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 杨玉栋 几乎每一个语文老师的每一堂课上,都缺不了学生的齐声朗读。它能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老师的课堂气氛,可是它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不但没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反而限制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抹杀了朗读的个性魅力。 一、读不出语速。齐读要求读得整齐,任何一个人语速快或慢了必将成为朗读时不和谐的音符,会被老师视为有意捣蛋而加以批评、斥责,会被同学当作存心出风头、好表现予以嘲笑、讽刺。为了求得整齐,所有人都必须在正常朗读速度的基础上再放慢速度,全班步调一致,匀速前进,缓疾不分。结果当快处快不了,当慢处慢不准,典型的戴着集体镣铐在跳舞。 二、读不出语调。教师要求齐读的目的,大多是为了熟悉课文、调节气氛,因此普遍要求高声读,为求高声,学生必须普遍提高声调,结果该高声处高不上去,当轻声处低不下来,全文都在一个声调上平行滑动,仿佛老式打字机的击打声一样,被机械处理得轻重不分,毫无抑扬顿挫可言。一些轻声音、儿化音以及具有特殊语境、语气的幽默句、反语句等因为高声、刻板而相同语调的朗读变了形、变了味。马克•吐温先生的《婴儿》是一篇演讲辞,文中的幽默语气完全需要通过声调的处理来表现,笔者先后听十多位老师上过该课,学生有城里的、有农村的,有整体水平高的,有素质参差不齐的,无论所教学生朗读水平如何,都无一例外地把文章读得毫无趣味可言。 三、读不出感情。朗读是对文艺作品的艺术的演绎、加工、创造,它要求朗读者充分领会作者感情、表现作者感情。朗读中感情的表达是通过语言的轻重缓疾、刚柔粗细乃至夸张变形、模仿变化等诸多技巧来体现的,可齐读把全班几十个人的声音搞得象一个模子里刻出来年的冰棍,都是冷冰冰的,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中的慷慨激昂、朱自清《春》中的激动喜悦、冰心诗歌中的柔美慈爱……统统都消失了,学生读起来都是一股白开水味。朗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有位同学因为感情投入激动不已读得与众不同,竞遭到了同学的当场嘲笑、讥讽。齐读还使记叙文与说明文、议论文都成了一个样,文体差别都没有了。 四、读不出个性。不同的文章哪怕是相同的文章,由于读者个体的差异必然存在诸多不同,所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朗读同样如此,朗读者的音色、音质及其对文章个性化的理解、感受和独具特色的朗读技巧处理都决定了朗读效果的差异。赵忠祥解说自然风物的浑厚稳重、李场“唐老鸭”的沙哑尖利俏皮与王刚的幽默厚实都显示出朗读者的个性化魅力,但在全班数十人齐读的捆绑下,赵、李、王诸位大师纵然使出浑身的解数,恐怕也只能淹没在“芸芸众声”之中“泯然众人矣”。我们无数个未来的“赵忠祥、李扬、王刚”们就这样在一天天的齐读声中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失去了朗读的兴趣和才能。 因此,笔者以为语文课堂上应该多一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老先生自我陶醉式的吟读、多一些湖北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教古文时的唱读、多一些让学生听录音或老师范读时小声的跟读、多一些让学生模仿名家朗诵的表演读、多一些任学生摇头晃脑乃至手舞足蹈的自由读,这样才能让学生读出乐趣、读出精神、读出风格、读出能力、读出个性。课上齐读当休矣。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之友》2004年第11期 |