自然是丰富了许多。同样,庐隐的老师出的问题,也让庐隐阅读了《礼记》并细细地读看注释。没有这个文题的“催逼”,庐隐也就不会看这些书。面对这样的文题,学生想不去阅读都不行,由此也就阅读了很多的东西;由于阅读了这些东西,学生在写这篇作文之前和之后,其知识和能力都是不同的。由此,学生的语文素质有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近些年,我们的作文教学多是相反,出题目的原则之一,是让学生“有话说”,学生已经“有话说”了,不去阅读也能写得出来。这样,学生也就不必去阅读,不必去查找材料了。这实际上是把作文训练与阅读割裂开来,也是把作文从整个的语文教学中孤立出来。由此,作文引领阅读的功能无从发挥,其语文教育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3 20:21 , Processed in 0.07087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